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 伦理的隐力
原标题:札记 | 伦理的隐力
札记 | 伦理的隐力
读书札记
这是一种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的伦理再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与实践或许就是这种再生伦理的中国智慧。
原文 :《伦理的隐力》
作者 |武汉大学 李建华
图片 |网络
隐力是一种“心力”或“念力”,无法通过描述性知识、经济学模型、因果关系等得到解释,必须借助于“人类心理、社会性、精神性、健康和幸福的严谨而具有创新精神的方法”(美国芝加哥社会脑联合会:《隐力与念力——重力、上帝与心理》,尔登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这种方法之一就是“社会脑”理论。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通过长期演化,不仅有动机和能力与其他个体发生联系,而且与群体及非人类也可发生关系。“人类经由演化而寻求与他人的联系,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种社会联系代表作用于我们大脑和生态系统的一组重要的隐力。”(同上书,第31页)伦理的隐力是一种精神力,无论表现为动力还是黏合力,其构成“密码”至今无法被精准“破译”,也许可以归结于某种“基因”,也许可以归究于人的某种生物本性,当然更有说服力的解答是从人的社会性去寻找,从人伦世界的各种关联中去寻找,从伦理关联的各种构成“接口”中去寻找。伦理的隐力是由伦理相关因素的内在关联所引发的潜在力量,可以通过知识进行言说,目前可以进行知识性描述的主要有涌现力、连接力与再生力三种。
涌现力
什么是“涌现”?莫兰在《伦理》一书的“核心概念说明”部分有专条阐述。“涌现是从由不同元素或成分联为一体的组织中产生的属性或品质。涌现不能由孤立的各组成部分的品质或属性中被推导出来,也不能被减兑为这些成分。涌现不是附带现象,也不是上层建筑,而是来自自组织复杂性的高级品质。它们可以与各组成部分发生反馈作用,并赋予后者以整体的品质。”(《伦理》,于硕译,学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296页)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出关于“什么是涌现”及其与伦理关联的四个基本含义。
第一,涌现是各种不同元素或成分在相互关联中产生的一种属性,而伦理几乎与社会结构要素均有关联,所以从伦理的关联中产生涌现力是自然而然的,这也是任何部门、领域或行业均有伦理规范(要求)的主要原因。
第二,涌现不是孤立或单一元素的某种属性的体现,更不能通过缩减还原为这种属性。如科学技术的创新动力可能主要是来自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绝非科技本身,而是人与科技的互动,好奇心引发了创造力,创造力就是一种隐力。人与科技的关联会引发科技向善的力量,为人类谋福祉就是科技伦理的涌现力。
第三,涌现是事物内生的,不为他物所赋予,具有强烈的本真性和自成性。并且这种事物具有复杂性结构,具有渗透力。在伦理关联中的涌现力常常表现为由社会普遍化的“正义感”汇聚的“民心”。第四,各要素之间出现的涌现力会对其部分产生反馈作用,并赋予其整体性特征。如我们倡导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由此产生集经济、政治、道义于一体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由人与物质生活的关联过渡,上升到分配正义甚至升华为精神共同富裕这样宏大的伦理问题,其中的涌现就是人类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连接力
当然任何涌现都是以连接为前提的,没有连接就没有涌现,更没有隐力。“连接”的基本含义是对物理现象的描述,连接(Reliance)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是比利时社会学家马塞尔-博勒·德·巴尔创造的,他赋予了原来只是形容词状态的词以名词属性,再赋予这个名词以能动的特征。被连接(relie)是被动的,正在连接(reliant)是参与的,连接(reliance)是能动的,甚至可以与“拆分”(deliance)相对应。连接作为一种关联方式而要产生的隐力,一定是能动词意义上的。连接的存在前提当然是分离或断裂,分离意味着事物具有独立存在的特性,断裂意味着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原本一体的事物出现了断离。作为伦理的连接除了与社会结构要素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指伦理主体的自我与他者、与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关联,其可能性的机制是,“人们将他人看成与其本人既不同又相似的另一个自己。他人也在保留不同之处的同时与我分享共同的身份”。(《伦理》,第154页)伦理的连接是利他主义伦理的本质表现,它要求保持对他者的开放,并将他者涵括在我们之内进而产生利他式开放,而这种开放又促使我们包容他者,实际上形成一种彼此利他的连接,其结果同时实现了利己。所以自我伦理是对个人主义的超越。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我们的痛苦、焦虑、迷惑,甚至不幸无处不在,个人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自保的幻想已经破灭,我们需要的是连接而不是分离,我们需要的是连接的力量,而不是拆分的预谋。个人主义道德就是过度强调个体权利与自由,否认个人与社会整体的不可分而导致的分离结果。当下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反国际政治伦理的盛行,也是过度强调自主、强调分离使然。连接作为伦理的隐力始终离不开主体间的承认,易言之,多主体之间相互承认才是连接成为可能的真正力量之源。而承认的动力又来自哪里呢?只有来自每个主体都有被承认的需要及满足,即被另一个人类主体承认为人类主体,哪怕是在相互不了解、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能承认这种不理解,达到宽容与尊重的境界,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伦理力量吗?
再生力
有了伦理连接的力量,就会有伦理再生的景象。现代伦理学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拒绝个体的原子化和区隔化,通过伦理革新重建一种责任伦理和互助伦理。这种伦理革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与再生,再生力是确保伦理生生不息的重要机制。伦理再生不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肯定,也不能被理解为伦理法则或行动量的增多,它必须将自身置于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中,与社会结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充分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养分”,通过整合与再造,形成新的伦理样式。因为“只有在人文、社会、历史的变革与再生的复杂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伦理再生”(《伦理》,第254页)。伦理的关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伦理的再生,在关联中再生,在再生中关联。正如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一样,伦理既是自主的,又是从属的。自主决定了伦理的独一无二性,在关联中是不会被消除的;从属决定了伦理的开放性和包容品质,不断革新引起再生的外部条件,使伦理再生成为可能。
伦理的再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既可以是一种自我澄明和理解中的智慧,又可能是来自理性生命的智慧;它既可能是对外部事物的“借力”,又可能是自我的强大,是从源头活水中来的持续发力。如人道主义的再生之路就是从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到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再到普遍化的相互尊重的伦理人道主义,还可能再生出世界主义的人道主义,成为通向地球祖国和世界社会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的伦理再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与实践或许就是这种再生伦理的中国智慧。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40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韧性伦理让我们守望相助 | 社会科学报
推进伦理治理:为科技向善护航 | 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札记 | 伦理的隐力
藏书上万册的他,为何把《破产书商札记》当作枕边书
王力宏婚变神隐一年“现踪”,好友范玮琪透露其近况
王力宏婚变神隐1年后现踪 范玮琪认有联络曝近况
王力宏婚变神隐1年,范玮琪曝其近况,透露他很好
新书推荐|《西方道德哲学通史·导论卷》:系统探究西方伦理及伦理学的历史
毫不避讳的伦理电影,内容肮脏又禁忌,揭露成年人不为人知的丑陋
题材大胆的伦理电影,将农村寡妇的心酸和无奈,展现的淋漓尽致!
美善伦理风尚与成长质地
一部大尺度伦理电影,母女俩爱上同一个男人,满足男人的终极幻想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2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4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78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81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