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以笑的名义托举普通人的生活

随着何广智和翟佳宁分别夺得《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简称《脱友2》)和《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简称《喜单2》)的总冠军,陪伴了网友一整个夏天的脱口秀综艺终于落下帷幕。从2012年大陆第一档单口站立脱口秀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到如今两大网络平台的平分秋色,脱口秀喜剧综艺已经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娱乐消遣,也是语言类节目的创新,更是一面映照普通人生活的镜子。

尤其是今年,越来越多优秀的脱口秀线下演员受到大家关注,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脱口秀带来了新的视角。

脱口秀的低门槛与高智慧

“人人都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这句话已被大众熟知,暗示了脱口秀的低门槛。无论你是乳臭未干的大学生,还是从未上过学的体力劳动者,只要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只要敢上“开放麦”,任何人都能尝试用幽默的方式讲述自己。毕竟脱口秀的本质是言语表达,每个人都拥有说话的权利和能力。

如此看来,脱口秀似乎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最“平民化”的一种。它不需要科班出身的专业背景,也不依赖多年苦练的技巧方法,更不追求昂贵的器材或场地支撑,这种低门槛的特性,使得脱口秀成为普通人发声的理想渠道。学汽车改装的何广智,为脱口秀开创了“穷门”赛道;山东临沂房主任,用浸润泥土味的方言和一种荒诞的幽默讲述农村妇女的婚姻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的鑫博将骑共享单车的困扰与尴尬模仿得妙趣横生。这些原本被遮蔽在都市霓虹灯下的真实人间,通过脱口秀舞台获得了被看见、被听见的机会。

然而,低门槛是表象,高智慧才是本质。优秀的脱口秀并非简单地讲述生活琐事,而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切入视角、精巧的文本组织能力以及恰到好处的表演张力。它要求表演者能从平凡日常中提取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通过夸张、反转、谐音、隐喻等技巧,制造出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笑果”,这种智慧的幽默,远比表面上的插科打诨更为高级。

尽管有个别人通过脱口秀进入演艺圈成为知名公众人物,但这个行业的总体表演者还是以低学历、低收入人群为主。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出门挤公交地铁,为在大城市的房租发愁。当前,越来越多的“星二代”开始涉足演艺圈,凭借资源优势逐渐占领一席之地,但该现象在脱口秀领域似乎不太适用。虽然脱口秀门槛低,但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生活体验,林简七说不出“穷人好折叠”的现实魔幻。而这些是由脱口秀的创作特性决定的。脱口秀的创作源于真实生活的褶皱,需要亲历才能捕捉痛点,与大众精准共情。因此,草根生存体验正是脱口秀最好的创作素材,这是“二代”精英阶层难以触碰的。脱口秀以“开放麦—俱乐部驻场—综艺选拔”为核心曝光晋升路径,观众的即时反馈(笑声)就是唯一筛选标准。

这种低门槛与高智慧的辩证统一,使脱口秀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向所有人敞开大门,但只有那些真正理解生活、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登堂入室,也只有最真诚、最勇敢的人才能讲好脱口秀。

脱口秀蕴含的认同力量

脱口秀舞台的魅力,依赖于言说者的发声内容。这些表演者虽然普通,却用真实的生活经历敲击着观众的心弦,通过自我解构,将个体的困惑转化为集体的共鸣,在幽默中完成对身份的重新认知与接纳。

获得今年《喜单》舞台“年度最受瞩目新人奖”的房主任于2023年第一次走进剧场听脱口秀,因在与演员互动中自称“村信息中心主任”而意外走红网络,开启了脱口秀的大门。这位五十多岁的山东农村妇女,初中没还读完就被迫辍学,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包办婚姻和家庭暴力,如今却因脱口秀重获新生,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也拥有了无数个平静而幸福的一天。

第二次登上《喜单》舞台的刘仁铖今年28岁,来自江西小镇,虽然高二就辍学了,但凭借真诚的态度和扎实的文本分别拿下去年全国第四、今年全国第五的好成绩。他在节目里坦言自己“长得不好看,又胖,小时候的衣服又脏,学历也低,连话都说不清楚”,为此质疑是否值得拥有如今的一切。但观众的笑声和陌生人的掌声让他在脱口秀的舞台上重拾自信,最终以“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错”的自我认可完成与过往的和解。

《脱友2》总冠军何广智在获奖感言里提到自己“从剧场抬桌子抬椅子到成为台柱子”,尽管出身卑微,但他在行业的起落与纷扰中始终勤恳创作、沉淀,最终捧起奖杯,走到了自己心中的长安。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他人的认可才能感受到自己实现了某种渴望的身份。无论是“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错”,还是“我走到了自己的长安”,都是“象征性自我实现”的心理现象的一部分。脱口秀的舞台给了很多人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哪怕再渺小、敏感、孤独的人都能在此找到同频共振的朋友,获得慰藉和温暖。

当下年轻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而脱口秀恰好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集体疗愈的空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脱口秀演出场次同比增长54.1%,票房同比增长134.9%,已成剧场类演出第二大品类。脱口秀满足了当代青年对情感共鸣、社交认同和思想碰撞的多重需求,让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在笑声中寻找认同,在认同中汲取力量。

脱口秀作为一种公共领域

媒介理论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概念,其核心要素包括公众、公众舆论与公众媒介(公众场所),是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开放性空间,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民主监督与决策。立足中国当下的媒介环境,脱口秀正以一种新兴的力量承担起这一功能。它通过幽默的方式,以喜剧语言触及社会热点和现实议题,形成一种“柔性”的公共讨论。从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到行业乱象,从男女差异到性别歧视,这些带有批判性意味的话题,在脱口秀的包装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嘻哈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在脱口秀舞台上讲述了空姐穿丝袜、裙子和高跟鞋的不便与安全隐患,最终促使多家航空公司修改了制服规定,允许女性空乘自主选择裤装、平底鞋,也不再强制穿丝袜,成功推动航空公司制服改革。

房主任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可以在知天命的年纪不认命,无论什么时候重启人生都不晚。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表演给了无数相似处境的人以勇气。在她的评论区,有女性留言:“谢谢你,让我妈开始理解,不是所有日子都要忍着过。”

黑灯作为视障人士,因罕见病“青少年黄斑变性”导致视力下降到0.02,成了医学定义上的“盲人”。之前他常常假装自己能看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通过脱口秀,他不仅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视觉障碍,还将身体缺憾转化为丰富的创作养料,利用脱口秀的舞台扩大声量,让更多人关注“青少年黄斑变性关爱中心”,推动针对这一罕见病的药物研发。

近年来脱口秀确实不只给我们带来了欢笑,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某些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行业规则的审视,观众在笑声中听见彼此,演员在段子里书写时代。

当然,脱口秀也有其边界与局限。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内容的同质化;追求流量可能削弱其批判性;而对个人痛苦的娱乐化处理,有时也可能滑向过度消费的误区,这些都需要创作者和观众保持清醒的认识。

脱口秀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看似轻松幽默,实则承载着厚重的社会功能——既是普通人表达自我的平台,也是建构身份认同的媒介,更是进行社会讨论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脱口秀像一剂良药,未必能根治生活的病痛,但至少能够提供暂时的缓解与慰藉,以笑意托举起普通人的生活。这种笑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如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主义——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或许,这就是脱口秀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笑声中,重新发现生活的可爱、可亲与可敬。

相关知识

脱口秀:以笑的名义托举普通人的生活
段子都成“笑果味”,一家独大的笑果文化让脱口秀陷入瓶颈期
“脱口秀让我和生活和解”
笑果文化的脱口秀巡演来到南京…
走呗,看一场笑到你肚子疼的脱口秀!
笑果文化助推行业革新 脱口秀综艺双雄对决引爆夏日笑浪
济宁有麦脱口秀,全国演员专场精选,快来欣赏演出吧,生活中的甜蜜时光
脱口秀真是让人看上瘾!每次观看都能笑出声,简直展现了脱口秀该有的样子!
笑果文化风波后,多家脱口秀演出暂停
以爱之名义,你愿意吗?

网址: 脱口秀:以笑的名义托举普通人的生活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144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