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纪事》:镶补海派文学遗存的空白点

◎肖涛

夏商长篇小说《东岸纪事》的结尾,顾家那个消失的铁盒子失而复得。打开后却令人大跌眼镜,原来里面不是传家宝,而是一张刺绣地图——《川沙抚民厅舆地图》。这重见天日的地图似乎不愿目睹物是人非,随之褪色、皱起、破裂,碎片纷纷扬扬,如死灰般湮没于滚滚红尘中。

微观史嵌入城市史

《东岸纪事》中的时间段大致集中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夏商秉持对绵亘不绝、藕断丝连的民间本源性传统的有意承继——毕竟历史是人的历史,微观史也是小人物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微观生活史中还穿插着局部小史,如对曾就读的浦东中学如数家珍,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顾绣及其露香园,他也能娓娓道来,从而让作品的叙事线纵横交错、穿插周旋、摇曳风姿。而这一切又非常熨帖地嵌入上海城市史的运行轨迹中,令《东岸纪事》的故事于局部和整体、微观与宏观之间,接合严密又谐振旋绕。

夏商默默地从记忆中打捞出那些令他柔肠百转的审美意象,将其连缀谱写成一幅地图。他翻转着意识中一帧帧褪色的旧照,从中寻找童年成长与青春记忆的痕迹。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性妙句,亦显得简洁隽秀。旧时代的风物渐已陨落,如瓦当残片一般,被交织着七彩霓虹的高楼大厦填充进了尘封的陷阱;旧时的儿歌童谣也从风华绝代的齿尖上悄然凋谢。那个黑白分明、昼夜截然的平面空间唯有落实于纸上,才能让夏商拥有些许的瓷实感。《东岸纪事》中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背后埋设着一双作家凝视忧伤的眼睛,如同隔岸回望故乡的地平线,暮霭沉沉水天一色,却杳然无影,空余一腔叹惋。

夏商,老上海农耕渔猎时代遗存下来的田园诗人,固执地吟咏着那黑瓦白墙上的明月、弄堂老桥边的芳草、尚未填平的河浜及各种妙不可言的野趣。这些野趣莫不契合浦东质性,进而让“海派小说”多了一重阳刚之气。

略微对上海掌故或“海派文化”有所知晓的人,都知道如“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样的浦东记忆,但其中却并无晕轮细褶与音容笑貌,更无人间烟火和市井气息,遑论饮食男女说笑逗唱了。你触摸不到细节,也品味不到真谛,偶有浮光掠影,也被“海派文学”压抑了。正如“海派”似乎总与世俗庸碌、琐碎小气相关,并被烙上看似前卫新潮、实则务实矫情的时尚消费符号,进而散发着忧伤靡丽的小资气息和格调仄逼的伪雅姿态。阴柔的上海特性,难脱被刻板化和标签化的窠臼。

夏商的浦东叙事打开上海辽远驳杂的边缘角落,展现了笼罩在那柔婉气质上的硬朗一面。《东岸纪事》的乡村气息浓厚,世俗氛围迷人,让人乍然感觉到某种野性、疏朗、爽净。即便同是一枚月亮播洒的诗意光环,也与张爱玲们于公寓阳台上顾影自怜、对影徘徊的描摹刻写不同,少了许多艳异魅惑,多了一些鸡声茅店、人迹板桥的锋芒与锐气。《东岸纪事》确乎镶补了“海派文学”遗存的空白点,将上海书写的审美视角转移至了广袤寥廓的村镇区域,进而赋予上海的气韵格调以新颖别致的青春气派。

塑造一些令人念兹在兹的人物

《东岸纪事》故事空间的制图标识皆围绕着浦东而来。上海城市的空间区隔一贯呈马赛克状,比如“上下”形成的“上只角下只角”,决定你的出身与命运,随之也有“乡下”之贬名;“东西”也如此井然有别,如浦东和浦西之分、南京东路与西路之差;更有“南北”变异,曾一度“北市”指的是租界,而“南市”则为老城厢周边。开埠后,“北市”于沼泽淤泥芦苇丛生之地率先建起了马路洋房,烟馆茶楼香车宝马领一时风尚、谱写几多传奇,反观“南市”则渐趋颓敝邋遢。即便浦东六里老街也存在着空间差序格局,即“上只角”与“下只角”之“微积分”,如乡长侯德贵家所在的石库门房子即属此地“上只角”。

空间指向的人之身份差异与属性区隔,最终形成了一套城市特有的编码修辞。这种修辞,归根结底也将一座城市的表情塑形并濡染出来。

《东岸纪事》中出现了周家弄、六里桥、浦三路、昌里路、南码头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地名,让你感觉到一幅付之阙如的舆地图栩栩然浮出地表,重焕生机。它还延伸至浦西上师大、淮海路、外省南京及西南边陲西双版纳。因此《东岸纪事》中存在着一个于稳固中被动地随时光流逝的时空体,夏商竭力要复原它,让那些黯然失色的纸片一样的人从虚拟空间中活过来,因此,他描绘了一幅老浦东地图。这种浮世绘的功夫是活生生的,常随着虚实结合的时空中有声有色的生活,得以完成立体多面的呈现。

《东岸纪事》中的人物既是俗世化的,也是传奇性的。好小说总得有些令人念兹在兹的精彩人物,且代表着一种意旨、一份力量、一组时代原型、一阕散发神秘感与命运性的审美趣味。简单如饮食男女,复杂又难以揣摩。他们出生于乡,行走于城,立足于市,其日常生活本然俗世;但因当代变换频仍的生活、个人性格和欲求驱动,他们的人生也因此显得波澜壮阔。无论乔乔还是崴崴,无论西双版纳土司家族后代而后混成浦东人的刀美香与柳道海,还是大光明和侯德贵、小开与小螺蛳,每个人都是寻常之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某种奇异光芒,缘于日常生活的真率与自然。

夏商悲悯地打量着那些人,审视着他们身不由己地将命运交付于难以把持的日常生活流、人间烟火情及情感纠葛线,无限倾慕、万般感叹尽含其中。但夏商并不随意对人物进行道德和价值判断,作为具体历史生活中的人,于血缘、地缘、业缘及姻缘织就的网络中,谱写着一幕幕酸甜苦辣咸的离歌。这歌经由氤氲着湿气的语言熏染、雕凿,弥散着某种殇情决绝的传奇味道。

回到海派本色

夏商的小说语言繁简得当、文白兼具,还使用了许多方言,有的直接出现在情境对话中,有的则糅合于叙事正文中。方言本属本土写作,具有少数性,流传面不广,如《何典》和《海上花列传》,都是起初寂寂无名而后暴得大名的“海派”压卷之作,也代表着“海派文学”的真实本色,那就是自然和真率、散淡且朴素,而并非后来的花哨矫情、繁缛琐细。

小说语言的文化意义及其“音响效果”,其实也包含在平民日常生活的空间隔离之中。为浦东写史,浦东方言自然要浮出水面,用以完成对生活在其中的人音容笑貌的塑形。这种写作颇具文化人类学意义,记录人物在场声音,其实质也是一种田野研究。如此一来,《东岸纪事》的价值也显现出来了。方言写作不仅还原了时代的语境,且让小说返归其本来杂语特质,从而成为表征记忆、雕刻时光的文化产品。

《东岸纪事》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使用散点透视法则,即用了全知人称的隐身叙事手法,移步换景进退自如,又板块谐和线索明晰,而穿插藏闪和留白艺术恰是中国艺术之精髓。所谓穿插藏闪之穿插,即对人物及其事相的必要补充,相当于嵌套技巧和套层手法,与插叙不同。《东岸纪事》中的穿插技术用的隐形人的还原策略,不是叙述人间接引语式的概括,如对刀美香与柳道海夫妇恋爱婚姻及返城经历的讲述。藏闪手法,体现于情节上下文之间必要的呼应,但这种呼应又非语词、意象或细节性的,而是极具情节意义,如小说开头就出现了刀美香打了多嘴多舌的小飞一巴掌,自后又不断重现这一细节。到了第二部,才揭晓谜底。随之而来,《东岸纪事》也留下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白点,如乔乔对唐家兄妹关系的揣摩观察及小螺蛳死因之谜,都需我们读者细细参悟,才能明了个大概。这种开放式处理包含着作家有条不紊的布局能力。

夏商看上去似在大踏步后退,又步入了传统白话小说和“海派文学”源头的写作路数,其实这才是当下小说最为欠缺的一种充分自洽又自信大度的先锋精神。大道不言、道法自然,当先锋成为一种被文学史叙事法则不断标签化的写作模板时,即意味着它已沉降入踟蹰不前的叙事沼泽地之中,反其道而行之,恰是突出重围的标志。

夏商费六年之功酿造出来的这杯浦东陈年老酒,的确况味迷离,它包含许多本土性的超现实手法、梦语言等,如乔乔做的亡父梦魇、柳道海梦见的矮个子死鬼,甚至大光明养的那只逃逸的大白兔,都令小说显得奇趣盎然。就此而言,夏商特色的巫幻写实主义小说,不仅接续了上海文化鲜为人知的魔幻品相,且赋予了它一份人间自有传奇性的先锋质地。

相关知识

从教室到舞台,北京音乐厅上演东岸系列音乐会
今晚在滇池的东岸,老狼&河乐队带我们重返那青葱岁月 演唱会的每一个音符…
中短篇小说集《黄河故道纪事》出版发行
海派文化现代竞争力与影响力何在?学者:极具创新精神创造新事物
山东锔瓷人:匠心锔补 赋予残缺瓷器“新生命”
200多件藏品首次展陈,百年海派茶文化展今天开幕
作家田雁宁去世,留下《雪米莉自选集》《巴人村纪事》等作品
闽南小城漳州携闽越遗存亮相上海 带来“山海之约”
百余件佳作等您来欣赏,宁沪杭馆藏海派书画展亮相南京朝天宫
天津考古首次发现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遗存

网址: 《东岸纪事》:镶补海派文学遗存的空白点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0448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