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瘗旅文》:心学之眼
原标题:视域 | 《瘗旅文》:心学之眼
视域 | 《瘗旅文》:心学之眼
视域
在浩如烟海的心学文献中,王阳明在38岁那年写下的《瘗旅文》应该被视为“心学之眼”的哲学作品。因为,就在一年前,阳明经历了龙场悟道的精神大事件。从心学思想风景看,此文展现的思想史事实是:在生命中“阴雨昏黑”的“龙场时刻”,阳明不断向内心叩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向中华儒、道、禅思想资源寻求“学问功夫”,最终才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彻悟中炼就了心学之眼。这心学之眼,即破除有待、悟入心体与一体之仁。这亦可说是体悟心学智慧与精神须在身心上过的三关。
原文 :《瘗旅文》:心学之眼
作者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陈鸿儒
图片 |网络
破除有待:“达观随寓兮”
阳明在谪居龙场日日面对的“此”中,首先是无比强烈地体验到道家至为敏感的生命情境——荣辱、顺逆、家乡与异乡,乃至生死。面对同被贬到龙场的一个老吏目及其一子一仆三条生命于两日之内相继逝去这一惨况,阳明在《瘗旅文》中写道:“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这令人想到庄子临终之际针对弟子厚葬的安排所说的话:“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显然,阳明深切洞见了庄子曾指明的“有待”关系:荣有待于辱,辱有待于荣;顺有待于逆,逆有待于顺;家乡有待于异乡,异乡有待于家乡;生有待于死,死有待于生……庄子智慧的一个核心就是破除一切有待,进入无待,从而使心灵达至如大鹏鸟扶摇直上九万里般的逍遥游之境。因而,《瘗旅文》认为,面对此种“有待”的生命情境,应有的“道”是“达观随寓兮”。
“达观随寓”的心学之眼具有超强的俯瞰力。这种俯瞰用于空间,则当下家乡与异乡就同在一片天空下;用于时间,则一个人当下就能跨越生前死后于充沛的想象中做逍遥游。冯友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说,生命随其觉解程度之不同而由自然境界至功利境界至道德境界,最后升至天地境界。“达观随寓”,或者,按照阳明在《示徐曰仁应试》一文中说的“盖出乎尘垢之外而与造物者游”,提示的就是,生命应当超越前三个境界,达到最高度觉解的天地境界。
悟入心体:“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此”中还有禅宗要解决的“如何度一切苦厄”之问。《瘗旅文》的答案是悟入心体。这是心学之眼的一大关键。文中,阳明把老吏目与自己作比较:阳明身体欠佳,被贬到龙场三年了,仍坚韧地活着;而老吏目及其一子一仆到龙场不久就去世了。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何在?阳明的结论是“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这是阳明后来一生的定见。弟子陈九川曾卧病在床,阳明指点“常快活便是功夫”(《传习录》)。弟子薛尚谦身体不适,阳明指点:“大抵心病愈则身病亦自易去。纵血气衰弱,未便即除,亦自不能为心患也。”(《寄薛尚谦》)可见,“未尝一日之戚戚”即悟入心体。《传习录》甚至指出:“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心体”是禅宗经典《坛经》的专有名词。其代表性论述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心体“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由此,不难想到阳明“四句教”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四句理”第一句“身之主宰便是心”,其中的“心”正是心体。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精准地讲是“心体外无物”“心体外无理”。因此,梁启超强调,阳明这两个命题真意是“心物合一”“心理合一”。
“无善无恶”的心学之眼具有超强的转化力。甚至,之前提到的生死念头,若未能悟入心体,便有转化不彻底处:“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传习录》)
一体之仁:“吾与尔犹彼也”
“此”中也存在儒家要对治的“间形骸而分尔我”问题。《瘗旅文》以“吾与尔犹彼也”点出儒家一体之仁的核心观念。这一思想在《大学问》中展开如下论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一体之仁”的心学之眼具有超强的联通力,即“亲民”力。阳明极力反对朱熹释《大学》的“亲民”为“新民”,旗帜鲜明地将“亲民”视作为政之要。阳明特地为弟子南大吉撰写《亲民堂记》。在此文中,他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亲民的治理佳境:“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而天下之父子莫不亲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而天下之兄弟莫不亲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至于鸟兽草木也,而皆有以亲之,无非求尽吾心焉以自明其明德也。”
综上,作为心学之眼,《瘗旅文》显示,心学融铸儒、道、禅,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学问功夫”,追求生命的痛快、通透,有一种把生命塑造成艺术品的意识;无论是破除有待,还是悟入心体、一体之仁,实则都是破小成大,从而将生命提升至“大人”之境。从以上分析来看,《瘗旅文》篇名或许不应从字面来理解,而应当拆开来解读。瘗者,即把生命中的黑暗加以掩埋;旅者,即踏上向着光明的旅程;文者,即向文化升华以自觉、自信、自成。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840期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诠释 | 王阳明的真吾观
哲思 | 阳明哲学:“古今之辨”与“中西之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瀛奎律髓85·卷29旅况类,岑参这首诗,开后人诗眼及切姓关合之派
湖南江永:“女书元素”备受文旅推介会青睐
策展与未来:艺术赋能与文旅融合
临夏县举办“文旅迎新春 奋进新征程”文化文艺活动
《王阳明的智慧》:人人可读的“心学”读本|新书架
心学宗师王阳明,第一次起名犯天忌,第二次实至名归,人生大格局
何超琼说爱国是家训,作为企业家推动国家的文旅事业发展……
传统佳节热热闹闹 文旅市场活力满满
儒家与佛家心学的精髓!
文旅部:无疫情地区原则上不限制演唱会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观众人数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