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官苏轼 为何耗尽家财在惠州白鹤峰修房子?|东坡大家讲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北宋绍圣三年(1096 年)的惠州白鹤峰,江风拂过一位白发老者的衣襟。他凝视着眼前初具雏形的屋宇,身后是浩渺烟波 —— 此人正是被贬岭南的苏轼。时年61岁的他,俸禄微薄,却倾囊在此修建新居。在贬谪生涯漂泊无定的常态中,这份执着显得格外反常。

贬官生涯漂泊不定,何必如此 “折腾”?7月25日,在东坡大家讲惠州特辑中,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慧和惠州苏东坡祠讲解员罗安琪,对苏轼建房白鹤峰进行了深度解读。在他们看来,白鹤峰新居,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房子,而是苏轼在逆境中为自己搭建的 “精神桃花源”。

心境转变:岭南风物温暖避世之心

苏轼决定在白鹤峰建屋,并非一时冲动。罗安琪介绍,苏东坡初闻贬谪惠州的消息时,也曾有过 “消极避世”的心态。从河北定州南下的路上,他经历了官职屡变、官船被没收的波折,还曾写下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的悲叹,字里满是失意。

白鹤峰故居,如今的惠州苏东坡祠。图据惠州市博物馆

转变始于一场偶遇。在清远,他遇到了热情的顾秀才,对方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惠州的风物之美:“此地无蛮烟瘴雨,有罗浮春色、两江清景,百姓淳朴如稚子。” 这番话让苏轼心中的阴霾渐散,他写下《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可见对岭南生活的向往。

抵达惠州后,太守詹范的礼遇、合江楼的江景、嘉祐寺的清幽,更让他逐渐放下漂泊感。这种心境的转变,为他后来建屋埋下了伏笔 —— 他不再把惠州当作 “暂居地”,而是想在此 “生根”。

峰顶筑居:白鹤峰何成“层丘”仙境?

苏轼为何独选白鹤峰?在他写给友人的信中,这个问题有了答案。“舍舟步层丘”,他在《和陶诗》中用 “层丘” 二字形容白鹤峰,而这正是陶渊明笔下 “仙境” 的代称。在苏轼心中,这座山峰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成了他精神世界的 “理想国”。

站在白鹤峰上,惠州山水尽收眼底。“江山朝福地,古人不我欺”,他在诗中赞叹此地 “风水绝佳”,两江如带,罗浮如黛,登高可 “览千里江山”。“就像现在人买房也要看环境,尤其喜欢视野开阔风景好的地方。”听了罗安琪的介绍,三苏祠文博馆员翟晓楠笑着说。

惠州苏东坡祠。图据惠州市博物馆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让他心安。白鹤峰下,住着酿酒的林婆和能诗善饮的翟夫子,邻里感情甚笃。对苏轼而言,淳朴的民风比壮丽的山水更动人。“所以苏轼定居白鹤峰,好邻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罗安琪说。

苏东坡家“客厅”——德有邻堂。图据惠州市博物馆

居所之上:身心安顿的精神栖居

在白鹤峰新居的筹建中,苏轼投入的不仅是钱财,更是对生活的热忱。罗安琪说,白鹤峰新居是他唯一亲自选址、设计,甚至参与修建的家。由于住在山上,为了取水方便,他决定在山顶上凿这么一口井,并写诗将凿井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在凿到约40 尺深处时,遇到一个很坚硬的石头,怎么凿都凿不穿。后来在邻居的帮助下,拿个大铁锹才把这个石头给凿穿了,井水才涌出来。“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字里行间满是激动和开心。

东坡井。图据惠州市博物馆

这座房子,承载着老年苏轼对家的全部期待。他接长子苏迈一家来此同住,在诗中畅想“子孙远至,笑语纷如”的场景。尽管最终他只在此住了两个多月便被贬海南,苏迈一家却在此居住了四年,直到他北归时才汇合。

“这个地方不仅仅是他身体安顿的地方,也是他内心和精神安顿的地方。”陈慧说,苏轼还为书房取名 “思无邪斋”,并写下《思无邪斋铭》,将儒家的 “真诚”、道家的 “自然” 与佛家的 “随缘” 融于一室。“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这句大庾岭上的顿悟,也化作新居的精神内核。

“无论之后要到哪里去,我还是要在这里建房。惠州是让他非常心安的一个地方,是他内心的‘桃花源’。”罗安琪说。

相关知识

从眉山未果到岭南尽欢 一颗荔枝藏着苏轼人生怎样的苦与甜?|东坡大家讲
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带来三百颗荔枝 让苏轼的老乡尝尝|东坡大家讲
30秒|苏轼有多爱惠州的荔枝?|东坡大家讲
人生虽在低谷,美食不可辜负 苏轼发明了哪些吃的?|东坡大家讲
惠州识东坡
来自惠州的“东坡” 与莫砺锋教授不期而遇 | 东坡大家讲
带来荔枝三百颗 让苏轼老乡尝尝鲜
“东坡大家讲”寻春三苏祠
【惠州文脉·聚焦】来惠过大年 同庆东坡诞辰
在惠州读懂苏东坡:寄情山水 疗愈人生苦旅|寻路东坡

网址: 贬官苏轼 为何耗尽家财在惠州白鹤峰修房子?|东坡大家讲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0041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