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升庵祠焕新颜!工艺木雕、鎏金联动书法扮靓古滇传统建筑
历经半年筹备,昆明升庵祠于近日完成主体匾额更换工作,据介绍此次匾额内容由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杜建民题写,颜体楷书与古建筑相得益彰。据匾额题写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杜建民介绍,落款留存庵祠沿革印记,补充地方文脉史料,又是艺术的载体, 集书法与传统工艺(如木雕、鎏金)于一体,与古建筑风格相映成趣,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历史文脉。
升庵祠作为纪念明代大儒杨慎的核心场所,现存建筑群始建于1987年。此次更换的主匾“升庵祠”三字,采用传统杉木底胎配合金漆阴刻工艺,单字尺寸达80×60厘米,多用颜体楷书、篆书、隶书等书体,显得庄重大气,浑厚博雅,书体特性力求 与升庵祠氛围形成呼应。杜建民介绍:“新匾创作历时两个月,我们查阅了杨慎在滇期间的书法真迹,最终选定浑厚博雅的颜体风格,既体现升庵先生'贬谪不移'的气节,引其‘天气常如二三月’的诗意哲思,又契合滇中建筑的大气格局。”
杜建民提到,此次升庵祠更换新匾额,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本身就是活态的文 化遗产,而当它与古建筑、历史场所等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如匾额、碑刻)时,既能以艺术语言激活遗产的精神内涵,让建筑因笔墨的温度而“活起来”,也能让公众通过熟悉的书法符号,更直观地理解遗产背后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这种关注不仅推动了“书法+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更让文化遗产从“被保护的对象”变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增强了大众对文化根脉的认同与亲近感,也是对历史古迹的一次保护性的更新和提升改造。
采访实录:
记者:此次升庵祠更换新匾额,省书协为何选择此时参与?您认为新匾额对升庵祠的文化价值有何提升?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杜建民:此次升庵祠更换新匾额,是对历史古迹的一次保护性的更新和提升改造。匾额文化是历史文化街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书刻精良的 牌匾题字,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历史文脉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者,以名人题字与落款留存庵祠沿革印记,补充地方文脉史料,又是艺术的载体, 集名家书法与传统工艺(如木雕、鎏金)于一体,与古建筑风格相映成趣;承载着文人哲思,深化人文情怀的融合。
其次,作为文化符号它联结集体记忆,成为理解西山多元文化的钥匙;同时与山水、建筑呼应,以凝练文字点睛,升华景观与空间的文化意境,让升庵祠成为历史、艺术与精神的综合载体,对于打造昆明历史文化新名片,将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本次匾额书法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是如何确定的?您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书法规范与个人艺术表达?
杜建民:匾额书法作品的风格与内容确定,始终围绕“因境制宜、以意统形”的原则。本次我书写的匾额,多用颜体楷书、篆书、隶书等书体,显得庄重大气,浑厚博雅,书体特性力求与升庵祠氛围形成呼应,避免脱离语境的刻意设计与过于追 求纯艺术化。
在创作中平衡传统规范与个人艺术表达,核心是“守正出新”。传统是根基,需深耕经典碑帖,吃透笔法、结字、 章法等法度要求,确保作品不失书法本体的专业性;个人表达则是在传统框架内的“再创造”——笔法上可融入个人笔势,结字中稍作个性调整,更重要的是融入个人理解,所谓 “追古偕时”,让书法作品既有传统韵味的厚重,又有个 人艺术感知的鲜活,最终实现“法古而不泥古,有我而不违道”的书法艺术表达。
记者:匾额书法对笔法、章法等有何特殊要求? 能否分享您在书写时的具体考量(如字体选择、布局设计等)?
杜建民:匾额书法因需适配建筑悬挂的公共场景,兼顾远观气势与近品细节,其笔法、章法有着不同于案头书法的特殊要求。 笔法上,首重书写线条的厚重感,以中锋用笔铸就如“万岁枯藤”般的线条,确保远距离仍能传递稳健气势;起收笔需清晰可辨,避免过多牵丝或模糊处理,内容能够快速识读。
同时,笔势需贴合内容精神,如表达“忠贞”类内容匾额多以方笔显刚劲,“清趣”类文辞则以圆笔透温润,让笔法成为内容的视觉延伸。
布局章法上,核心在“整势”与“平衡”。 字数虽少,却需通过字距的匀整或错落,构建“疏不松散、 密不憋气”的节奏;单字结体讲究“外紧内松”,外围笔画舒展撑住空间,内部笔画紧凑聚气,避免因尺寸过大而显空散。书体选择亦需适配场景,楷书求齐整庄重,行书重呼应洒脱,篆隶取对称苍劲,皆以整体气势服务于场所气质。最终实现“以笔墨之形,传场所之魂”的功能,形成浑然一体的共鸣。
记者:省书协在此次项目中提供了哪些具体支持?未来是否会推动更多类似的文化遗产书法焕新项目?
杜建民: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在升庵祠牌匾匾额项目中,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对每一个题字内容进行了具体书体、书风的规划,使匾额既独立能够表达一种气象,在整体上又可以成为一个有 机统一的审美主体。省书协还对书写的匾额进行了镌刻与装饰,最终完成了匾额更换工作。
去年,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与大理州文联协作,共同开展了“我为古城写块匾”活动,组织云南书家共义务题写匾额 200 余块。书法家在书写匾额时充分征求商户意见建议,确保门头牌匾形式多样、内涵 丰富、独具特色,与大理古城的环境风貌、自然人文统一协调、相得益彰。
未来,云南省书法家协会还将在全省范围内创建打造 3 个“云南书法小镇”,为乡村振兴与文化普及传承做出更多努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公众对书法艺术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新匾额是否可能带动更多游客或书法爱好者探访升庵祠?
杜建民:公众对书法艺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本质上是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提升的体现,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这种关注不仅推动了“书法+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更让文化遗产从“被保护的对象”变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增强了大众对文化根脉的认同与亲近感。新匾额完全可能成为带动更多游客或书法爱好者探访 。
一方面,升庵祠作为纪念杨升庵的重要场所,其新匾书法家创作,既承载杨升庵“忠贞守道、 以文济世”的精神内核,又展现书法艺术的当代魅力,本身就构成“历史人物+传统艺术+场所记忆”的复合文化符号。对普通游客而言,匾额的文字内涵(如杨升庵的诗句或精神)既能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其书法美感则为探访增添艺术体验;对书法爱好者而言,匾额的笔法、章法、风格是可研究、可赏析的鲜活样本,甚至可能成为“打卡式”探访的动力。
另一方面,新匾额的推出往往伴随文化解读、媒体传播等配套活动(如讲解匾额背后的创作故事等),这些内容能打破升庵祠“静态陈列”的刻板印象,通过“新载体” 激活历史场所的话题性,吸引更多人因好奇“新匾额有何深意”“书法如何诠释杨升庵精神”而走进升庵祠,最终实现 “以书法为桥,让文化遗产被看见、被理解、被热爱”的效果。
记者:昆明还有哪些历史场所适合通过书法艺术进行文化赋能?书协是否计划与其他文化机构展开合作?
杜建民:古建筑群与历史街区中,昆明老街可借市井主题书法石刻匾额等活化街巷记忆,安宁温泉摩崖石刻群能以古今书法对话延续“金石文脉”;名人故居如杨升庵祠可通过匾额书法具象化杨慎精神,西南联大旧址可通过复刻文人手札,主题创作、举办展览等活动以构建“笔墨中的联大魂”。翠湖公园可借诗词灯箱让湖光山色与笔墨诗意相映;古桥碑刻如霖雨桥可通过拓印体验激活“金石记忆”。
这些场所的书法赋能,或为匾额碑刻的静态呈现,或为互动体验的动态参与,既贴合各场所的 历史特质,又让书法成为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最终让历史场所从“静态陈列”变为“活态传承”,在笔墨流转中激活文化记忆,增强大众对昆明文脉的认同与亲近。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将适时与有关机构开展联动,推进公共文化场所、文化空间的赋能与合作。 (掌上春城 记者浦潇)
相关知识
昆明升庵祠焕新颜!工艺木雕、鎏金联动书法扮靓古滇传统建筑
昆明升庵祠举行开笔仪式
杨升庵谪滇期间仍不忘为民请命
沪滇联动 第八届聂耳音乐周昆明分会场活动7月17日至23日举行
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在颐和园德和园扮戏楼开展
昆明老街·景星花鸟集焕新开街 首日迎来近万名游客
新年焕新颜,红运连连添
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亮相颐和园德和园
纪念杨升庵诞辰535周年 “升庵诗词大会”成功举办
首届“杨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新都举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79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90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2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6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80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9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93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720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53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