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全息:黄宾虹无废画

平心而论,“屋漏痕”笔意对书家都不一定是可以贯彻一气的,对于画家则更难。许多画家为了达到把握物象形态的目的,是不计较笔法的。在黄宾虹的时代,就有“卧笔带滚”、“直笔直拖”、“起落不平”等等笔法,黄宾虹对之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些笔法不能表现“物象的精神实质”。他说:“总而言之,作画象写字一样,下笔就要把物象的形态抓住,同时还要抓住它的精神,那才是用笔用墨的好方法。如果只把形象画得一模一样,专事描摹,这不过是没生命的躯壳罢了,还谈得上艺术吗?”

黄宾虹所说的“物象的精神实质”,就是“屋漏痕”笔意所传达的太极之理。他虽然不反对那些为了物形之似而发明的笔法,但他坚信它们同自己的笔法之间有精神实质上的差别。在这一点上他是非常执拗的,这种执拗恰恰反映了他的“吾道一以贯之”的彻底精神,这种对中国画学根本原则的彻底精神带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人们说黄宾虹没有废画!只要他那枝笔在纸上一走动,一种说不出来的气韵即随之而生,人们根本不在乎物形的完整性,即使是一张草图,一张未完稿,甚或半纸残缣,也是骨气洞达,生气远出。几个墨点,几根断线,就有生命,就可以是代表“生命逻辑形式”的“情感特号”。也就是说,黄宾虹的画是可以拆零打碎而不损其神韵的。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太极全息”法,他的每一个点,每一道线,都是一个太极,都是自然(用自然这个词的哲学意义)。反过来,那些专事描摹物象形态的笔法,却总是“废画三千”,稍一不慎而物形有亏即为败笔。两相对照,的确发人深省。这实际上是逸品和能品的差别。

黄宾虹说:“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这是作家画。作家画有两个标准,第一,“论画以形似”;第二,“处处讲法门”。这两个标准把作家束缚在表象世界。形似,是真实世界的表象;法门,是道德物理的表象。征表象而失真理,得精能而失自由,此乃人生之大惑。所以黄宾虹说“论画者以能品为下”。“古之论画者,必超然物外,称为逸品”。超然物外,得其环中,环中即太极,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得其环中,即左右逢源,八面生锋,点画披拂,自然成文。这就是太极笔法的妙处。黄宾虹对逸品是这样描述的:“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习气,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索,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可见黄宾虹心目中的“逸品”主要是一种笔法美,它表现出“真精神”;同“能品”的区别是,“能品”重形象而亏笔法,“逸品”重笔法而故失形貌。同时,“逸品”同明清所谓写意文人画的区别也在笔法。写意文人画也是“潦草而成,形貌有失”,但却没有笔法美,所以是江湖恶习。因此,衡量“逸品”画,黄宾虹的要求是:“初视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初视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这第一眼就把“逸品”同“能品”分开了。但接下来要防止“写意文人画”鱼目混珠,所以还要“谛视”。“谛视”什么?“谛视”内美也。内美何在?在用笔。黄宾虹晚年的画,尤其是患白内障时的有些画,从形貌衡量,可直称为“瞎画”,但用笔已入“庖丁解牛”的“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的化境,是中国绘画的无上极品。

(摘自《冰上鸿飞 - 黄宾虹画学探微》)

相关知识

太极全息:黄宾虹无废画
《黄宾虹画学篇》见证岭南学林佳话
更见画魂 黄宾虹绘画艺术展即将开幕
梅墨生:黄宾虹的画为什么难以被人认同?
罗佳洋读《黄宾虹的世界意义》︱世上无新物
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笔墨意境美
50年过去了也许人们还是不懂黄宾虹
黄宾虹的笔墨精神,绘就千年艺术传奇!
墨团团里 如何看懂黄宾虹
国画大师黄宾虹后人:真迹尽归公有 家中悬挂复制品

网址: 太极全息:黄宾虹无废画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0532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