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和他不停止的文学写作:《仪凤之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原标题:叶兆言和他不停止的文学写作:《仪凤之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许多人问叶兆言写作的秘诀,他的答案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写,不停地写,“一个人要成为作家必须要有一百万字的门槛”。
不停止的文学写作,为叶兆言留下了《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等作品,他还因此获称“高产作家”“拼命三郎”的称号。作家陈村曾感叹:不管是谁专门研究叶兆言,读一遍他的目录就累死人了。
叶兆言写过一篇名为“写作是永远没有办法毕业的”文章,吐露心声,他说:文学创作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写上一部长篇小说《刻骨铭心》是2017年,写得很累,很苦。最艰难的时刻,我非常沮丧地对女儿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部长篇。
然而事实很快反转,写完《刻骨铭心》,叶兆言又开始“痛苦”地写《南京传》。
去年6月,叶兆言65岁,从江苏省作家协会退休后,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又携新作《仪凤之门》回归读者的视野。
2月17日下午,叶兆言长篇小说《仪凤之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工作到去年止,叶兆言只举办过一次“署名自己”的研讨会。对于这份低调,他说,“生活小心谨慎都是为了自己的作品。我热爱写作,对自己还能写这一点,真的心存感激。”
找一名作家代言南京,还得是叶兆言
《仪凤之门》是一部发生在长江岸边的故事,以仪凤门为原点发散开去,主要讲述了大革命前夜的百姓生活,将南京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轨迹融汇于以杨逵等男主角为首的人生命运浮沉之中。
仪凤门是南京的北大门,也就是城市后门。出了仪凤门,是长江边,官员们北上,军队出征,都要走这个城门。如果打了胜仗,附近老百姓便会聚集在这儿,欢迎凯旋将士。
写《仪凤之门》的时候,叶兆言搬到了长江边居住,江水就从他的窗前流过。
之前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时,叶兆言曾说:“如果不是天天看见长江,如果不是身处下关,可能我不会编这样一个故事。”
这不是他第一次写南京,熟悉他的读者都知道:《陈年旧事》中,叶兆言写了与南京相关的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南京人》《老南京:旧影秦淮》中,将老南京的历史、人物、建筑、文化的不同层面一一叙述出来;《驰向黑夜的女人》中,用两个南京女人的命运交织,叙述南京近代的时代变迁……
有人说,叶兆言用文字占有了一座城市。而他总结:“南京这个符号,就像我屁股底下的一张凳子。”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说,中国现代文学其实有两大脉络,一个是乡村书写,另一个是城市书写,比如说老舍笔下的老北京,张爱玲笔下的上海,贾平凹与西安,迟子建写哈尔滨,“叶兆言是写在南京书写方面取得非常突出成就的作家”。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也谈到了叶兆言的文学创作与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他对这段历史的熟悉,是真的刻到了他的骨子里,不是通过百度和知识堆砌就能够成就的一种写作的文气。”
“历史有时候会记录一些冰冷的数字和朝代的更迭,背后的记忆、文化和日常生活,附着在小说上才能被人触摸、感受和铭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刚说,《仪凤之门》体现的就是南京这样的城市写作于世界而言的意义。
不经意间,建造出一栋长篇小说的大楼
“为什么写南京?”研讨会上,叶兆言自问自答:其实原定的是一个上海的故事,20多年前就构思这个故事的雏形,但是写着写着上海的痕迹消失了,南京的样貌越来越明显,“小说最后变成现在的样子,我觉得有一个天意在里面。”
他觉得就像自己年少时走向文学创作一样,开始完全是无意的。
叶兆言的发言很短,但是在一篇形容《仪凤之门》创作感受的文章里,他曾谈到:“没法跟别人细说《仪凤之门》写了什么,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干这个。很厚的一本书,当然会有很多意思,有很多故事,有很多掏心窝的话,也有一些不要紧的赘言和描写。三言两语不可能说清楚,说了也可能是蒙人,总结和评判这类的事,应该交给读者去做。”
2022年8月,《仪凤之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推出。社长臧永清表示,叶兆言在小说中对读者的态度,正如他的为人一样,平易,平和,平等,“没有说教,一切交给读者评判感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叶兆言?
40余年笔耕不辍,写下千万字,在叶兆言的书房里,光是自己出版的作品,差不多就占据了一个书橱。如果要用一词来形容他,可能很多人会说“勤奋”。
在写《仪凤之门》时,叶兆言的“勤奋”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写作的一年期间,几乎都是天不亮就开始工作。
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说,他从叶兆言身上所能感受最多的就是“真实感”,没有修饰,不带一点表演痕迹。反映到作品中就是他融入文学的“纯粹和执着”。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彻底的没有尽头的文学实验者,和他的修为是贯通的,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不在意自己的作品写得多么好,也不在意在哪一个作品中有了闪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说,叶兆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修养,他的散淡不是出于美学和道德的压力,而是生成骨,长成肉,溶于血液的,“我非常羡慕他这种轻松、轻装上阵的写作姿态”。
“他曾经说,自己喜欢写、能写,可以不为生活操心而安心写作,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说,叶兆言是为文学而生的,写作是他人生的驱动力,也正是这种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推动着他坚持精益求精,坚守文学正道,从而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又一部文学精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校对 盛媛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叶兆言和他不停止的文学写作:《仪凤之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文学如何表现新时代“山乡巨变”?乔叶《宝水》研讨会举行
吴云骊散文集《止于慈悲》作品研讨会在洛阳举行
《董耀章朗诵诗词集》研讨会在并举行
相声艺术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昆园学堂举行
“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文学采风活动暨名家讲座举行
叶弥:诠释文学苏军“静”的力量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2023元宵茶话会在长春举行
中国作协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落地江苏
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新时代与新的文学”主题论坛举办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