把情思化为接通古今的桥梁(艺海观澜)

黄 哲

扬剧《郑板桥》剧照。 资料图片

围绕一位编剧的剧作进行展演,在业界殊为少见。前不久,昆剧《六道图》、扬剧《郑板桥》、闽剧《幻戏图》、昆剧《世说新语》、秦腔《无字碑》、越剧《织造府》,80后编剧罗周横跨南北5个剧种6部作品的晋京展演,颇受关注。从2007年起,罗周有110部剧作搬上了舞台。她3次摘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6次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奖。2024年底,罗周创作的扬剧《郑板桥》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一位剧作家如何高产又高质?她笔下的新编传统戏为何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一现象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罗周在复旦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博士期间,导师章培恒教授曾提出一个问题:古代的《出师表》《陈情表》等公文类作品,为何被纳入文学范畴?答案在于,文学是“人学”,通过塑造形象达到感动人的目的,最终实现“情感判断”的共鸣。这一理念贯穿于罗周的戏剧创作。她的历史叙事,绝非为了复原故纸堆,而是把情思化作接通古今的桥梁。虽笔下纵览千年,但她的目光始终凝视着当代人的心灵。

昆剧《瞿秋白》从经典小生出场曲唱“看斜阳渐下”,到中俄双语《国际歌》的慷慨高歌,直至从容赴死的“此地甚好”,每一个场景都与狱中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就是在这种反差中,人物精神之高洁与理想之坚定清晰浮现,百年前的绝笔书让观众席里的年轻人悄然抹泪。这里不仅有历史深处的革命英雄主义,也包含着现代人深深共鸣的“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仍然能热爱生活”。

对历史精神的当代表达,有赖于情感的共通,更需戏剧技法的精心构筑。罗周于此展现了非凡的建构能力。昆剧《六道图》源自她阅读唐代笔记《酉阳杂俎》时,对吴道子一段轶事的好奇心;闽剧《幻戏图》则源自故宫博物院藏的《骷髅幻戏图》,罗周敏锐地从“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识出其中“有戏”。她凭借着文史功底和题材挖掘能力,于历史的缝隙中看到新意,找准最能触人心弦的“戏魂”,展开大胆想象和跌宕演绎。扬剧《郑板桥》里,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雅趣撞上“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疾苦,郑板桥在雅俗之间的沉浮,让今天的观众深深共情。越剧《织造府》中,曹雪芹因后四十回无法定稿,重返江宁织造府,化身为笔下的贾宝玉,与红楼人物同饮悲欢,卷动情感惊涛,踏破红尘萧索,最终做出了《红楼梦》续写与否的选择,让人无限感慨。

剧本是一剧之本,罗周深情倾注,在古典诗意与现代语感之间寻求精妙平衡。语言艺术上,她追求古典文雅与通俗性的结合,既亲切可感,又余味缭绕。昆剧《世说新语》中“报药名”一段,将古老的中药材,化作治国安邦的双关隐喻,既避免了曲高和寡的艰涩感,又谐趣横生地贴近年轻观众,起到很好的剧场效果。

《六道图》终场,当七旬演员石小梅潇洒挥毫,朱砂如暴雨倾泻,那震撼的意象不仅象征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更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满足了Z世代对“高燃瞬间”的审美期待。我们也似乎理解了为何罗周笔下的戏曲故事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对现代审美的敏锐捕捉,为历史叙事注入鲜活的当代情感,传统戏曲也变得青春、时尚、富有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5日 20 版)

相关知识

把情思化为接通古今的桥梁(艺海观澜)
把更多好作品送到观众面前(艺海观澜)
留下一份情深意厚的文化乡愁(艺海观澜)
由文学看见更多风景(艺海观澜)
真挚情感是音乐表达的动力源泉(艺海观澜)
重庆长寿:田园诗会诵清明 对话古今寄情思
在行业百态中写活时代精神(艺海观澜)
顾易中 的烦恼被海沫尽收眼底,于是她以评弹作为桥梁,助他暂且释怀烦恼…
哪吒“全家福”亮相观澜古墟
张颂文代言背后:77.75亿元库存压力下,海澜之家只想走得稳?

网址: 把情思化为接通古今的桥梁(艺海观澜)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9641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