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艺术

原标题:生命与艺术

沙坪坝区南开中学高一五班 何昭衡

指导老师:杨彦虎

“艺术和生命哪个更有价值?”去年10月14日,两名环保组织成员向英国国家美术馆内珍藏的梵高名作《向日葵》泼了两罐番茄汤,并说出了这样的话,借此指责追求艺术却“轻视生命”的人。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细细考量,则实在经不起推敲。

他们质问:“艺术和生命哪个更有价值?艺术比食物更重要吗?”先不谈艺术和生命是否对立,单从他们的问题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然先入为主,将“参观美术馆”“保护名画”视为一种盲目追求艺术、不顾生命的行为。这让人不禁疑惑:参观美术馆是如何造成艺术与生命对立的?

我们再谈谈艺术和生命对立的这一命题。

这两名环保组织成员认为,艺术和生命不能并存,人们必须且只能保护生命而放弃艺术追求。这显然过于极端。拿毕加索来说,他的作品无疑是艺术史上灿烂的一笔,然而这些作品并不有悖于保护生命。相反,毕加索作品中的白鸽形象就为保护生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全球处处可见的“和平鸽”形象,不正促使人们更加热爱生命、乐于保护生命吗?这难道不是追求艺术和保护生命的有机结合吗?如此看来,艺术与生命,不仅不相悖,反而可以相得益彰。“艺术和生命对立”的观点不攻自破。

他们还说:“你更关心保护一幅画还是更关心守护我们的星球和人类?为什么要保护这些画而不去保护那些因气候而饥寒交迫的数百万人?”其实,他们忽视了一点:艺术与生命不仅可以并存,它们在本质上还是统一的。

艺术,不单单指摆在展台上供人欣赏的“死物”,它更是一种“活”的生命的体现。它作为人文产品,是作者精神的写照、生命的再现。品味艺术,我们不仅可以感受作者这一个体的蓬勃生命,更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生命面貌。我们回不去那个抵御外辱的时代,但我们可以欣赏周令钊先生创作的油画《五四运动》,感受其青春和热血;我们回不去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我们可以欣赏艺术家潘鹤创作的雕塑《艰苦岁月》,从而更懂得珍惜当下;《可爱的中国》让我们热泪盈眶,《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些艺术作品既让我们感受到当下的和平来之不易,又让红色精神能代代相传。

个体的生命体现在吃穿等基本的物质保障上,但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生命则体现在它的精神风貌上。而艺术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的外在表现。透过艺术,感悟前人的时代精神,借鉴发扬,不正是参观艺术馆的价值所在?看到人们愈发重视保护艺术品,不仅不应该抵制,而且更应该激赏和弘扬: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生命的精神价值,这不正是保护艺术的目的吗?

生命创造了艺术,艺术使得生命愈发崇高!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生命与艺术
视艺术为学问,视艺术为生命——追思表演艺术家郑榕
分析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同源之路
艺术开卷|公共艺术的由来与发展
孩童眼中的植物什么样?这个展览以艺术与科普相结合的方式作答
广州艺术季开启“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艺术展演”
一周艺术人物|巴黎大皇宫馆长离职,勃兰特拍摄人与动物
【艺术评论】浅谈方人也对写生的执着
库伦歌手和平原创歌曲《生命的摇篮》
公共艺术融入文化空间,浦东图书馆惊现“海狮”“熊猫”

网址: 生命与艺术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996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