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在中国
音乐剧《莫里哀》往期剧照
2025年9月12日至明年1月25日,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首度来华巡演。这部作品将以上百套华服、12首击穿灵魂的唱段,并辗转中国12座城市的剧场——从上海的百年剧院到广州的珠江畔,从成都现代气息满满的剧院到唐韵悠扬的复古高台。《莫里哀》用21世纪的艺术语法重构历史,斩获了法国音乐剧史上最多奖项。导演Ladislas Chollat让演员们在舞台上自由切换“角色”与“自我”,让观众在笑声中惊醒:原来每个时代的“莫里哀”,都在对抗同一种人性的病症——虚伪、贪婪与对真相的逃避。
致敬法国文化遗产
1622年,在法国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叫作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父亲是挂毯商。幼年时,他在贵族子弟学校读书。中学毕业后,父亲还为他买到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但是,这个男孩却酷爱戏剧,不喜欢经商。1643年,刚过20岁的男孩为梦想走出家庭,与贝雅尔兄妹等十来个青年组织了“光耀剧团”在巴黎演戏,并取艺名为“莫里哀”,法语意为长春藤。他脱下金丝刺绣的贵族外套,披上粗麻戏服,在法国西南一带颠簸13年,马车辙印里嵌着观众的嘘声与掌声,行囊中装着街头巷尾的生活。
1655年,在里昂上演了莫里哀的诗体喜剧《冒失鬼》。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应召来巴黎,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赏识。1659年11月18日,《可笑的女才子》上演,这是他在巴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1664年开始,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创作了《伪君子》(又译作《达尔杜弗》)及《唐·璜》《恨世者》《悭吝人》和《乔治·唐丹》等。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这位将生命燃尽在舞台的剧作家,最终在《无病呻吟》的咳嗽声中倒下。
可以说,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莫里哀以多部著名的剧作开凿古典主义的铁幕,让市井的烟火气与人性的微光透进来。
《莫里哀》这部音乐剧则以1642年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传奇一生:从他少年时拒绝继承父亲的地毯事业,到在路易十四宫廷的权谋中崭露头角,成为炙手可热的剧作家的历程。剧中轻松、戏剧性和浪漫的元素相互交织,呈现出了令人动容的效果,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法国文化遗产的致敬。
改写叙事逻辑
融入创新元素
音乐剧《莫里哀》2023年在法国首演后,立即成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爆款佳作,这部作品改写了戏剧史的叙事逻辑,融入了大量新鲜元素,比如街头文化,多个片段加入了说唱与高难度的霹雳舞编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对白部分被改为“诗喃”(slam),用押韵的诗句将法语倒语(verlan)与莫里哀的散文巧妙融合。
音乐剧《莫里哀》往期剧照
这种大胆的时空碰撞贯穿整部剧:国王的弟弟“菲利普一世”仿佛从时装周的漫画中走出来;反对马萨林红衣主教的“投石党运动”被设计成电视快讯播报;华丽的服装更是混搭风十足——超过250套造型中,有的将公主裙与运动鞋结合,有的将泡泡袖与黑色紧身背心搭配。这种反差不仅带来了幽默感,也让人意识到,追求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以及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贯穿莫里哀一生的主题,其实是跨越时空的普世命题。
从《莫里哀》中不难找到曾让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风靡中国并大获成功的元素,两部剧都向我们呈现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成名之路。这也并非巧合,本剧由曾制作《摇滚莫扎特》及多部法国音乐剧的德夫·阿提亚担纲制作,他对两位天才艺术家的生平充满热情,在剧中注入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这部作品在观众中已经赢得了超高人气,首演一周年时已吸引40万名观众,获得了法国音乐剧史上最多奖项,在评论界也备受赞誉。法媒《GALA》评价:“音乐剧《莫里哀》是一部真正的革新之作。”法媒SORTIRA PARIS则认为:“《莫里哀》将被载入音乐剧史册。”……
走进十二座城市
本次《莫里哀》巡演每座城最动人的,是每座城市都能与莫里哀的“真实精神”撞个满怀。12座城、12个“演出站点”、12个“与莫里哀对话的温柔切口”,每一处都藏着一个“莫里哀式”的故事。
在北京的演出场地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这里曾是评书、皮影戏的热闹场子,胡同里的青砖灰瓦还藏着老北京的“实在劲儿”,恰如莫里哀扎根市井的创作初心。莫里哀讽刺的“虚伪”,在这座城化作了“客套下的真心”,让人笑着读懂:真实从不是尖锐,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音乐剧《莫里哀》往期剧照
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外就是飘着火锅香的街巷,人民公园的盖碗茶还冒着热气,成都人的“悠闲”里藏着最鲜活的生活智慧。这像极了莫里哀剧本里的市井场景——他写女仆的机灵、鞋匠的幽默,就像成都街头散发着善意的人们。当《我从街头来》的说唱响起,观众会突然明白:400年前莫里哀从市井找灵感,如今我们依然能在烟火气里,看见“不装腔作势”的真实人生。
来到杭州,金沙湖大剧院外面的西湖泛着柔波,龙井茶园飘着清香,让这座城自带“平和从容”的气质,恰如莫里哀用喜剧传递的“温柔清醒”。《无病呻吟》里装病的贵族,放在今天像极了偶尔“想太多”的我们:时时担心,处处焦虑,却忘了西湖边“晴雨皆美”的道理。
走进西安,古城墙的青砖、回民街的吆喝,藏着西安人对“珍贵事物”的坚守——老手艺人数十年做一个皮影,面馆老板坚持用老配方熬汤。同样是执着,《悭吝人》里的阿巴贡一味执着于财富,视财如命,成了个可笑的“变态”;而西安人执着的是“不将就的热爱”,在生活里成为自己的主角。
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莫里哀的喜剧,如同一面魔镜,照见灵魂的褶皱。
盛大的音乐之旅
听见“他们”的心跳
音乐剧《莫里哀》尊重并还原历史,其中的音乐创造性地融合了法兰西风情、都市音乐与说唱,作为制作人兼作曲的德夫·阿提亚(Dove Attia),他笔下的《莫里哀》将会是一场盛大的、酣畅淋漓的音乐之旅。Dove Attia是一个精通“节奏”的艺术家,在他看来,高等数学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莫里哀》中的音乐,就像经过公式精密计算的一样,就连台词都不放过。当然,《莫里哀》整体的呈现离不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他们共同的演绎让这部剧得以在中国与观众见面。
导演 拉迪斯拉斯·科拉:
魔法徐徐酝酿
之前,我第一次将《莫里哀》这部作品的新演员阵容与一些老演员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魔法徐徐酝酿。这次的参与人员,有些人是从一开始就参与这段旅程,从起点就参与其中,现在又有一批新的演员加入。我们大家第一次真正齐聚一堂,是在创作出这部剧之后。其实,创作之后的选角是会更加容易一些的,因为那时的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寻找哪一类的角色了。于我而言,我在寻找真正能服务于角色的真实的个性。
我们知道,莫里哀是法国文学界的摇滚巨星,他是真正彻底革新了他所服务的艺术,也就是戏剧的人,以至于到今天,我们谈及法语的时候,都会称他为“莫里哀的语言”。无疑,我们正身处于过去十年法国最大规模的创作之中,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这部作品能够前往中国演出,因为我们很开心能展示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个我们引以为傲的作品,尤其它讲述的是我们民族英雄之一的故事。
我们在练习阶段一直在做结构化排练,就是场地没有实体布景,只有地上的标记,而这些标记就是布景的简单轮廓,可以给出基本构思,旁边是另一个工作室,那边是舞蹈演员练习的地方,我们要把所有创作意图、角色和故事整合起来,这总让我想起第一次读剧本时的想法。其实,这部作品展示了渴望存在感的人的生活,就像是我们这个行业一样,我们站在聚光灯下,寻求存在感,这也是演出表达的主题。
我一生中做了40部作品的演出,但这将是第一次在中国演出,我们很迫切地想要见到中国的观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要努力做到最好。
走进莫里哀的戏剧世界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古典主义戏剧家,他创造了法国现实主义喜剧这一艺术形式。他的喜剧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他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法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高峰,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莫里哀喜剧对于当今戏剧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莫里哀说:“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的喜剧作品跨到了悲剧界限边上,都写得很聪明,没有人有胆量去摹仿他。”
《无病呻吟》剧照
来源于生活
《无病呻吟》中的主人公阿尔冈生性多疑,明明身体健康,却终日惶惶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良的庸医利用阿尔冈的心理,借医治之名诈骗钱财,阿尔冈不仅浑然未觉,还一心想把女儿昂热丽克嫁给深得他信任的医生的侄子。图谋遗产的继母贝丽娜也来推波助澜,要拆散昂热丽克与真情人。所幸还有好心又机智的女仆图瓦内特,戳破虚伪面目之下的各自算盘,无病呻吟的阿尔冈倒是久病成医,成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无病呻吟》是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精彩绝伦的一部讽刺喜剧。积劳成疾的他在人生末期没少跟医生打交道,于是以笔为刀,剖析自我。主人公阿尔冈身上有作家本人的影子,个体的不幸和荒唐令人发笑,而对医学本身的探讨,则为一出闹剧带来清醒的沉思和病痛与死亡的暗影。该剧于1673年2月首次在巴黎上演时,莫里哀亲自登台出演阿尔冈,结果因过度劳累倒在舞台之上,不久就与世长辞。
《无病呻吟》剧照
尽管时隔300多年,现代医学也早已是一门严谨和值得信赖的科学,但“无病呻吟”者仍大有人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庸医依然可以大行其道。抓住剧作的现实意义,法兰西喜剧院在伟大的剧作家诞辰400周年之际再度上演的这版《无病呻吟》,由Claude Stratz执导,自2001年首演以来已经上演过500余场,呈现出打磨过的精致机巧。
读完莫里哀的喜剧作品,就会发现莫里哀的喜剧几乎都来源于生活,剧中的情节映射了种种的社会黑暗现实,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莫里哀喜剧的题材大都是把矛头指向了当时腐朽黑暗的贵族或教会,剧作的主题大多则是嘲弄并讽刺这些人的故作风雅、虚伪贪婪、伪善的行径,他在剧中大胆辛辣地揭露了那些上流贵族和教会利用各种特权进行的罪恶勾当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可贵的斗争精神
莫里哀在他的喜剧里呈现了社会的各种恶习,有着强烈的批判讽刺性,向世人表现出了敢于斗争和战斗不息的可贵精神。他的讽刺喜剧,直指当时社会的反动教会、封建贵族和资产者新贵们。
在《伪君子》这部作品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奥尔恭十分中意青年答丢夫,于是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玛利亚娜嫁给他,如此一来,他就会变成奥尔恭的家里人。然而,玛利亚娜早就已经和名叫瓦莱尔的男子私定终身了,奥尔恭不顾女儿的个人意愿,强迫她同恋人解除婚约,这让玛利亚娜感到非常的愤怒。玛利亚娜和瓦莱尔找到了聪慧的侍女桃丽娜,向她求助。在桃丽娜的建议之下,玛利亚娜找来了自己的后妈艾尔米尔做救兵,委托她同答丢夫谈判,哪知道答丢夫竟然向艾尔米尔告白了。躲在一边的哥哥达米斯目睹了全程,立刻向父亲奥尔恭告状,哪知道奥尔恭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还取消了他的财产继承权,并且将他逐出家门。
《伪君子》剧照
在《伪君子》中,莫里哀没有完全遵循三一律,将悲喜剧成分混合,时间上表面的遵守,但从事件上没有发生在24小时内。并且他讽刺的对象是作为上层人物的资产阶级贵族和僧侣教士,彻底揭露了教会的伪善,讽刺了资产阶级贵族的庸俗,剧中的答丢夫也成为了伪善者的代名词。
维护自由 赞颂爱情
莫里哀非常注重维护人的个性自由,赞扬年轻人的纯真爱情。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极其盛行,宫廷文化大多要求颂扬自己的君主,并且自己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莫里哀虽然受到“三一律”规则的制约,但他坚持从人道主义出发,希望通过自己的喜剧作品来唤起人们心底的正义感。他通过深入当时的社会矛盾,强烈反对封建偏见和宗教欺骗,带有较强的思想性。
在莫里哀喜剧代表作《太太学堂》中,主人公阿尔诺尔弗一心想凭借金钱和宗教的力量,按封建道德建立夫妻关系,是个典型的夫权主义者,但结局却是以他失败和年轻人追求爱情胜利而告终。莫里哀通过此剧想以此来唤起人们的思想,鼓舞当时的人们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士气。
《太太学堂》剧照
文 王雅静
相关知识
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首登中国舞台
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 在沪开启中国巡演,10月登陆广州深圳
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在沪开启中国巡演,10月登陆广州深圳
法语音乐剧《莫里哀》在沪首演 法式美学融合现代表达,开启中国十城巡演
北京京剧院创排莫里哀《吝啬鬼》
北京人艺“戏中戏”演绎莫里哀名剧
北京人艺新排莫里哀名剧《悭吝人》
法语原版音乐剧《莫里哀》预演火爆,九棵树如何吸引国际剧目落地远郊?
北京京剧院将演莫里哀经典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建组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3月首演,打造“京味儿”莫里哀喜剧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9039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409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520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423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438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535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543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841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828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