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莫里斯:当我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自己 | 知书No.199
原标题:简·莫里斯:当我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自己 | 知书No.199
作家堂•乔治曾说,如果旅行文学设一个诺贝尔奖,我一定提名简•莫里斯当选。五十年的风云变幻,莫里斯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从人类首次登顶珠峰,到艾希曼审判和柏林墙的倒塌,再到香港的回归。五十年的生命历程,莫里斯从“她”到“她”,从新闻记者到文学作家,在双重身份变换间,她始终敏感地注视着这个世界,用半个世纪的行走,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化随笔。
英国作家简·莫里斯
两年前,94岁的简·莫里斯逝世,作家许知远说,在世的作家中,他最爱的一位离去了。在中文世界中,她凭借敏锐的观察和自身独特的气质,俘获了包括许多知名旅行作家在内的一众读者。她的系列经典作品《世界:20世纪的道别》和《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于2023年1月由中信出版与出版品牌湖岸联合推出。近日,旅行作家刘子超、文化作家李孟苏和编辑刘丹亭,在直播中一起为读者们分享了这位传奇作家简·莫里斯及她笔下的世界。
直播截屏
旅行作家刘子超在直播中说,如果你还没看过简·莫里斯的作品,《世界》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读物,因为她一生犀利的、最精华的那些部分都被放在了这本书里。
[英]简·莫里斯 著 方军 / 吕静莲《世界》中信出版集团 | 湖岸 2023年1月出版
《世界》一书中,简·莫里斯记录了自己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全球历程。旅途虽匆匆一过,她却用历史学家的目光透过当下联系到过去,想象到未来。纷扰不断的中东、混乱的加勒比、冷战中的苏联、分裂的南非、逐渐褪去帝国光环的英国、流动的欧洲……在历史的变革中,她捕捉到世界剧变的20世纪下半叶中那些决定性的细节。
令李孟苏特别感动的是,简·莫里斯用了很多的笔墨去写普通人。她为《欧洲五十年》作序,认为这本书里基本上都是在写普通人,为历史做一些注脚,为普通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声音。
[英]简·莫里斯 著 方军 / 吕静莲 译 《欧洲五十年》中信出版集团 | 湖岸 2023年1月出版
《欧洲五十年》是简·莫里斯五十年来游历欧洲各国的一部“印象集”。全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分为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作者在欧洲各地徜徉,以其所见由感而发,从宗教异端讲到艺术,从种族和领土的历史渊源讲到风俗习惯,从神圣罗马帝国讲到欧盟,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致的欧洲历史文化的画卷。远超越旅行文学的范畴,为文学写作划定了新界线。莫里斯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阅历,发掘、梳理了欧洲的本质。从基督教的历史再到各国的民族、文化与历史。莫里斯勾勒出了欧洲历史的主潮。
直播中,编辑刘丹亭谈及,在简·莫里斯的书里,似乎总是给威尔士和的里雅斯特留了一个位置,在《欧洲五十年》里,仿佛的里雅斯特就是一个主角,一个引领者。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一开始写到一个场景,在她二十岁还是个军人的时候,来到了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的海滩上眺望。她看到的其实不是的里雅斯特,而是在这个城市背后隐约展现出身影的欧洲所有大都市。一个曾经非常繁荣的世界,一个类似于昨日的逝去的世界。
刘丹亭觉得这像是一个隐喻,就像是的里雅斯特之于欧洲,莫里斯也以这种个人式的经验带着我们游历世界,让我们注意到在这个人背后,在这些看似零碎的经验后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英] 简·莫里斯 著 苏静涛 / 于晓冰 译 《的里雅斯特》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出版
的里雅斯特是意大利一座海港小城。在历史长河中,它曾经悄无声息,一度繁荣而后又趋于平静。意大利人、德国人、斯拉夫人都曾在的里亚斯特这一“无名之地”留下残酷的战争烙印与丰厚的文化遗迹。
专著《的里雅斯特》一书是简•莫里斯的巅峰之作。简•莫里斯重新发现并书写了的里亚斯特,她的文字不疾不徐,倏尔远逝,令这座意大利海港小城的沧桑底蕴跃然纸上,犹如一部优美的传奇。
莫里斯自己在文章里也曾写过,生命的时钟抵达最后时刻的时候,她的灵魂仍不愿意离去,而是“久久地徜徉在这两个让她毕生魂牵梦绕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的里雅斯特。
[英] 简·莫里斯 著 王一凡 译 《接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出版
在描绘地域风貌的同时,莫里斯一直保持低调亲和的姿态,希望能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在《接触》一书中,她精心挑选了多年的旅行生涯中所邂逅的诸多人物,社交名流和市井小民皆在她的妙笔下洋溢生花。
莫里斯曾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她不喜欢游记作家这个头衔,部分是因为传统认为旅行写作只能写事实,而她认为游记属于艺术和文学,有想象的种种属性和潜能,也就是可以写得很主观,无论写哪个地方,都是在写她自己。
结合两种性别视角,敏锐地观察世界《卫报》给莫里斯的讣告这样写道,“简·莫里斯所走过的最长旅程不是穿越地球表面,而是跨越不同的身份。”
从60年代中期起,简·莫里斯成为自由撰稿人,行走世界,并开始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她最终在1972年接受变性手术,并将“詹姆斯”改名为“简”。“她能把这种男性和女性的两种视角非常微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读她的作品时,你会经常感到可能必须得是像她这种性别认同的人才会有这种敏锐的观察。”
[英] 简·莫里斯 著 郁飞 译《她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湖岸2016年8月出版
《经济学人》称莫里斯为:“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者”。自传性质的《她他》,描写了她变性的内心历程。书中,她非常克制地揭开这一段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成长。
2001年,莫里斯对这本70年代的小书做了修订,她写道:“我从不认为我的难题是科学或者社会习俗问题。我相信它事关精神,是神圣的象征,而对于它的解释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不论多么特殊、困惑或者不知归属,我们所有的人都拥有按照各自意愿生活的自由,能够爱其所爱、能够了解自己,正如上帝和天使所期望的那样。”
李孟苏不认为莫里斯有特别强烈的女性视角,不过变为女性后,她看待男女问题的一些方式和角度发生了变化。其中有一些思考,令作为女性的李孟苏警醒。莫里斯曾说,“如果别人越是把我当成一个女人来对待,我就越发成了一个女人。不管愿意不愿意,我都在适应这样的一个语境。别人默认我不会开倒车,或者我不会开瓶子,提不起沉重的行李,我也就觉得我自己不会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女人不自觉地也会认为女人怯弱。”或许正是有了变性的经历,她才会有这样的认识,也才会对女性提出这样的警告。
编辑刘丹亭称,对于莫里斯的性别来说,她是一个非常激进、非常现代的人,但与此同时,在她谈及两性问题的时候,又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她他》一书中,她也会流露“我作为一个女性,我就应该柔弱”的想法。比起是一个革新者,莫里斯更像是一种对过去两性观念的一个承袭者。她并不会突破这个结构,而是在两性的结构当中来反思。
迟暮之年笔耕不辍,书写对世界的想法简·莫里斯度过了漫长而传奇的一生,她的作品长久地陪伴着喜爱她的读者。探究简·莫里斯的人生轨迹,便会发现她的真实人生和她书写的旅行一样精彩。迟暮之年的她无法再如以往行走世界,但她笔耕不辍,出版了两本暮年日记《心之眼》和《再度思考》。
[英国] 简·莫里斯 著 《心之眼》梁瀚杰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1年1月出版
《心之眼》是简·莫里斯的思想日记,全书以188天每日一章的日记形式,记录了这位有幸游历全世界、拥有双重性别体验,如今过着隐士般生活的传奇作家在北威尔士家中闲适度日的思考偶得和快乐的暮年生活。简·莫里斯用她特有的私密声音——幽默、敏锐、睿智、感人,最重要的是亲切,写下了她对世界的看法。从猫到车,从旅行到家庭,从音乐到写作,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学人物带来的无穷乐趣,是她迄今为止写下的第四十九本书,也是她的第一本思想札记。
[英国] 简·莫里斯 著 《再度思考》梁瀚杰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021年9月出版
自其暮年日记《心之眼》之后,续作《再度思考》再次记录了她恬淡晚年生活的随思随想。除了记录每日的步行锻炼,她仍是那个与世界脱离不了关系的作家。简·莫里斯身居家中近距离地审视故土,以轻松、睿智的文字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卑不亢地阐述着对风云变幻的今日世界的理解,对21世纪的推特、人工智能等的好奇,对喜欢的音乐的既有认知,以及她对帝国荣光逝去的哀叹。
今天,感受简·莫里斯的旅行方式与视角,能给读者带来宝贵的提示。莫里斯的两点准则就曾给李孟苏很深的感触,第一,要像E·M·福斯特说的那样,漫无目的、游手好闲地去逛一座城市。第二,要从诗歌里体会城市。刘子超则提到,最大的启示就是要丰富地度过这一生。读罢莫里斯的作品,我们也可以这样去体会一座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旅行的意义。
编辑 | 刘奇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简·莫里斯:当我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自己 | 知书No.199
许知远:她是我心中的英雄
当我抬起头,你正看向我
扁鹊传书《天回医简》出版最新进展:三校将于10月中旬进行,预计年底见书
虞书欣新剧还是花 虞书欣:怎么也飞不出,花花的世界
射手座:余生两空,你我山前莫相见,山后莫相逢
翻译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 | 知书No.174
欣赏简一身的优点,她的机智冷静,她的宽容大度
哈里斯加盟《神秘博士》新季 将迎来六十周年纪念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2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4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78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81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