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杜甫诗歌看诸葛亮的人格美

中国历史上最了解并欣赏诸葛亮的诗人,当属杜甫(公元712-770)。杜甫一生漂泊,在战乱中度过,晚年曾住在四川成都、夔州等地。期间,他多次拜访与三国历史相关的古迹,凭吊历史现场,并创作了许多以诸葛亮为题材的诗篇。这些诗作或怀念历史人物,或通过写物表露感情,杜甫在诗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崇敬,也借此来映射自己的内心世界。杜甫关于诸葛亮的诗,可以看作他居蜀期间的重要创作之一,其思想内容和诗艺技巧均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主要分析杜甫关于诸葛亮的诗作,探讨他如何通过这些诗篇表现对诸葛亮人格的崇敬,赞美他的功业,肯定他的才华,并为诸葛的结局感到惋惜。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美源于他是否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要实现这一点,才智与情操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足够智慧与道德的人,才能将这种人格美转化为行为美,进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古代在讨论人格美时,往往把人的才能与品德合并考虑,只有那些真正为社会贡献、具有才德的人,才会被后人传颂,甚至在去世后成为神格化的存在,享受后代的祭祀。 诸葛亮在生前,凭借其理想与行动力,奠定了蜀汉的三分天下局面,成为一代忠臣与良相。而杜甫则是诸葛亮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他深爱、理解、甚至与诸葛亮相似,杜甫在诗中对诸葛亮的书写,塑造了诸葛亮千百年来的人格形象,成为后世研究诸葛亮的重要参考。 杜甫关于诸葛亮的诗篇大多创作于成都与夔州时期,且具有很高的代表性。通过这些诗,杜甫将自己的视野投向整个历史过程,诗篇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评价,也隐含着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 1. **凭吊历史现场** 在759年冬天,杜甫离开同谷,经过一系列地方,最终抵达成都。安顿好后,杜甫便去参拜成都的诸葛武侯祠,并创作了《蜀相》这首七律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深敬仰。首联写到丞相祠堂何处寻,表示诗人不是偶然路过,而是有意去寻找这个历史遗迹。通过柏森森这三个字,诗人传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神圣感。 诗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展现了眼前的景象,但通过自与空的字眼,暗示了杜甫心中对古庙荒凉的感叹,诗人在这里通过春色与好音的意象,带出了一种失落感。 对于英雄泪满襟的感情,杜甫通过这种悲痛的方式,向诸葛亮未能完成的事业致敬。历史的长河与个人的命运交织,杜甫在此处将诸葛亮的忠诚与理想,置于自己流亡身世的影像中,表达了他对诸葛一生的同情。 在夔州,杜甫又写下了《武侯庙》,诗中写道: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这首诗与《蜀相》相比,情感更加沉寂,表现了夔州武侯祠的荒凉与寂静,诗人感受到的是历史遗留的空旷和无声。 从杜甫在成都和夔州的不同感受来看,同样是对历史古迹的凭吊,却因时间与心境的不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从成都的春色好音到夔州的空山草木长,诗人心境的变化与历史的深远影响相互交织,杜甫的诗篇在此展现了强烈的自我反思与历史感怀。

2. **观照存在自我** 通过对三国历史古迹的访问,杜甫不仅是在缅怀过去,还通过这些历史现场来观照自我,探寻自己的存在意义。杜甫在初到夔州时,拜访了武侯祠,并写下了《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未完成事业的惋惜,尤其是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一句,象征着诸葛亮未能完成的遗憾,正如江水不再转动,历史的遗憾无法挽回。 诗人通过这些历史遗址的描写,表露了自己对诸葛亮失败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无奈与哀伤。 杜甫通过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诚、理想、失败和历史的感慨。他将诸葛亮作为自己精神的榜样,用诗歌塑造了一个具有肯定性、理想性和忠诚美的人物形象。

相关知识

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深情吊孝
原创杜甫最出名的咏史诗,历久不衰,南宋英雄临死时吟诵不已
杜甫曾赠予诸葛亮一首诗,14字成古今名句,如今还在课本中
【古诗词鉴赏】《蜀相》《书愤》的比较阅读与对比赏析
老人造出失传千年的木牛流马,专家闻讯赶来,鉴定后:不能走远路
原创《三国演义》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实力如何排名?
北京人艺举行任鸣追思会!濮存昕、吴刚等人致辞,冯远征泪洒现场
杜甫七绝的压卷之作,为大唐乐圣而写,一场久别重逢造就世事无常
新教材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
家乡三叔喜相逢,家园一跪泪满襟

网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杜甫诗歌看诸葛亮的人格美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4194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