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做的三件事是不是全错了?看水浒原著,能否发现他的做法真有问题?

作为梁山一众英雄中的顶尖人物,鲁智深常被视为武勇与正义的象征,然而,近来一些批评的声音却开始抨击他,这让我不禁心生疑问。若从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来看,除了赵云与诸葛亮几乎无瑕的完美形象外,还有谁能像鲁智深一样,既勇猛又忠诚,且值得我们钦佩和尊重呢?

鲁智深显然并非完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世上从来没有谁能够做到事事完美。即便是文圣孔子,也难免有心猿意马之时;武圣关羽,也曾因形势所迫而暂时向曹操屈服。关羽甚至因愤怒曾在古城会面前斥责张飞:“忠臣宁死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士可杀不可辱,他宁愿死也不愿做违背自己忠诚的事。

即使关羽身为忠臣,屡次面对抉择时也做出过令人质疑的决定,而鲁智深的所作所为同样引起了不同声音。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他所做的三件具争议的事,看看是否如批评者所说,确实有错。

首先,鲁智深曾因拳打郑屠而被指责为滥用私刑。水浒传中,郑屠是个小人且恶行累累。鲁智深之所以出手相击,完全是因为郑屠的行为恶劣,逼迫金翠莲,肆意剥夺他人财物,甚至威胁她的生命。郑屠不仅背信弃义,不履行诺言,还蛮横霸道,最终以恶行恶报。此刻他已经威胁到鲁智深的生命,挥刀相向,必然引发鲁智深的自卫行为。

按照古代的法律,鲁智深在此情况下击杀郑屠完全合情合理。郑屠拿刀直冲鲁智深,属于直接威胁提辖生命,鲁智深反击本无不妥,更何况他并未主动杀戮,而是在面对致命威胁时的应激反应。若是换作现代,鲁智深也可在类似情境下行使自卫权。

然而,鲁智深杀人之后并未站稳脚跟,而是选择了逃避。这一选择引起了广泛的批评。有人认为,既然所作所为合乎律法,鲁智深为何不公正地接受审判,而要躲避责任?但细细想来,鲁智深并非因畏罪潜逃,而是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官场的腐化。郑屠不是简单的屠夫,而是背后有势力的商人,他与权贵有着深厚的联系。鲁智深担心自己会被冤枉,甚至可能在官司中受到不公正对待,逃离不正是为了保全自己,避免卷入更加复杂的政治漩涡吗?

鲁智深的这一决定,并非出于恐惧或懦弱,而是基于对官场黑暗的深刻了解。他明白,在这个腐败的体制中,无论真相如何,正义常常是无法获得保障的。因此,他果断选择远离这一切,以免自己被不公正的法律制裁。

第三件争议事件,则是鲁智深在桃花山“偷”走李忠与周通的金银酒器。对于这个行为,批评者认为鲁智深作风粗暴,甚至可以称之为盗窃。可是,如果站在鲁智深的立场来看,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李忠与周通虽为“江湖人物”,但他们不仅缺乏江湖豪杰的风范,而且在抢劫他人的时候极其贪婪与残忍。鲁智深当然不可能忍受他们的所作所为。于是,他以“偷”的方式,给予李忠与周通应有的教训。

鲁智深此举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让这些人尝一尝被抢的滋味。他抢走的是不义之财,这本身是为了惩恶扬善,而非为自己谋利。事实上,鲁智深根本不把这些金银放在心上,这笔“抢来的财富”甚至比不上他后来的种种英勇行为所带来的荣耀。

总的来说,鲁智深的这些行为虽然具有争议,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正义与侠义。他没有因郑屠的罪行而宽容,而是用拳头去替那些弱小者伸张正义;他没有在腐败的官场中为自己的清白辩解,而是选择用实际行动逃脱阴谋的控制;他对李忠与周通的“教训”不过是让他们明白,邪恶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些行为,都展示了鲁智深的侠肝义胆,哪怕是他最为人所诟病的“偷窃”,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像是对不义之财的一种恶作剧,或者说是对恶势力的反击。而这正是鲁智深的精神魅力所在。他所做的事,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但若换成其他梁山好汉,也未必能够做得更好。鲁智深的做法,不正是忠诚与正义的体现吗?

相关知识

鲁智深做错了什么?为何被师父斥责: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水浒里,林冲曾有三件事做得不地道,结局很惨
水浒传中,鲁智深杀了不少人,为什么还能功成正果
细看水浒原著才知道:武松战殁后,鲁智深为何大闹忠义堂要拍死宋江吴用?
正观快评:比“《水浒》有问题”更可怕的是清除《水浒》
水浒中,武功排名前三的好汉,分别是谁?武松和鲁智深不在其中
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原来记恨着林冲,真正的好兄弟原来是他!
水浒传中,武松能不能打得过鲁智深?答案很明显
水浒传中,武松和鲁智深,谁的实力更强?答案很明显
《水浒》中擒方腊的是鲁智深,很多人却都认可武松独臂擒方腊?

网址: 鲁智深做的三件事是不是全错了?看水浒原著,能否发现他的做法真有问题?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1814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