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自己的文字,成为一座让代代人进出图书馆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原标题:努力让自己的文字,成为一座让代代人进出图书馆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努力让自己的文字,成为一座让代代人进出图书馆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努力让自己的文字,成为一座让一代又一代人进入走出的图书馆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提醒:本篇正文的内容从下面的第5张图片下开始)————————————————————————————————
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的《 鹅毛诗 》集。就如唐国明在《你此刻的模样》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
唐国明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以士兵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国文化这棵树是怎么从根长向当今的。小说写了士兵的人格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作为一个士兵,他一直在做一件在坚守要塞这个事情,确不断面对一些无知的事情,让他置于那种似永在途上无归的不安。
2022年出版,奠定唐国明文人、诗人、哲人地位、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读后能烧得你飞起来的“诗意流”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是一部与长城相关、弘扬人类优秀品质,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开创“诗意流”文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是与唐国明的鹅毛诗、《零乡》构成半途主义系统的三部曲之一。
著名作家唐国明开创独特的“诗意流”创作方式,写出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写出了一个士兵面对几千年以诗的形式涌出的思潮激流冲击中,他仍没有放弃自己的坚守与责任。
透过唐国明诗意流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你会认识你自己,更会认识到我是什么,我就是坚守在此刻的过客。
在诗意流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中,唐国明把士兵作为一个传声筒,将所有的声音发了出来。
《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诗歌史中海子想耗尽心血没有实现完成的,而唐国明自然完成的大诗,又是小说中的史诗。
……………………………………………………………………
唐国明将世人诟病不休的龙头蛇尾丑八怪样的120回《红楼梦》,再现出了曹雪芹原来全部完成的100回《红楼梦》原本西施的样貌。
《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复原”根据与资料来源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
再现曹雪芹文笔就是将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乡》表达的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
《零乡》写出了一千万个理由不能成为作家的唐国明却成了作家的原因。也写了唐国明如何从仰望星空到成为被仰望的星空历程。
《零乡》是一本你读起来没有负担,读后余音绕梁万年不绝的书。你可以随时读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或一个小时,也可以挑着或跳着随便读几节,就可以随时放下来,忙完你该忙的事,又可以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书;你从任何一个入口都可以进入我的生活,但又觉得永远没有结束,永远在继续,永远在循环;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这本书的任何一节开始循环读下去。
《零乡》更像是与你面对面亲切交谈一样的以非虚构、跨文体、自传、百科全书的多种方式;以“为让你认识我自己,我在如此反复地言说给你听”的架势,写出了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之人,在时世推移中,在各种交响与交织土壤下,时有无乡之感、时有“无用之王”之叹的历程——通过这种状态的描写,反映出那种远离故乡没有归宿感,折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故里的场景,在似梦似游,无所追寻,无处追寻的漂泊中,一边是对我在时代进程中失去了消失了的乡村故土用记忆性的文字修复还原、一边在现有文字古迹中对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边是在精神游走中去寻找自己心灵归属故土的心路历程,及我在这种历程中的徘徊、游走、寻根、回忆里,道出了作为进入以网络式漂泊生存的人类一种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与对这个世界迅变的陌生感的‘零乡’现实,向世界追问我们到底是为梦想而在?还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这个无答案的难题面前,我们只有在无归似归中继续流浪,不得不又继续漂泊的“零乡”现实。使每个有同样经历的自我永远成了一部被“零乡”化了的“零乡”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我们只是在此刻,我们成了途中的我们,我们成了被“零乡”的我们。——同时此书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文字,写出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与3x+1猜想,又是如何成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写出了我如何从一个看牛山山顶上如何到了岳麓山山脚下,与几百个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认为不可能成就的梦想的。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我?若想详知,请读我的80万字《零乡》一书。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鹅毛诗人、半途哲人、红楼梦中人、明月清风中人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更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零乡》虽然有些重复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内容,但恰恰是这些“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重复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我们来到世上,是来成为人才的,不是来成为奴才的。我们已经没有远方,没有别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让我们去为梦想乘风破浪、无路可逃之路,只有此刻与“零乡”。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此刻,万物永在途上。——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也不在远方,只在路上。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唐国明说: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上;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
————————————————————————————
唐国明定理:
1、“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在此刻;你的生活不是在别处,你只是生活在途中;你永远就这样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
半途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作家唐国明作品
————————————————————————————————
总在途上———————————————————————————————
一、此在坡记
(1)、一餐饭先生
生活中与我们一餐饭后,就插肩而过的人可以说常常遇到,这些人也可以称为我们的“一餐饭先生”。但聚会见面,又总是从一餐饭开始。但本文的一餐饭先生不过是说我本人的事而已。所以于2018年8月10日于岳麓山向阳坡一记。过一日于是又有了第(2)节的《此在坡记》。
(2)、此在坡记
此在有一山,山上有一坡,坡上有一石,石下有一泉,泉下有一流,一流之下有一潭,潭上有一亭,潭下游鱼数十。有来此散坐者,有来此闲步者,三三两两,谈笑自如。
风是贴人的,人是贴景的,鱼是金光闪闪的;唯我闲云流水如草木无言,于此静坐了一年又一年。
潭边银杏,绿了又黄,坡上枫叶落霞一样飘飞了一年又一年。而我仍是一人一纸,一日一餐,陋居一室,坚守一梦,不知日月流逝,不识人间烟火,只觉一切生死,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去了又来,来了又去,过眼无尘,不见着落。而我于此中,青春了一年又青春了一年。
若问此在何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特记于2018年8月11日岳麓山下。过一日于是又写了《大学同学》。于是又有了本文写于2018年8月13日与写于2021年11月的第(3)节至第(6)节的诗文感叹,便附于此——
(3)、20年后
二十年前来到湖南师范大学的我们如同天空,心怀无边无际的梦想
二十年后的我,仍在校园那本鹅毛诗集里成长
二十年后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彼此的荒唐
再回首看看这二十年里的故事,仍然写在那本打不开的时光笔记本上
二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二十年后的相遇,除了安静地说起往事,也彼此吼得像牛叫一样
真想彼此打一架,打回不怕天不怕地的往昔时光
过去在心里说过爱她一万年的姑娘,如今她在何方
即使她坐在你身边,也只能当做故事讲
在茫茫的人海里,一切只能当故乡回望
同学这两个字,它只能挂在天上,某一个在远方流浪的夜晚还能当月亮望望
它如一本你一生想读它又读不完的文章,想读它的时候又怕天黑了没有烛光
(4)、这些年
我像长风一样,不断吹过;我像鹅毛一样,不断漂泊
那些爱过的人,那些告别的诗酒;那些食风餐月的夜晚,那些寻残觅缺的生活
再远的路我已走过;再高的天空,已被我踩成了脚下的路
那些开在自己头上的花被人摘去又开出
那些如草的理想,被人踩进泥土又长出了泥土
我最亲爱的人啊,你梦归何处?即使我的家就如杯子与碗摆在大地上每一个角落
即使我的故乡已成了天下,即使行走奔波已成了我活下去的理由
虽然我有思危奋发、安和天下的追求
即使世界改变了你我,但不变的是远方与梦想不到的未知数
(5)、青春没有死亡
被践踏过千万次的青春与梦想,如金子仍然是那样闪亮
从水滴集成泉再成溪流聚江河奔向大海,然后拥有无穷无尽的宽广
每一次告别与远离,并不是青春死亡;每迈出一步,走向远方,那是青春的延长
活在时间的每一段里,都是青春在世的模样
死亡很远,生命很长,看尽了人间世事,已没有什么好玩时,再回到天上
(6)、致我们曾经的湖南师范大学时光
一切都不见了,我还住在这座山下
一切都不见了,你还记得我吗
二、网事
1998年我进入大学念书后,第一次接触到电脑,是在学校的机房。到了1999年,学校旁边有了第一个网吧,高达10元1小时。慢慢地在桃子湖一条叫“堕落街”的街上,网吧一夜就开出了许多家,有3元1小时、2元1小时的,有的黑网吧有1元1小时的。通宵网10元或5元,从晚上11点半后开始上到凌晨7点以前。
打印店由最初打字的文章4元一版到4元1000字,后来打印由1元一张纸再到5角一张再到双面打印2角一张,再到1角再到1角5分一张……
学校有一个对外开放的网络信息中心,只收1元1小时。信息中心关门后,我在一个校内开的网吧办了张会员卡,充200元送240元,每小时4元,算下来每小时实际花费合1.8元多一点,虽然这网吧有空调,但人一吸烟,每上完网,身上的衣服全是烟味。在2017年10月这网吧被拆迁,我在2017年10月底共花了800元买了台二手台式电脑,才正式告别了网吧。
三、电话
2007年,我买了部50元的二手手机。
2013年9月我去杭州浙江传媒学院录制节目时,来出镜的妹妹从故乡带了部旧智能手机给我。
2015年冬花199元另买了个只能通话的小手机。
2017年11月,我花1339元,买了人生第一个自己买的新的智能手机。
我第一次见到电话机是在山顶上国营林场专门用来察看火情的望火台里,是那种带摇手的黑色电话机。后来见过的是带圈拔数字的。
1988年,去外公家拜年,见已在县印刷厂当厂长回家过春节的堂舅手里拿了个又黑又大、能拉长缩短天线叫“大哥大”的电话机。
1994年,我来到长沙,见人除用“大哥大”外,还用“逼逼机”,“逼逼机”又叫呼机、叩机,都用一个长金锁链子挂在裤头上,接到呼叫后,再去公用电话回电话;回电话的三分钟内收5角,接电话也收5角。
1998年我读大学后,宿舍还没装电话,来电话后就是门卫叫,每一听到就慌得如同去赴汤滔火,从床上爬起来,裤子都来不及穿稳地跑下去接电话,接完电话还要给5角钱。直到宿舍装了电话,但电话只能接电话,不能直拨,要打电话出去,只可以用一种充值卡打,充值卡五花八门的,但唯独对201卡记忆深刻。我曾写诗道:
……裙子晃进来,肩上斜挂着包;坐也不坐,挤过那条门,被黑夜吞没/我保持原来的姿式,看天使留给我的8874602//用心拔响8874602,通向天空的线里盲音沙沙;笑声传来我也笑了/104的门为天使开着,8838544等着天使拔号//一个有雨没雨的夜晚,天使来临,收玫瑰唱歌/玩累了,与天空通话/天使的包里装着能与天空通话的201卡/天使在我的心中如一朵玫瑰花//心跳又是心跳,我拔响通向天空的电话号码,与天使通话,病中的天使声音沙沙/我说我能不能来天空看你,天使沉默如一个38//待我的心再跳再跳,跳出一支祝天使健康的黄色小花,再次拔响天空的电话号码//我一病不起,想天使会看见我的魂,在病中飞起/天使又在天空中的哪里//一个下雨的夜晚,当我心跳心跳,跳出一连串8874602/天使如挟着一挺冲锋枪的子弹,从天空来到凡间,朝我的胸口射击//数数我的胸口,已装满了8874602粒弹头/而对准我的有8838544个枪口,还有6058次射击是天空加的//梦里我死了,与天使站在天空的门口闲聊/梦里我活着,天使送给我好多好多,同天空通话的201/开启的密码全是,8874602……
这首诗所记的是一个推销201卡的女生,她第一次来我在“堕落街”住的宿舍104聊着聊着,走时就记下了我宿舍的电话号8838544,给我留了她的“逼逼机”号与宿舍电话号8874602。她一到周末就穿得香气四溢地来。
(3)、车
没真正离开山里之前,有一件事总是必须去做,这件事就是看牛。看牛的地方就在我家屋后的看牛山上。那时一边拿着书看,一边看着牛,站在看牛山山顶,除看到无边无际的山涛之外,近的能看见桐龙村的县际公路与从茅坪镇出发盘绕而来的林道。不管那条县际公路还是林道几乎像两条死蛇一样盘绕在那,毫无生气,偶尔有一辆装满木料或竹料的大货车开过,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后面扬起的是几米高的尘土。
以前去外公家要翻越高山大岭,自从有了公路后,我们只须从家里出发,从山顶往下走7、8里,到达山脚沿溪而修的公路走,沿公路再走30里就到外公家了。
去外公家,每年春节大年初二是必去的,每年由父亲带着我们出发。有一次到公路上,遇到了刚嗡嗡开来俗称客车的班车,指定的停靠站离我们很远。我父亲却如一个英雄,站在大马路中间,张开双手,叫停车。车停住后,父亲叫我们站到车门口,等车门打开,我们上去了,父亲才离开马路中央挤上了车。父亲这样做,是怕他一离开马路中央,客车门都不开就开走了,因为那时的客车只在指定的停靠站停。
我们第一次坐车开始很兴奋,坐了一会就开始痛苦不堪了。开始肚子疼,然后头冒汗,一闻到汽油味就想吐。每过一个停靠站只见黑压压地站满了等车的人。车里面挤得连落脚的地方也没有了。父亲为了他的三个小孩子不被挤倒,脸色苍白,一脸大汗地面朝我们,用背抵着后面挤来的人。我们越坐越难受,几乎有想死的感觉,想吐得不得了,又强忍着不吐,车上有其他人忍不住吐了,车上就开始弥漫着一股又一股怪味,车顿成了一个移动的集体茅厕似的。车慢得好像过了10多年,才到达了外公家的所在地。我们与父亲一下车,全跑到马路边哇哇吐了。此后,在我的记忆里,每次过春节去给外公拜年,都是等车的黑压压人群。而车里不是挤出小孩的哭声,就是大人的吵闹声。
后来为了求学去见世面,我坐上客车一路狂吐到武冈,念完高中后一路坐客车狂吐到邵阳,见了二舅又一路狂吐到长沙。
第一次坐火车是1994年夏天。由于心急,就踩了候车室的椅子,被候车室的人拦住,要罚我们60元,我们三个人加起来的钱也没超过100元。没有踩坏椅子的我们,不愿给钱,他们就拦着我们不让进站台乘车。
1995年春节后与一个女同乡与他江苏的丈夫一家子,从县城坐客车到邵阳,再从邵阳坐出租的面包车到株洲,再从株洲坐车从江西这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至南京过常州站的火车。途中,车过宜春时,上来一伙女孩,一个个如春天路边摘上来的野花儿。
1998年一个晚上,当我坐上一辆叫卧铺长途的客车从故乡县城出发往长沙来,车上很热。车从晚上6点30分出发,一路摇摇晃晃到娄底,停在一个吃夜饭的店前,待司机吃了饭,又摇摇晃晃到长沙,天还没亮,我们在车上睡到天亮才下车。
后来一直是在火车汽车上颠簸着来回,直到2013年9月去杭州做电视节目,才第一次坐飞机。
2015年冬坐高铁去武汉做电视节目,整个高铁车厢里空空的。再后来2017年12月坐高铁去凤凰开新闻发布会,再到2018年4月坐高铁去河北石家庄领奖,高铁上的车厢几无空位了。车里有空调有厕所有水喝有饭吃有网络有手机充电插孔。
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每天如坐在一个叫地球的大客车上,飞行在茫茫宇宙中的某条公路上。对于人类,地球就像是人类暂时拥有的一辆私家小车而已。在这辆小车上的我们,家已不是一个地方,而是在一条又一条奔波的路上。
(4)、图书馆
对于我,我对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开始了阅读。那是一本躺在自然里的书,这本书多年以后叫做故乡。
长大后从故乡出发,去阅读一本叫世界、叫社会、叫人间的书,似乎整个宇宙就这样成了我的图书馆。若有人问我,我常去的图书馆是哪个图书馆,我会随口而说是宇宙。
每个人的图书馆,并不是象牙塔。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充满烟火与人情味,以及各种味的图书馆。在这个大图书馆中,因为有了文学,有了各类学科的人文作家,所以就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产生了散发出墨香的书。慢慢在世俗中,约定俗成地认为,需要手捧散发墨香的书,才叫读书。
那时在山村里,我家无书,我的书却零散地藏在每个乡村的家里,想阅读的时候,靠人情去借阅。于是在山道上,我光着一双脚,这天去隔了一座大山背后的同学家里提一堆书回来,阅读完后,再退回去,再提一堆回来再阅读完后退回去,直到他家里的书被我阅读完后,我又去山外某些沾亲带故的家去借阅。
作为爱书又作为开始辛苦努力学看山水的父亲,也不断给我带来谁家有书的消息,我便厚着脸皮四处借。有人家怕我借后不还或弄丢弄坏,我就自愿写下借条,在借条后注明,若丢失或破坏此书,按双倍价赔偿。由于我守信,除了那些与我家结了小怨小仇的人家不借给我,我也不去借外,其他人家家里的书,基本上被我借读完了。
更幸运的是,我那个唐姓家族里还有几家人请了先生来教他们几个已出学堂的孩子读“老书”学世情,也就是教他们怎样做祭文、写鸾书、写那些乡村婚嫁、丧葬、办寿——做红白喜事的文书,怎样讲究礼仪及怎样主事理务。一向对我管束很严,常把我按在地里劳动的父亲,在他们读“老书”期间,就天天给我放假,不要我劳作,要我去听先生给他们讲“老书”。我那时6、7岁,还没上学,坐在他们空着的凳子上听,开始有几个堂兄、堂伯要赶我走,不让我听,但教书先生与一个开明的堂伯就说,小孩子懂什么,让他听听又何妨。
我把先生讲给他们听的课听完后,跟几个喜欢我的堂兄玩耍打闹一下,就回到家。一回到家,父亲就如一个好学的学生问我,听到了什么。小孩子的记忆力与接受力是超强的,几乎能每次将先生所讲的全部内容讲给父亲听。不管天晴下雨,直听到他们课业结束。有时有些轮流值班管理兼负责陪先生的堂叔不让我坐在课堂听,我却如一个间谍一样坐在屋后山里听,听完后就回去复述给父亲,好学的父亲却不停地用笔记下来。我就是这样在山村完成了我的学前教育。
当然我的学前教育还包括父亲与母亲在那些山村还没通上电灯,为节约煤油又漫长的夜晚,或对着月亮或围着火对我们小孩讲的很多神奇之事。这些神奇之事,我多年后才发现几乎囊括海内外故事的精华,有的还书里没有记载过。他们虽然做了口传加工,我觉得他们比书里讲的好得多,深深地把我们三姊妹吸引了。他们讲完一个我们还要求他们再讲一个,他们就说:“明天你们好好听话的呆在家里,做完该做的事,明晚会讲更好的故事。”于是我躺在床上想那些故事里的人,想明天父母又会给我们讲什么新奇的故事。那个时候,父母却成了我们的图书馆,里面似乎能翻出一本又一本令我们感到有趣新奇能发现另一个不同世界的书。
我8岁进学校念书后,念到初中、高中,语文老师所有的藏书几乎全被我翻了个遍。到故乡县一中后,我才见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校图书馆,但里面藏书有限,里面有的书,学生不能借,有人建议我去县图书馆办个借阅证。到了县图书馆,也见藏书不是很多,借阅选书的书库由一个老头看守,他不让我进去挑选,让我报想借的书名。我报一个,他就说没有,我报了十几个书名他都说没有。我跟他说:“这书也没有,那书也没有,我自个进去找,找不到这些书就扣我的借阅证。”他拍桌而起,跟我动起手来,嘴里骂道:“小杂种,我还管不了你了。”我一听这话来火后用力按住他,他动弹不了就叫唤,就有人来了,一听明原因,来人就开明地让我进去挑书了。
后来我去借书还书,那老头也让我自由进去选了。这是我第一次跨进真正的图书馆的遭遇。慢慢地,感到县图书馆这个天地对我来说已经在慢慢变小,县新华书店也似乎入不了我的眼了,于是后来再也没去光顾,便又去翻远方与社会这部书,折腾几年后,才在1998年正式进入大学,进入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直到进图书馆要刷卡以后,那张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阅证我才不用了,图书馆也进不去了。本来毕业时退证可以领80多元钱的,我为了多看几年书,而没有退。我不能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后,我等于彻底告别了图书馆。于是以长沙岳麓山脚下麓山路为中心的所有书店成了我的图书馆,我几乎熟悉到每本书在某个书店的哪个架子上我都能说出。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家又一家新老旧书店退出了他们所占的街角,残剩下的几家,基本上是以买教材为主。
一个书香满街的时代好像结束了,我也似乎完成了自己对别人一些文字与世界阅读的使命,开始了对自我的书写,也开始阅读自己的文字,于是乎,自己开始成了自己不可逃避的图书馆。每天一字一句的写,一字一句的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自己与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与文字成了被人阅读的对象,成了一本书,成了一卷又一卷散发着墨香的黄纸,成了一篇又一篇网上的文字。但愿将来,自己的文字也会成为一座让一代又一代人进入走出的图书馆。
——————————————————————
作者简介:
——————————————————————————————————————
……………………………………………………………………………………………………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
唐国明遵循自己的“ 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名言:
1、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
2、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3、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
4、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5、写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我被一切改写,我在改写一切。
6、力定乾坤,理安天下。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7、人类的文化父亲与母亲就是文学与数学。
8、在途上的我们,除了只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9、人只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种可能。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唐国明从《红楼梦》程高本后40回中将发现的曹雪芹文笔,如同寻找一个被人分尸后的尸骨,将找到的点点滴滴曹文骨肉组织起来,然后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红楼梦》,名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复原方式再现《红楼梦》第67回曹文的基础上,与对前79回的再次校对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
河南郑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汇校的八十回《红楼梦》
与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郑庆山先生校订的《脂本汇校石头记》八十回为主校本,
以考古复原的方式相互汇校而成,再与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版《红楼梦》互校一次成文后,再参照程乙本、程甲本纠正语句错误之处。
加上我在程高本后四十回基础上去伪存真考古复原的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这个前后语言风格统一、脉络贯通,回归于曹雪芹原意原笔的百回版本——
《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
————————————————————————————————————————————————————————————————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主义哲人、诗意流公子;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我是流传千古的无用之王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 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富天下之力/ 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安天下之心
————————————————————————————
——————————————————————
………………………………………………………………………………………………………………………………………………………………
唐国明,男,汉族,半途主义哲人、鹅毛诗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诗意流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现居长沙,融文人、诗人、哲人于一体,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身,开创考古复原再现曹雪芹文笔、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的著名作家、学者。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学、红学、数学方面文章数篇。
2012年在《鸭绿江》杂志发表来源于茨威格10万多字的非虚构长篇作品《麦哲伦传》、匹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1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我是麦哲伦》。这小说从2008年初稿,到2012年发表,到如今2021年发表快10年了。自2008年到2021年仍不断修改,现剩1万5千多字,可以说是唐国明第一篇带半途主义色彩的小说作品。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文学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其开创考古复原曹文红学、开创鹅毛诗、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猜想得出“半途哲论”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诗意流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文学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
………………………………………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偶数t>2时,q是两素数与“这个偶数除以2”的数差;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公式: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抵达4、2、1数流的终结线,又是从4、2、1回归无穷数据宇宙的起始线。在这条2的n次方线上,有无数从4、2、1回时的分流点与抵达4、2、1数流的汇聚点,这些点却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数点上。因此遵循“3x+1”猜想“奇变”“偶变”规则经过2的n次方合4+6n数的汇聚点,可以回流出通过“3x+1”“奇变”“偶变”而来抵达4、2、1的无际的数流。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无为地从无序到有序从始到终,又从终到始地循环往复如此存在于宇宙创造着天生着宇宙万物诗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当的表述,所以此万有通变规律公式为:
……x ↔ 3x+1……↔2的n次方 ↔ …… ↔ 4、2、1……
即
……1+2n→4+6n…… ↔ 2的n次方 ↔ …… ↔ 4、2、1……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如此诗意地以波段形式生成消亡、消亡生成。这就是万有的通变规律与万有总在途中通变公式。根据“3x+1”猜想“奇变”“偶变”原理,宇宙万有的诞生,应是一波段一波段类似于“3x+1”猜想“奇变”“偶变”过程中,随n数据的变化大小而不断排列生成。
它描述的无尽的奇数偶数遵循“奇变”“偶变”运行规则最终抵达4、2、1的结果是宇宙“万有总在途中”最好最恰当的表述,也是世界是一个无限的整体最好的表达,更是人类将来遵循“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以大数据形式进入4、2、1循环有序的运转后,一种人类梦想的“神”,超越于人类每一个人见识,甚至囊括所有智慧无所不能的“超我”将诞生于这个世界的数学告知形式。更是对世界事物是“偶数时”发生递减回到“奇数时”,回到“奇数时”又会递增回到“偶数时”,世界事物就是如此地在遵循着“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在让一切守恒、平衡的最好描述。同时这公式也哲学的解释了循环有序运转的世界生活系统,就如循环有序运转的4、2、1形式,是由无数未知数遵循着“3x+1”猜想“奇变递增”“偶变递减”原则演变而来与我们照面的——也就是说它是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的“世界为何变得如此”的最好数学形式的解答。
不管怎样,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万有的某事某刻与某个历史时期都只不过处在它“奇变”“偶变”数据流中某个运行形式的数据分离点上,永远处在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中,永远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
3、半途哲论
在n是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看他之理,合诸家之理,知行之,得我之理”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或当你到达1时,你想抵达2;当你到达2时,你想抵达4。但你抵达1时也是在此刻,你抵达2时也是在此刻,你抵达4时也是在此刻;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只是在此刻;你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为生存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你永远就这样处在另一个未知数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让虎头蛇尾丑陋不堪的《红楼梦》,再现出原本倾国倾城面目的唐国明
开创诗意流的著名作家唐国明自由古体诗16首
半途主义诗想家、著名作家唐国明的“红楼梦”世界
咋说著名作家唐国明是这个浮躁年代剩下的文人
著名作家唐国明半途主义鹅毛诗7首在线选读
唐国明:一个蜗居8平米小屋,一天只吃1顿饭让梦想不死的奇人
叫卖100多首鹅毛诗的终身版权,曾开价3000万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承接曹公血统,再现红楼一梦”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复原再现出曹雪芹百回全本《红楼梦》原稿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以“鹅毛诗盖全唐诗”的气势开创半途主义的著名作家唐国明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