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心灵的呼唤,灵魂的觉醒——读刘远江长篇小说《抚慰人心》有感
文/张远琴
刘远江不仅是作家,还是文艺评论家,对书法、绘画等颇有研究,著述甚丰,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学者。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刘远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抚慰人心》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这部作品以深刻的主题、立体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也引发了我们对时代、人心、价值和文化的深度思考。
《抚慰人心》的故事围绕着“粤港澳大湾区公益文艺先锋队”的全国巡访展开。小说主人公魏明心,这位富有使命感与担当精神的核心人物,在目睹民间科技发明家赵冬青成为植物人后,心生触动,联合多位艺术家及文化专家颇具使命意识地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公益文艺先锋队”。他们驾驶着良心企业家提供的公益房车,沿着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诞生地和文化地标依序行进,一路创作,一路做慈善,一路传播文化,试图通过“人文输出”唤醒沉睡的赵冬青。
这一独特的情节设定,看似充满奇幻色彩,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隐喻。从主题来看,《抚慰人心》聚焦于“人文与科技”的双重驱动,探讨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源泉,以及人心得以抚慰的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世界的荒芜与焦虑。刘远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症候,通过小说强有力地揭示出:只有人文与科技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城市的进步,给予人心以慰藉。这种对时代主题的精准把握,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十足。魏明心作为核心人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现代思想的探索者,其通透的心灵与强烈的使命感,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先锋队的其他成员,如上官步莲、“丑书大王”小曾猴子、植物人赵东青等,也都各具特色,象征着人们对科技与人文理想的不懈追求,他们的性格、经历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还有赵冬青的母亲施勋美,这一母亲形象的塑造也很成功:她身上带着一种传统母亲的坚韧与执念,面对儿子成为植物人的打击,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成了“人文唤醒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普通人对“人文力量”的朴素信任,是连接故事主线与情感温度的关键人物。盲人郝姑娘的“盲”,反而成了最特别的“看见”。眼睛看不见,却能靠听觉、触觉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细节——风声里的情绪、字迹里的力道、人心底的震颤等。她用非视觉的感知方式与世界对话,恰恰呼应了“人文抚慰”不一定需要华丽形式,更在于心灵相通的内核。她的安静和敏锐,如同一面温柔之镜,照见了浮躁世界里被忽略的细腻与真诚。这些角色各自带着不同的“人文密码”,他们的碰撞和融合,让整个公益先锋队的故事更立体,也让“抚慰人心”的主题有了更丰富的落脚点。
该书情感细腻温润而不张扬,作家在情感描写上的“克制”,恰恰是最动人的地方——他不写轰轰烈烈的告白,也没有撕心裂肺的纠缠,而是把情感埋藏在“心理感应”的缝隙里,像初春的嫩芽,悄悄冒头却后劲十足。比如团队成员间的默契,可能只是一个眼神:魏明心和上官步莲的目光碰撞,小曾猴子耍性子时的笨拙,余佳丽递上一杯热茶却不多说一句。这些动作里的体谅,比直白的“关心”更见情深。就连对赵冬青的唤醒,也不是痛哭流涕的呼唤,而是郝姑娘俯身在他耳边描述风声时的专注,小曾猴子把“丑书”墨迹凑近他鼻尖时的认真——这种“不说爱而爱自现”的表达,让情感成了流动的空气,包裹着每个人,却不刻意显形。这种“点到为止”,其实和“人文抚慰”的主题特别契合:真正的抚慰从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像春风拂过水面,轻轻一触,涟漪自起。作者用这种笔法,让情感和主题相互呼应,既保持了文学的留白美,又让读者在细品中感受到人心深处最柔软的连接,确实是难得的亮点。
小说以先锋队的全国巡访和人文游历之旅为主线,在城市人文景点空间的转换中,巧妙地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历史人文概貌。这种叙事方式,既使得故事充满了人文张力和未知吸引力,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人文历史描写和艺术表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底蕴与文化气息 。在叙事手法上,《抚慰人心》以清晰的线索和独特的脉络展开,并非简单的并行,而是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互为支撑的互补关系。一条是“向内的唤醒”:以赵冬青的意识变化为暗线,他虽处于植物人状态,但先锋队的每一次创作、每一场活动、每一段文化探访,都像投入湖心的石子,在他潜意识里无声地激起涟漪。这条线索是“抚慰”的终极落点之一,证明人文力量能穿透物理隔阂,直达精神内核,让“唤醒”从抽象的理想变成可感知的过程。 另一条是“向外的行走”:房车走过的每座城市、开展的每场活动、描绘的每个画面,皆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场”。因此无论是在文化地标前的创作,还是与当地人的互动交流,都在具象化“何为人文”——它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流动的、可触摸的情感与共鸣。这条线索为“向内的唤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赵冬青的感知有了具体的载体。 更妙的是,两条线索会形成“反哺”:赵冬青的潜在变化,会反过来激励先锋队成员更投入地行进;而行走中积累的人文厚度,又让唤醒的力量越来越强。这种互为补益的关系,让故事既有情感的聚焦点,又有广阔的现实延伸,特别有层次感。
刘远江在《抚慰人心》里对古典文学的化用,像随手翻开一部流动的文化典籍,自然得让人心生佩服。而古典文学的底蕴,像给这段旅程铺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地毯。可能是行至赤壁,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会从魏明心的口中流出;路过濮水,庄子“曳尾于涂”的典故又成了郝姑娘感知世界的注脚。这些沉潜在典籍里的文字,和眼前的锦绣山河相互映照,让“强大与美好”有了历史的纵深——原来今日的繁华,是千百年文化血脉绵延的结果。这种“山河为体,文化为魂”的书写,让小说不单是一场故事里的房车之旅,更成了一次读者与祖国、与传统的深度对话,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文化浸润,既有对当下的自豪,也有对文化的敬畏。 刘远江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他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出神入化,“让自然的光彩透过高山、大海、森林、河流,透过风和云、雷与电表达出来”,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衍生缕缕幽情。在描写先锋队的行程时,对各地历史名城和文化重镇的刻画,也尽显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苏东坡的流放生涯被频频提及,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恰好成了团队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参照——他们驾着房车在路上,何尝不是一种“流动的修行”? 这些引经据典从不是生硬的堆砌,更像给故事安上了“文化坐标”:当他们走过某座古城,信手拈来的诗词典故会瞬间激活地域的历史记忆;当角色陷入迷茫,先贤的哲思又成了无形的指引。这种超乎寻常的“知识密度”让小说不仅是一个故事,更像一场与古典文明的对话,既彰显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积累,也让“抚慰人心”的主题有了历史厚度——毕竟,能跨越千年打动人心的,从来都是这些共通的情感与智慧。
我认为,《抚慰人心》是当代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是刘远江个人创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深圳文学开辟了新的深广的疆域。它让“文化”本身真正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正面描写以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大湾区文化及其影响,揭示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了鲜活的文化人形象。这部作品的出现,为当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在反映时代、抚慰人心方面的巨大力量。
(本文作者张远琴,系芜湖长航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原主任,现已退休。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十月》《长江文艺》》《安徽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送你一束红玫瑰》《感恩阳光》《长江流域的先驱英烈》等文学作品多部。)
编辑丨王晓娜
审发丨潘子扬、梁醒吾
来源丨羊城晚报出版社
相关知识
书评丨文明的滋养和熏陶,令心灵得以抚慰和妥放——读刘远江长篇小说《抚慰人心》
蒋坤宏:灵魂的滋养|读魏灵芝长篇小说《大地之上》有感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读长篇小说《狼水》有感
文学抚慰人心推动社会进步
喧嚣纷扰的心灵,在这一刻被你抚慰
梦情:精神的呼唤与传递|评魏灵芝长篇小说《大地之上》
周深的歌声仿佛能够抚慰我们心灵的伤痛…
许知远 × 李伦 × 徐婵娟 × 刘阳:行动才是灵魂
马伊琍分享李娟文字,称《我的阿勒泰》抚慰人心
书评丨紧张的制造与释放——读公安作家刘忱的长篇刑侦小说《黑白有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90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93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437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67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92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99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02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743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64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