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评|《水浒》太“毒”不该进教材?“无菌式”阅读观念更是“害”
原标题:文化时评|《水浒》太“毒”不该进教材?“无菌式”阅读观念更是“害”
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批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毒小说”,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文读物中清除出去,引发大范围讨论。
这名网民表示,《水浒》情节极其不合逻辑,存在“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给武松、李逵、宋江这些人渣安排善终”等问题,是他见过的最毒小说。
诸如以上的话语,令许多网友“印象深刻”。不同的是,很多人并不能认同他提出的观点,对于其将《水浒》阅读与教材内容选用一事作关联,更是不能理解。
有人留言评价“他的留言”:一本书,本身就具有两面性,而看到什么,取决于读者的内心。
“毒小说”一词并不罕见。通常来讲,它应该指的是那种不顾文学底线、荼毒人思想的有害读物,但是近些年,这个词倒是经常在网络上闹出“动静”。百度搜索打出关键词“毒小说”,能够查询到1亿个结果,其中不少和我们今天关注的话题有关。
——阅读一本书,当它探讨的内容涉及到人性的黑白、社会的丑恶时,难免会刺激到人心的“痛点”。身为读者的我们,一旦被这些“痛点”所刺激到,要不要着急地去给它加上“毒小说”的标签?在当下,这个标签到底有没有被滥用?
《水浒》被列入中国四大名著,至少可追溯到1981年,但是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却不单单是因为它被列入了四大名著。
《水浒》被称为经典,是历经700多年时间检验的结果,跨越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审读。它创作于国内,传播在世界,借用文学之笔,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文化背景的隔阂。英、德、法、美、日等国大百科全书都对它有很高的评价。《大英百科全书》评价《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
这样的《水浒》岂是“毒小说”一词能够染指的!
从此次发生的事件来看,读者给一部文学作品贴上“毒小说”标签的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易”。轻易出口的表达,轻易发表的负面评价,堆积起来就是“诋毁”,它能伤害到书籍背后的作者,久而久之,就能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同时不利于文学的创作。
轻易用“毒小说”一词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最终伤害到的还是读者。因为这是在试图打造出一个“无菌式”的阅读环境,表面看似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实则是圈地为牢,四处划线,把人关进了想象力受限的“牢笼”,自己禁锢自己的思想。
叶圣陶曾说过,读书无小事,是门技术活儿:有三种态度不可取,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还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
“学会读书”值得研究,在麦克风交给大众的互联网时代,“学会评价书”也变成了一门技术活儿。正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复给那名网民的一句话: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盛媛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网民称《水浒》毒害青少年,该从课本一删了之吗?
课本要清除《水浒》?官方回应
《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教育部门这样回应
《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教育部门霸气回话,网友赞“太强了”
网民称《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官方:不能因噎废食要批判性阅读
“《水浒》毒害青少年,应从课文中清除”?浙江省教育厅回应
《水浒》应从课文中清除?官方回应!
《发明人类:平等与文化差异的全球观念史》|年度阅读推荐
网友称《水浒传》毒害青少年,浙江省教育厅千字高水准回复被群赞
金圣叹评水浒,称林冲“毒人也”,他毒在哪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