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适对话青年创作:在首届吴天明青年影展探寻“边界之外”的自由与可能

在首届吴天明青年电影展在场对话的现场,青年演员、音乐人于适的出现,为这场聚焦“青年创作与跨界表达”的论坛注入了蓬勃发展的能量。他从姬发走来,却不止于姬发,他在表演、音乐、文学等多种创作维度中不断突破边界,在不同的领域追寻最自由的自己,这正契合了本届影展鼓励探索、崇尚自由的青年精神。

在现场,于适围绕职业成长、角色塑造、创作灵感等多个维度,分享了自己在演艺与音乐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其真挚的表达与对艺术的热忱,让观众得以深入了解这位青年演员背后的坚守与蜕变。

mmexport1758273192269.jpg

从《封神第一部》中的姬发,到《长空之王》里的邓放,于适在不同 “赛场” 上不断突破自我。在他看来,所谓“自由”,正是通过不断打破认知壁垒、尝试新身份而获得的。于适表示不管是演戏还是写歌,最终都是为了表达那个真实的、丰富的自己。对于人生追求,于适认为 “成就感的瞬间” 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创作者他援引李安导演“为了一瞬间拍电影”的观点,并延伸至人生与创作的关系:“我们真正能记住的,往往是那些极致的情感时刻——一秒钟的成就感、刻骨铭心的痛苦、纯粹的快乐……它们会成为创作的种子,在未来某个时刻发芽。”

谈及《封神》第一部的拍摄经历,于适分享人生中第一次拍电影,他的第一个镜头竟是影片的结局,虽有疑虑,却因前期充足的准备而充满信心。为塑造姬发,他撰写人物小传、搜集大量素材,将角色的成长逻辑深植心中,“地基打好了,无论遇到何种突发情况,都能贴合角色逻辑自然演绎”。在封神训练营的日子里,他不知自己将出演何种角色,却始终 “埋头前进”,专注于每一次训练与学习;拍摄期间全年无休,即便无戏也会在训练场准备后续内容,“杂念没有了,什么都有了”,这份专注成为他攻克难关的利器。

mmexport1758273194272.jpg

而《封神》第一部上映前的三年等待,是于适成长路上的重要考验。那段时间,他经历了从角色抽离的不适、对未来的迷茫与自我怀疑,但也在思考中快速成长,学会释缓与放下。当得知影片上映的消息时,他内心平静却满怀感激,只是向导演与同事们传递“努力终将被看见”的喜悦。他认为,人应找到“不卑不亢”的中间状态,不因顺境狂喜,不因困境沉沦,这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面对人生的最佳姿态。

于适可以称作是“青年导演合作专业户”——从乌尔善、袁和平、韩寒,到刘晓世、滕丛丛、宋昊霖等影坛新锐,于适深刻体会到不同剧组与导演带来的碰撞,他在不同导演的镜头语言中不断调整表演路径。

他说,《封神》训练营让他第一次理解什么是“电影工业化”,“每一个部门精密协作,像齿轮一样推动作品前进”; 而后续合作的部分剧组则更具随机性,为演员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现场与导演、对手戏演员的二度创作,常常能碰撞出意外的火花。他强调,演员既要投入角色、激发最真实的情感,也要具备 “导演思维”,跳出角色审视表演,把握好情绪的 “度”,兼顾个体戏份与电影整体的完整性,“过可以压,少则难补,先调动全部能量,再精准控制,才能让表演更立体”。 这是一种博弈,更是一种修炼。

mmexport1758273195955.jpg

除了演艺事业,音乐创作也是于适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他分享道,音乐创作需 “跟随内心”,不为写而写,而是在灵感涌现时及时记录 —— 化妆间隙润色歌词、翻看备忘录整理过往思绪,甚至将 10 年前的文字与当下的创作结合,让跨越时间的真情实感成为作品的重量。对于外界的评价,他有着清醒的认知:“搞创作要有坚定的内心,不跟风、不盲从,接纳善意的建议,也不被负面声音干扰,才能保持创作的纯粹。”

此次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上,于适用真诚的分享展现了青年创作者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无论是演戏还是做音乐,他始终以专注为笔、以热爱为墨,在追求自由与平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为青年从业者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关知识

于适对话青年创作:在首届吴天明青年影展探寻“边界之外”的自由与可能
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媒体见面会召开
智云携手IM两岸青年影展,共同助力青年电影创作
于适新时代武艺青年
以科技赋能影像创作,智云全程助力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
2025青葱青年影展(烟台)落幕:4天3场大师对话10场展映场场爆满
青葱计划开启“成为导演之前”主题影展 电影人代际相传助推青年力量
第四届IM两岸青年影展公布评委及嘉宾阵容 张艾嘉担任评委会主席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杨宸:眺望未来,探寻超越人文学科边界的可能
韩国青年陶艺家吴承澈:在景德镇寻找陶瓷的“无限可能”

网址: 于适对话青年创作:在首届吴天明青年影展探寻“边界之外”的自由与可能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29956.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