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这里是博物馆群,体现人文教育与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

天津北方网讯: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青年湖畔,“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正在紧张布展,不久以后,这里将正式对外展出。与冯骥才个人事业与其捐献的毕生收藏之精品一同面向公众的,还有“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意义深远的人文教育与文化活动中心”的精神内核。

83岁的冯骥才希望:“在天津大学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独特、精致、有深度,而且受学生欢迎。每天夜里十二点多,我还要看工作人员给我发的工作进度。这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使命。”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建筑是对原有建筑的改建,包括现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楼及其南侧的土木工程系土建馆。土建馆属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大学建筑群中的一座,然闲置多年,故此次改建有文保建筑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的意义。

博物馆的外部施工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处于布展阶段。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颇具匠心。有些展品甚至采用了无展柜保护的“裸展”形式。为了尽可能让人感受历代雕塑之美,“美的历程”历代精美雕塑展厅内,展品外的玻璃展柜选用了低反光度的玻璃,站在展品前,几乎感觉不到玻璃的存在,这样确保观众参观的时候,展品仿佛触手可及。即便有人想要拍照留念,也不会在照片中看到遮挡视线的反光。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建筑主体分为A、B、C三个部分。A座、B座为博物馆展馆,C座为冯研院教研楼。整座博物馆共设有8个常设展览。A座三层展厅。包括2个展览。

二层、三层为“四驾马车”,包含二层的“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三层的“绘画”“文学”四个展厅,展陈冯骥才人生在这四个领域的成果。在冯骥才眼中,“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绘画;绘画是瞬息静止的文学。书房是一个一己的世界,又是一个放得下整个世界的世界;画室则如洞一样私密,家一样自由,神仙一样神奇。”

四层为“海外名人墨迹”,展陈冯骥才收藏的世界上伟大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手迹、手稿、画作与文献。“那些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不仅学识渊博、造诣高深,还眼界开阔、心灵丰富。希望学生们在大学校园里不仅积累知识,还爱美、懂美,热爱生活。”冯骥才希望通过“海外名人墨迹”展览,为观者推开一扇汲取世界文明精华的窗口,从而开阔视野和胸襟。

B座三层展厅。每层2个展览,共6个展览。一层的2个展览为“美的历程”和“中国年画史”。“美的历程”以历代精美的雕塑为主,线性地展现中华民族美的诞生和历代审美形态与精神的嬗变,表现中华文化的灿烂与创造力,此展览将成为大学通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鲜活课堂。“中国年画史”,依托极其丰富的古代各时期的年画精品,以及相关文物和文献,有血有肉地展现“一部立体的中国年画史”。这应是我国第一个“年画史博物馆”。

“从美学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条美的长河,景象万千,时而雄奇险峻,时而放弛飘逸,时而雍容沉静,时而平和隽永。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美的历程。在各种艺术中,雕塑最能清晰地体现这种时代的美的嬗变。”冯骥才希望将博物馆打造成大学通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鲜活课堂,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感受中华民族美的诞生、各个时代的嬗变而产生的各自不同的美,从而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二层的“瑞安木活字”,是按照冯骥才提出的非遗学学理,以科学的系统性的“非遗博物馆"的理念,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活字印刷术”现存的唯一载体“瑞安木活字”进行全面、完整、充分的展示。“妙手丹青·民间绘画”陈列的是中国历代民间画工的杰出画作,不少展品为珍罕的历史精品。

三层的“南通蓝印花布”,是此次着重建设的另一座“非遗博物馆”。本馆对南通蓝印花布这项国家级非遗进行非遗学和博物馆学的梳理与展示。“南通蓝印花布”与“瑞安木活字”的建馆理念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同时也是我院非遗学科田野教学与科研的有力支撑。另一个“花样生活·民俗文物”展览,则是一座极其斑斓驳杂的民俗文物馆,展现了中国民间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和人民的生活情感,也兼具通识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B座博物馆的前厅为“大爱厅”,700余平方米宽敞明亮,是举办高规格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的空间。A座与B座之间以“青藤小路”相连,国内外顶级艺术家的雕塑将在此伫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子将在此流连。C座教研楼,是师生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冯骥才追求精益求精,他要打造理想的博物馆,以最美姿态呈现给世人。“其实这里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个博物馆群,是‘学院博物馆化’理念的具象化。我希望赋予博物馆文化厚度。”也许,当博物馆正式开放的那天,观众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津云新闻记者 吴宏)

相关知识

推优作品丨陈宏坤:以人文视角诠释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系列文化活动
鄂托克旗:博物馆群成为文化新名片
强大的精神内核,做什么都会成功!
冯骥才和他的“艺术家们”
骑士精神的体现
北京地区博物馆30余项文化活动迎“七夕”
孔子石雕在博物馆: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多图欣赏)
回家的路·冯骥才作品春日朗诵会在宁波慈城举办
89岁韩美林塑“天马”赠83岁冯骥才:自由驰骋,一往无前

网址: 冯骥才:这里是博物馆群,体现人文教育与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核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505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