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10处上榜!河南124个千年地名入选省级保护名录→

11月18日,记者从河南省民政厅获悉,近日,《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布,全省124个“千年古县、古镇、古村落”入选,原则上不得更名,将通过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传承历史文脉、寄托乡愁记忆。

其中,郑州市10个地名强势上榜,这些地标既沉淀着千年历史底蕴,又通过现代人文改造与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焕发新生,兼具文化价值与旅游吸引力,是郑州华夏文明发祥地地位的生动见证。

郑州10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获奖简介:

千年古县(1个)

新郑市:千年古县新郑市,8000多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便在此耕种制陶,5000多年前黄帝在此肇始文明。

这里作为郑韩故都历经500余年(郑国公元前770年-前375年建都,韩国公元前375年-前221年建都),境内裴李岗遗址、郑韩故城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于1988年1月13日、2001年6月25日列入国务院公布名录)。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于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圣地,韩非(史籍明确记载为新郑籍)、白居易(生于新郑东郭寺村,《旧唐书·白居易传》可证)等历史名人在此孕育或生活。

千年古镇(5个)

荥阳市汜水镇:首批省级千年古镇,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设县,境内成皋城址(虎牢关核心遗址)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6日公布),见证楚汉争霸(成皋之战)、唐初虎牢关之战等重大古战风云,关隘文化与黄河风光交融,是区域重要军事文化地标。

河洛汇流 马健 摄

新密市超化镇:第二批省级千年古镇,有七八千年文明史,境内莪沟北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列入),实证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活动。超化寺始建于东汉,兴于北魏,唐时位列“全国十五大名刹”,史载安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2008年6月7日列入)传承千年。因千年文脉延续完整,古寺与非遗文化交相辉映,作为区域文化重镇风貌鲜明,入选名录。

新密市大隗镇:首批省级千年古镇,以上古大隗氏命名,专名沿用超3000年。西周时期为密国都城,现存密国故城遗址(河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公布)、秦汉城垣等古迹,商贸历史悠久,手工造纸技艺于2009年6月12日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千年名称传承、古迹保存完好、地域特色鲜明”,且历史上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成功入选。

新密市曲梁镇:首批省级千年古镇,春秋时期为郑国曲梁邑(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距今超2700年,是《诗经·郑风·溱洧》文化核心区。境内曲梁古城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列入),聚落形态历代延续,专名沿用未改。因符合“千年聚落、传统风貌尚存、文化内涵深厚”的核心条件,且为区域历史文化地标,得以入选。

巩义市芝田镇:第二批省级千年古镇,隋代定名沿用至今超1400年(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秣驷乎芝田”印证其名早于隋代流传)。仰韶文化时期已有先民活动,境内稍柴村夏朝遗址为夏都斟鄩内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列入),3处北宋皇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永厚陵、宋哲宗永泰陵部分区域)坐落其间,石刻艺术独具价值;现存官庄刘家大院等明清古建筑,名人传说丰富。因“专名传承久、人文景观群独特”,契合千年古镇认定标准。

千年古村落(4个)

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村:首批省级千年古村落,西周得名沿用至今,村落形成超千年。依托“天下雄关”虎牢关,古战场遗址保存完好,关楼为复建景观,点将台遗存土丘,传统聚落与军事文化深度绑定。因“地名千年未改、形态保存完整、特色鲜明”,且为重要军事文化地标,符合古村落认定条件。

荥阳市汜水镇汜水村:首批省级千年古村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起为汜水县治所,村落逐步形成,明清延续至今。“关-镇-村”格局保留完整,青石板街巷、四合院木格窗棂等传统建筑尚存,名称沿用千年。2014年获评郑州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2015年入选郑州市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因“风貌独特、文化共生关系完整、传统生活方式延续”,成功入选。

桃花峪大桥 马健 摄

新密市牛店镇北召村:第二批省级千年古村落,隋代因境内华严寺得名,村落形成超千年。该华严寺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为全国现存始建最早的华严宗寺庙之一,石砌民居、古寨墙保存完好,多棵古树列入郑州市级保护名录,是2A级景区村庄(2022年经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评定)。因“千年传承、聚落完整、地域建筑特色鲜明”,契合古村落认定要求。

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首批省级千年古村落、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2023年1月19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公布),汉代得名沿用1800余年。“丰”字形街巷布局独特,10余所明清四合院保存完好,与超化寺形成“村-寺”共生格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在此传承不息。因“地名千年未改、传统聚落完整、文化交融特色突出”,得以入选。

郑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密码,是传承文明的鲜活载体。此次124个地名入选省级保护名录,既是对其千年传承价值的权威认可,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的强化落实。

下一步,郑州市将持续完善地名文化保护长效机制,推动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让千年地名背后的文脉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乡愁有寄托、文化有载体,为全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深厚历史动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记者 陶然

·

编辑∣周颐光

视觉∣王超尘 周高虹

统筹∣王海萍 黄修成

来源∣正观新闻

相关知识

海安市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2022年度“中国好书”榜单来了!河南两书上榜
公开征求意见!北京拟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创新地名应体现地域特色及功能定位
郑州2个原创舞蹈入选全国展演
中国地名学会傅氏文化专业委员会河南省理事会在郑州成功成立
千年女神郑州下凡,盛放风华
意大利歌剧入选非遗名录
河南:推动非遗发挥当代功用
2023年度中国好书揭晓,河南两大出版社作品上榜!

网址: 郑州10处上榜!河南124个千年地名入选省级保护名录→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4616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