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童年变成“完美童年”背后,是“报复性补偿”在作怪!
原标题:把孩子的童年变成“完美童年”背后,是“报复性补偿”在作怪!
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一个词,「童年报复性补偿」。
这是说一个人在幼年被亏欠的东西,在其成年后用报复性的方式满足自己,以获得补偿的情况。
有些人通过补偿自己的需求得到救赎。
比如,演员张歆艺小时候为了得到想要的白球鞋与妈妈约定努力读书,考到好名次。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即使她最后考取了约定的名次,她也无法拥有99元的白球鞋。
她那时就想着,等长大后有能力了,要买好多好多白球鞋。
果不其然,她说她已经有了很多的白球鞋,甚至她所有的鞋都是白色的。
也有一部分人,为人父母后,会将孩子当做小时候的自己,把自己有遗憾的童年报复性补偿在孩子身上。
01
是“完美的童年”
还是“过度养育”
与没有条件科学育儿的上一辈相比,现在的家长可能会过于在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他们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拥有局限又遗憾的童年。
《小舍得》中子悠妈妈田雨岚,小时候物质匮乏,身不由己,所以她在为人母后习惯掌控孩子。
田雨岚小时候因为处处自卑,身无所长,所以格外在意子悠的成绩,常把“妈妈扬眉吐气就靠你了”挂在嘴边。
也是因为她小时候处处不如姐妹南俪,自己生了孩子以后就希望借由孩子胜过南俪,所以总爱拿孩子比较。
最后,整天活在“唯分数论”下的子悠,无法感受到田雨岚的爱:“妈妈不爱我,妈妈只爱考满分的‘我’”。
不得不保持优异成绩的他,在高强度学习中堆积了许多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幻觉。最终在田雨岚逼迫他补习时情绪彻底崩溃。
与田雨岚相反,还有一部分家长过于希望孩子幸福,从而变成了过度养育(Over-parenting)的父母。
哪怕他们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依旧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对孩子的回应会及其敏感,以至于过度地付出爱、关心和赞扬。
比如,知道孩子要参与班级活动,担心孩子的自尊心被打击,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请求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比赛结束后,所有孩子都会有奖。有孩子按照成绩得奖,有孩子按照进步程度得奖,也有孩子得到了全勤奖。总之,整场活动,每个人都是赢家,不存在失败者。
父母阻拦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本意是想避免因挫折造成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孩子,但其实,这也会阻拦孩子成长的机会。
生活一定是有苦有乐的,如果只以快乐掩盖痛苦,那孩子就无法学会面对痛苦,更不会在遇到痛苦时调整自己。
02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著名精神分析师阿德勒用补偿机制解释了许多类似的心理现象: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补偿心理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自己的童年充满缺憾,所以家长会通过过度养育孩子的方式,补偿曾经的缺憾,来缓解焦虑,让自己心安。
不知不觉中,他们把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混为了一谈。
因为小时候太穷,总是穿别人不要的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玩具,等有了孩子后,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准备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和精致的玩具。
仔细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玩具和衣服吗?
或许,这些玩具和衣服未必全是买给孩子的,也有一部分是买给曾经的那个小孩——家长自己。
03
不要让孩子替你过童年
孩子们看上去有无可指摘的童年和家庭,但是这些孩子未必全都是满意的。
心理咨询师Lori Gottlieb发现这些过度养育下的孩子,总是会抱怨自己焦虑、抑郁、没有方向、无法相信自己的决定。
不要在过度补偿你自己的同时,伤害了孩子。
1.与自己和解
那些「报复性补偿」看似能够帮助我们逃离曾经的无助感和脆弱感,以获得与童年截然不同的体验。
但时过境迁,眼下的补偿已经无法弥补曾经的缺口。当年经历过的伤害,也未必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真正的补偿。
你之所以过度在乎孩子,是害怕他们以为自己的内心需求不被重视,以为他们的愿望总是被排在最后一位,甚至因此怀疑他像曾经的你一样不被爱。
著名绘本画家几米曾说:
“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正是因为你在黑暗的海底,才会努力向上游去。我们对完美的向往与期盼会伴随遗憾一同而来。
遗憾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试着与曾经的自己和解吧!学会接受“这件事无法被完成”的事实。
2.正视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有全新的人格和属于他们的童年,父母当年未被满足的需求,未必是孩子的需求。
家长要先看到孩子内心需要什么,不论孩子是提出了物质需求,还是渴望得到爱与关注,都请积极地回应他们。
即使无法回应他们的需求,也要让孩子明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有具体的客观原因而无法实现。
鼓励孩子做自己
蔡康永曾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不要给孩子设限。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更丰富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也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而不是“规定”他们的选择。
给孩子表达自己和选择的机会。从小就能够说出自己想法,并在父母的引导下越来越懂得做出正确决定的孩子,会更加独立、自信、有责任感。
在教育孩子前,请先做好自己。
不要因为焦虑或恐惧,规避孩子成长路上所有的挫折与障碍;也不要为了填补自己的情绪黑洞,忽略亲子边界,剥夺孩子拥有完整人格的机会。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这个展览里,有你我的童年!
中国百年童书展带市民重读童年
我在书店看到的“阅读记忆缺失” | 读者来稿
隐秘的角落故事原型 朱朝阳的原型是谁
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
经典赏析:《梦幻曲》问世的那一刻,也就成了永恒
直播预告 | 把思考作为习惯——韩焱背后的创业故事
梁朝伟娶刘嘉玲14年没生孩子,一句话泄露背后超暖真相
萌探2全员cos武林外传!沙溢倪虹洁扮原角色,是谁的青春又回来了
莫小贝扮演者是谁 她还有什么作品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