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百年里院“喜”相逢 一街好戏开场中

当喜剧不再只是舞台上的演出,而成为一座城市的呼吸,老城便真正拥有了灵魂。

细雨微凉,却浇不灭一城热情。9月19日傍晚,青岛里院街区化身“开放式快乐工厂”:蒸汽朋克风的“喜橘人”巡游队伍穿行街巷,“喜橘”泡泡随笑声飞扬。作为本届喜剧节联合发起人,黄渤登台一句“细雨让心情更澎湃”,瞬间点燃现场——第二届里院喜剧节,就在这氤氲着海水味与幽默感的氛围中,正式启幕。

这场为期十天的喜剧盛宴,不仅集结了德云社、开心麻花、单立人喜剧等26家头部厂牌,推出71场高密度演出,更首次实现从相声、漫才到默剧、Sketch等全喜剧品类同台狂欢。而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喜剧不再局限于剧场,而是渗入街巷、广场,甚至海边,成为一座城市的呼吸节奏。

里院喜剧节精彩演出不间断。

“喜”上加喜,街巷即舞台的全民狂欢

当舞台边界被打破,喜剧便成了城市与市民的共同语言。

第二届里院喜剧节在首届基础上全面扩容升级,构建了“特邀演出”“喜剧嘉年华”“特别活动”“音乐派对”四大核心单元。从空间规划来看,活动形成“街区+剧场+沿海”的立体布局,新增沿海嘉年华巡游带,让喜剧溢出剧场,融入城市公共生活。

区别于传统戏剧节,里院喜剧节不设观演门槛。街区全域设置10个“喜剧盲盒秀”点位,每日从11:30起,每逢半点准时“拆盒”。25支团队以27种表演形式,在十天里为观众带来800余场不间断演出,真正实现“转角遇到戏”。

在易州路广场,法国TEATRO PICARO剧团带来的亚洲首演《男人与垂钓者》,以超现实主义肢体喜剧,让观众在笑声中照见现实困境;而平康五里的“喜综欢乐夜”则将综艺现场搬进小剧场,一人一麦的脱口秀、变出笑点的魔术互动,让每位观众都成为“喜剧搭子”。

“我们不要‘你看我演’,而要‘我们一起玩’。”在安康里·庭空间,开心麻花团队的《麻花喜剧FUN现场》,打破舞台边界,邀请观众即兴共创。这种“去舞台化”的互动,恰恰呼应了青岛里院原有的市井基因——这里本就是商住混合、烟火缭绕的生活现场,喜剧不过是让日常变得更明亮的催化剂。

与此同时,以喜剧节专属IP形象“喜橘”为核心的主题巡游,每日设置4场。下午场聚焦市井鲜活气息,晚场则搭配灯光装置,在街头转角处,随时触发“偶遇快乐”的即兴惊喜。

喜剧走下高台、走入市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观赏剧本,而成为一种群众参与的寻常生活。

“喜剧盲盒秀”带给观众惊喜。

IP激活,在地文化的喜剧转译

老建筑不说话,却因喜剧的注入而有了新的叙事。

喜剧节的深层魅力,在于它激活了老城沉睡的空间记忆。拥有百年历史的木更楼里,本土厂牌“蛤蜊喜剧”的拼盘秀里,演员的一句“青岛大姨劝酒比脱口秀节奏还稳”,引得满场会心大笑;而在宝兴里·浪剧场,过载新喜剧专场的《剑龙出现在我家楼下》,则以悬疑喜剧结构,映射都市人群的生存荒诞,演员与里院斑驳砖墙形成奇妙互文。

真正体现“在地性”的,是喜剧节对本土元素的深度挖掘。德云社“德云三筱”相声专场选择在青岛音乐厅上演,张九泰、刘筱亭等人将青岛啤酒、海鲜摊贩写进段子,传统“说学逗唱”与本地生活场景碰撞出新火花。而街区“喜橘”IP主题装置的散布,从门头到天井、街巷,既保留历史肌理,又注入年轻化表达,成为游客打卡与市民认同的双重载体。

黄渤创立的IP品牌“黄逗菌”全国首店落地上街里,也并非简单商业行为。店内设置即兴表演角,与喜剧节联动推出限定互动剧,让IP从虚拟形象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现场。

“感觉能量低了,就喝一杯!”四方路的人民咖啡馆山东首店开业20多天,啤咖、青岛茶缸冰淇淋等本地特调获追捧。老字号“顺兴楼”也于近日进入试营业,自带热题的同时,与喜剧节形成联动效应——喜剧不止在舞台,更在饮食、游逛、偶遇之间。

文化IP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流量而在于“留量”——留下记忆、留下认同、留下可持续的生命力。

幽默传承,从码头文化到喜剧基因

幽默不是外来物,它本就生长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为什么是青岛?答案藏在历史纵深处。9月20日的开幕“里院共话”上,一部1922年的默片《劳工之爱情》在中国电影院放映——巧合的是,该影院创办人张石川正是这部电影的导演。百年后,喜剧重返“原产地”,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百年前我们为了欢笑作出过这么大的努力!”黄渤在观影后感慨。陈佩斯则指出,默片时代的喜剧依托肢体与造型,与戏曲一脉相承,“我们(喜剧)前面其实是有里程碑的。”

青岛作为港口城市,码头文化滋养了市民乐观、爽朗、善于自嘲的性格。这种性格与喜剧精神天然契合。而他们居住的里院,这个青岛独特的建筑形态,其坡顶、窄巷、台阶,本身又是天然的喜剧场景。倪萍动情回忆:“青岛房子有层次,有看不完的风景。”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马三立就曾在劈柴院“撂地”卖艺。如今,里院喜剧节延续了这一民间幽默传统,并赋予其当代表达。当嘉宾们集体用青岛话互动时,方言不仅是笑料,更是身份认同的媒介。这种独特的地域与语言文化,为喜剧节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神滋养。

青岛里院喜剧,从不刻意讨好观众,它只是诚实地说出这座城与这群人的故事。

笑声经济,文旅融合的“青岛样本”

喜剧节的终点不是谢幕,而是新一轮城市活力的开幕。

喜剧节不仅是文化事件,更成为城市更新的杠杆。数据显示,首届喜剧节带动中山路区域接待游客220万人次,单日峰值突破34万;共计33个厂牌上演60多场次精彩演出,单剧最快售罄时间仅3秒。

进一步优化票务,本届喜剧节推出9.9元单日通票、29.9元十日联票,让喜剧消费“零门槛”。观众“为情绪买单”的同时,也激活了老城商业生态:里院海鲜套餐、老字号菜馆、非遗手作体验成为消费热点,夜经济随之升温。

更重要的是,喜剧节构建了“文化-商业-社区”的共生模型。在安康里·庭空间举办的《麻花喜剧FUN现场》、海誓山盟广场的《唐宫夜宴XR沉浸展》,不仅吸引年轻群体,更让本地居民重新走进老城。一位带着孩子的市民说:“以前觉得里院是‘老古董’,现在发现里院这么潮!”

正如黄渤所言“我们希望在不断尝试中让喜剧节办得越来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来越接近观众的需求和喜爱。”从德云社的满堂彩到街头盲盒秀的即兴笑声,从百年电影的默片经典到VR科技的新鲜体验……老城更新未必需要推倒重建,用内容激活空间,用笑声连接人情,亦是可持续的路径。

夜幕降临,里院灯光次第亮起。在木更楼的漫才专场中,年轻演员调侃着“青岛的风大到能把段子吹跑”;而宝兴里传来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台词——“不管生活多难,都得笑着走下去”。还有,《Action!!开机》《梦想密码》《班味蒸发指南》等剧目轮番上演,观众的笑声穿过百年砖墙,回荡在老街院巷。

当喜剧遇见里院,历史便不再是沉重的遗产,而成为可参与、可笑叹、可传承的当下。这场以城市为舞台的喜剧狂欢,正在证明:一座敢于自嘲的城市,永远年轻。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一婷 图/活动方提供)

相关知识

青岛市南:百年里院“喜”相逢 一街好戏开场中
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盛大开幕 “一街好戏” 嗨翻全城
第二届里院喜剧节官宣,百场演出铺就一街好戏!
处处见喜!青岛百年里院笑声扬
黄渤和王迅闪现青岛 喊你看戏啦!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 一街好戏即将开演
第二届(2025年)里院喜剧节助推青岛文旅融合发展
演技爆棚,好戏开场!
来了来了,好戏开场~ 分享
哪有什么久别重逢?分明是好戏即将开场!
2024青岛里院喜剧节闭幕

网址: 青岛市南:百年里院“喜”相逢 一街好戏开场中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171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