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目连之母》三场演出收官

中新网北京新闻9月17日电 随着北京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最后一场演出的帷幕缓缓落下,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目连之母》圆满完成了在顺义影剧院、人民剧场和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的三场演出。这场跨越京城南北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传统评剧艺术的永恒魅力,更以其创新性的现代表达赢得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广泛赞誉,成为北京演出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年磨一剑,传统剧目的现代转型

评剧《目连之母》创作历程长达五年,是中国评剧院倾力打造的精品力作。该剧取材自被誉为“戏祖”的目连戏,但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编剧徐棻老师对传统故事进行了重新解构,将刘四娘这一角色从被动等待救赎的传统形象,重塑为勇敢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救赎的独立女性。这种角色重塑不仅赋予剧目崭新的时代内涵,更让千年古老故事与当代观众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三区联动,艺术惠民深入人心

该项目自4月16日在顺义影剧院演出以来,《目连之母》便引发了观剧热潮。三场演出场场爆满。更令人欣喜的是,观众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有银发苍苍的老戏迷,也有年轻白领和青少年观众,甚至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同观看,实现了真正的全龄段覆盖这得益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和“文化惠民”理念的深入实践。

项目方特别设置惠民票价,让更多观众能够走进剧场,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从顺义到市中心再到天通苑,演出地点的选择也体现了演出方精心的均衡布局,让不同区域的市民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守正创新,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三场演出中,主演郑岚唱作俱佳。她用高亢清亮的唱腔演绎刘四娘十月怀胎的柔情,以青衣的端庄、花旦的灵动、武旦的飒爽,层层递进展现人物觉醒的轨迹。特别是面对勾魂鬼卒时那段长达二十分钟的独角戏,悲怆的控诉与荒诞的嬉笑交织,让观众在泪光与笑声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在舞台呈现上,创作团队大胆融入现代戏剧元素。象征封建礼教的悬挂装置极具视觉冲击力,配合现代化的灯光音响,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水袖、踢枪等传统戏曲技巧与现代舞美设计相得益彰,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增添了现代表演艺术的观赏性。

赵岩、张国强、郭力银、于海泉、闫博蒂、王婧、毛宗名、涂振龙等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人间浮世绘,将人、鬼、神三界的荒诞寓言具象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观众反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在人民剧场,年轻白领们沉浸于唱腔的婉转起伏;在顺义影剧院,银发戏迷与年轻观众并肩而坐,共同为刘四娘的命运揪心;收官之夜,甚至有观众带着孩子第三次观看剧目,只为品味台词中暗藏的人生况味。不少观众表示,没想到传统评剧可以如此“潮”,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贴近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一位年轻观众感慨道:“这不是简单的戏曲演出,而是一场关于人性、自由与尊严的思辨之旅。”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正是《目连之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文化意义,艺术影响持续发酵

《目连之母》的成功上演,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该剧证明,传统艺术并非只能固守陈规,通过创新性的改编和现代表达,完全可以与当代观众建立深刻连接。

虽然三场演出已经圆满收官,但《目连之母》带来的艺术回响仍在延续。该剧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当代转型的深入思考。它用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叩击人性深处,唤醒现代人对自由、尊严与生命的思考。这也正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的深意所在:让经典不老,让创新不止,让每一个灵魂都能在剧场中找到共鸣的坐标。(完)

相关知识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目连之母》三场演出收官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沂蒙正红》亮相国家大剧院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越剧《万婴之母》在福州演出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莆仙戏《踏伞行》开启巡演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开班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小剧场京剧《东方朔》来津演出
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良辰美景》室内乐音乐会奏响第三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
喜剧《不完美人生》为2024北京新年演出季收官
“北京曲剧魏(喜奎)派声腔人才培养项目”开班
艺术 | 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资助节目展演即将举办

网址: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目连之母》三场演出收官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2916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