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的“棠棣情谊”

展览现场。

张大千作品《开岁百福图》。

日前,“长兄如父·棠棣护珍——张善孖、张群与张大千旷世情谊特展”于北京圣佳艺术中心开展。该展览以张善孖、张群与张大千的棠棣情谊为脉络,汇集近百件珍贵书画、信札及文房器物,立体呈现三位传奇人物四十余年的深厚羁绊。

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表示,在展览现场中,观众能感受到兄弟般的情谊和温暖。他指出,此次展览的特色在于展现了张善孖、张大千和张群的兄弟情谊。张善孖和张大千是同宗同胞兄弟,张群与他们则是异父异母的同胞兄弟。在张善孖100年纪念展时,张群为展览撰写序言,张大千则称张群为“岳军吾兄”“岳军老乡长”“岳军老长兄”,视之为“兄”。这种特别的张氏兄弟情谊构成了展览的重要特点,类似的展览前所未有。

著名收藏家、张大千鉴赏家程恩嵘谈到,张大千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巨匠,其艺术成就卓越,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名画家任重指出,研究张大千离不开对张善孖、张群两位先生的探寻。张大千15年学画生涯中,二哥张善孖不仅是他的启蒙导师,悉心指导技艺,更将于右任、何香凝等引荐给他,为其艺术之路铺路。即便23岁赴敦煌临摹前夕,听闻张善孖去世的噩耗,张大千在悲痛中仍坚守使命,毅然前往,这份执着令人动容。张群先生则是张大千一生的重要支持者,二人因书画相知结缘,情谊贯穿始终。张大千曾为张群祝寿创作《四天下》,以剑阁、夔门、峨眉、青城四处四川胜景入画,这些意象也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常客。尤为特别的是,这幅画作选用的是20岁时张群委托他绘制乾隆金笺的古纸,一纸承载数十年深厚交情。

著名书札收藏家、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臧伟强分享了2004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见证张大千作品引发多位藏家求购的亲身经历。他回忆自己与研究张大千的收藏家好友一同参加拍卖,预展时看见张大千的一幅泼墨泼彩巨制《云山图》。拍卖当天,因下雨交通堵塞,友人夫妇乘人力车赶到现场,最终以200万元拍得此画。提货时发现装裱是香港精裱,极为精美。有人当场出价700万元求购,更有神秘人士愿加50万购买,但被拒绝。后来一位74岁戴小礼帽的老先生(后知是著名收藏家林百里先生)欲加价数百万求购,但友人夫妇仍未转售,可见喜爱至深。此画后来在香港、台湾和美国多次展出发表,至今仍为藏家珍藏。  

“虎痴”善孖的家国情怀  

本次展览深入揭示了张善孖先生超越“虎痴”画家的宏大格局。他是一位将艺术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革命志士。

在抗战时期,他创作了《正气歌像传》《怒吼吧,中国》等巨作,以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士气。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于1938年毅然携包括与张大千合作在内的180余幅作品远赴欧美,开启了一场名为“艺术抗战”的海外征程。

张善孖先生在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兄弟画展,开创了中国画家在此办展的先河,并获法国总统授勋。在美国,他成为首位进入白宫的中国画家,向罗斯福总统赠画,其画作《勇猛精进,一致怒吼》更被用作纽约世博会的巨幅广告,为国家募得巨额捐款,全部支援抗战。他为陈纳德将军创作的《飞虎图》,其精神与意象直接影响了“飞虎队”的命名与标志,堪称“第四战线”的文化斗士。  

大千世界的温情底色  

展览现场,一封长达2.7米的家书,是目前所见最长的张大千家书,满含对亲人的思念与归乡的期盼。它正是张大千与侄女张心素(张善孖之长女)的通信,这些信件与张大千绘赠张心素的作品,也是展览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

张心素晏伟聪成婚时,张大千以《寒枝白头》作为赠礼,以“白头翁”寓意“白头偕老”;为张心素绘《卷帘仕女》,祝福其雅致生活。1981年,在各方努力下,张心素母子得以赴美,期望能与叔叔张大千在美相见,再辗转至台湾团聚。然而,张心素在旧金山苦等半年,却因无法取得台湾通行证,最终未能与叔叔见上最后一面,只得“忍泪别去”。这段遗憾被张大千深刻地记录在赠予张心素母子的画作上,在《红叶小鸟》中他题写“忍泪别去”,在《渊明觅菊图》中更是老泪纵横地写下对故乡兄弟的思念,并嘱咐侄女将此画带回四川示于亲友,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大千海外拓展的艰辛  

展览中大量首次公开的张大千家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其真实海外生活的窗口,尤其是与过继儿子张葆萝(张心一)的27封通信,记录了他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海外生涯的点点滴滴。

这些信件生动展现了一位艺术巨匠在盛名之下不为人知的艰辛:他辗转于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频繁办展的背后是经济的时常拮据、糖尿病与眼疾的困扰,以及跨国搬家的繁琐。信中多次提及他为筹措资金,不得已变卖心爱的珍藏,如王羲之《行穰帖》的质押与出售过程,令人扼腕。然而,即便自身身处“绝境”,他依然以一己之力肩负着数十位家人、学生乃至佣人的生活重担,时常接济国内外的亲友,字里行间充满了“养其身易,养其志难”的无奈与巨大的家庭责任感。  

岳军张群的世纪情谊  

张大千的艺术成就蜚声国际,而其背后最重要的支持者与推手,正是张群。展览通过大量信札与文献,详细呈现了张群如何以远见与情谊,为张大千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如早期在四川为其策划系列展览,在其经济陷入困境时亲自牵头组织画展并助其售画渡过难关,张群始终是张大千最坚实的后盾。晚年,张群更是鼎力协助张大千兴建摩耶精舍、安排医疗团队,处理其身后事。张大千为答谢张群协助兴建摩耶精舍而作的《开岁百福图》,以松树、吉祥花卉等题材,在离开美国前的最后一个除夕精心绘制,表达其最深切的感恩。据统计,在摩耶精舍时期的1675天里,两人见面多达575天。张大千每年唯一会亲自登门拜年的对象就是张群,这份友谊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相关知识

探寻《诗经》里的春光(三):棠棣
一幅画承载了孟小冬和张大千的情谊,后来被杜月笙之子卖了180万
张大千封存画卷
于右任、徐悲鸿、张大千等名家珍品台北展出 笔墨传情系家国
拍卖前瞻:梅云堂藏张大千〈秋山夕照〉
1961年张学良为何将与张大千争购过的名画,时隔30年反而送给他?
张大千《兰花》欣赏
张大千与罗国荣的美味之交
“张大千艺术馆”落户淮阳
张大千书法对联

网址: 张大千的“棠棣情谊”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4583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