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雨果奖十年后再谈《三体》 刘慈欣:科幻的科普性和文学性可以共存

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科幻’以前是外来的文学体裁,那时候中国科幻在海外存在感较弱,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输出到海外,世界科幻的格局正在变化,随着我们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科幻一定会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注意。”刘慈欣说。

活动现场

9月19日,2025银河科幻大会在四川天府新区在成都举行。著名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以“科幻的多重宇宙”为题,与阅文集团副总裁杨晨、韩国知名作家金草叶、波兰游戏《赛博朋克2077》续作“猎户座“创意总监伊戈尔·萨任斯基一起展开专题会议。

十年前,刘慈欣小说《三体》获第七十三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一朝成名天下闻,在海内外引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幻热”。十年后,当再次谈起《三体》,背后的创作奥秘,刘慈欣坦言,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狂热的游戏迷,所以《三体》中的游戏场景确实和他以前的经历有关。

刘慈欣

“那行情节都是我当初玩文字、图像游戏时,幻想出来的场景,但是现在的游戏制作者都实现了。”刘慈欣认为,游戏是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甚至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个平行世界。“当然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形态还是一个游戏。但是随着它越来越复杂,它的计算量越来越大,很可能这个游戏有一天它会发生一个质变,变成一个很有意义的范畴。”

科幻繁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反映,科幻的可见价值在产业,更大的无形价值在精神。在刘慈欣看来,科幻作品可以使青少年读者从文学描写的角度去认识科学,同时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虽然这个作用它是间接的,有时候也是很很强有力的。”刘慈欣说,很多科学家、前沿科技的工程师等,大多是通过早年看科幻作品才走上这条道。

刘慈欣特别提到,过去的科幻小说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就直接承担起科普的功能当中的科技知识都是很精确的,但随着人们意识到科幻此类小说是一个文学题材,而不是科学普及后,时至今日,这样的形式已近乎消失。”但是我觉得这种科普型科幻的出现,它和这个文学型的科幻并不矛盾,双方可以共存的。“他说。

论坛最后,当主持人提出科幻作家是否需要承担科学普及这一责任时,刘慈欣表示,大众文学创作是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的首要责任,并没有直接去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但是一部好的科幻作品,有震撼人心的故事,而科学的想象力本身就会起到巨大的科学普及的作用。

(本文图据主办方)

相关知识

获雨果奖十年后再谈《三体》 刘慈欣:科幻的科普性和文学性可以共存
下一个“刘慈欣”诞生?中国作家海漄获2023“雨果奖”
中国科幻作家海漄作品《时空画师》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2023年雨果奖即将揭晓,但是我更想和你聊聊《三体》这本书
首部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从哪来?
2023雨果奖揭晓 中国作家海漄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刘慈欣的愿望完成了 张艺谋将执导电影版三体
2023雨果奖揭晓!中国作家海漄作品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刘慈欣曾说希望张艺谋拍《三体》:他潜力无限
刘慈欣亮相数博会:《三体》十年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

网址: 获雨果奖十年后再谈《三体》 刘慈欣:科幻的科普性和文学性可以共存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2998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