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敷文的生动体现,中外作家深入杭州寻找浙江文脉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

浙水敷文,浙江的千年文脉不仅在历史典籍中,也藏在之江大地的一个个文化地标里。

9月28日,“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活动的数十名中外作家先后走进浙江文学馆、浙江省博物馆、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村、黄公望纪念馆,沿着钱塘江与富春江溯流而上,进行一次文化采风之旅。

文学数字化圈粉中外作家

作为目前国内规模仅次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单体文学馆,浙江文学馆集文献保存、文学产业基地、展览、资料档案于一体,古代浙江文学的绵延不绝,近现代浙江作家的名家辈出,共同组成了浙江文学群星璀璨的天空。

采风现场

“文学与情感是密切相关的。浙江文学馆用现代化的手段让参观者与文学历史融为一体,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展馆里的光影和氛围一下就将我们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兵在参观后表示,浙江文学馆首先馆藏很丰富,呈现了从古到今浙江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其次兼收藏、研究和推广作用于一体;同时具有许多现代化的运营设备和数字化的创新手段,在全国省级文学馆中处于领先水平。

采风现场

从距今11000~8500年的上山文化,到1921年南湖红船起航。走进浙江博物馆(之江馆),“浙江一万年”几个大字尤为醒目,映入眼帘的浙江大事记提醒着中外作家,这片热土上曾发生过的风云激荡。

仔细聆听完讲解员的介绍后,黎巴嫩法籍作家扎基·贝顿感慨道,浙江博物馆里陈列的历史文物让他应接不暇。基·贝顿日常也进行绘画创作,他告诉记者:“良渚文明里野猪身上的水滴纹饰和那些笔走龙蛇的书法作品,这些艺术形式都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采风现场

在富春江畔与郁达夫、黄公望相遇

“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层霜。枯树枝头,也有几处似金刚石般地反射着刚离地平线不远的朝阳光线。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了……”

在郁达夫小说《东梓关》的记忆里,这个富春江边的古老村落不仅是他乡愁的记忆,更浓缩着千百年来江南的精神内涵。

采风现场

当中外作家走进许家大院,看到郁达夫曾经养病住过的小房间,仿佛建立起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链接。

山东省文学院院长,儿童文学作家安亦然(本名杨华)感慨:“在郁达夫先生故乡的秋天里我来到了他曾经客居的地方,心里还是挺沉重的。郁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写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可见他始终心怀家国和人民。”

安亦然表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郁达夫先生也离开我们80周年了,如今的和平安定、海晏河清想必是郁先生希望看到的,他也一定会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感到欣慰。

随后,“美丽中国国际写作计划”采风团还走进富阳区黄公望隐居地景区内,系统地了解黄公望生平以及《富春山居图》研究成果及元代文化艺术,在富春江的万古流水中,了解那些埋藏在历史中的文化故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相关知识

北京图博会的浙江印记:一场特殊的展览,一堂立体的文学课
【浙里万水千山】纵览千古图藏 解锁文脉密码
探讨“文学新浙派”:希望它是召唤的、多元的、丰富的
生动书写迈向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浙水南归记
寻迹江南历史文脉
“文学新浙派”发展研讨会举行:在召唤中求得文学新变
精选28个浙江地标 ,《金庸江湖28景·浙里图鉴》首发
浙江杭州:“版本”里寻江南
张国云长篇报告文学《浙里风》研讨会举办

网址: 浙水敷文的生动体现,中外作家深入杭州寻找浙江文脉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292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