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雅趣放纸鸢

原标题:古人雅趣放纸鸢

■ 聂难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眼下,春光正好,明媚怡人,东风浩荡,正是踏春放风筝的大好时节。

风筝起源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墨子》),又有“墨子为木鸢……至能使木鸢飞”(《韩非子》)。这种以竹木制成、能迎风升空的“木鹊”“木鸢”,当为风筝的前身。至汉代,据传韩信“制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宋·高承《事物纪原》),这是纸鸢的出现。故风筝也称作“鹞”“鸢”或“纸鹞”“纸鸢”。

但有资料表明,放纸鸢在唐代以前并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军事辅助手段,主要被用作侦察工具,更有测距、越险、通讯求救的功用。如《鸿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而南北朝梁武帝被围城时,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最终梁武帝饿死,看来用风筝来求救确实很有创意但并不靠谱。

随着造纸业的不断发展,唐代民间和宫廷开始折纸为鸢而供娱乐,放纸鸢也就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并流传开来,当时主要由儿童参与。唐采在《纸鸢赋》中就记载了唐代清明节放风筝的情景:“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唐代元稹《有鸟》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纸鸢之始名风筝,至迟当在唐末。唐末高骈《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这风筝,有的人认为是在纸鸢上附有丝弦的弓形装置,放飞时发出宛如筝的声音,故名。至五代时期,又有人在纸鸢头部安装竹笛哨,“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明·陈沂《询刍录》)从此,“纸鸢”这一名称常由“风筝”所代替。然今日之风筝,其实大多是无声的。

宋代放风筝的活动比唐代还盛行,不仅儿童参加,成人也参与其中,当时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风筝的手工作坊。且放飞时间从元宵节就开始,这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百子戏春图》中可以看出。宋代宰相寇准还有一首名为《纸鸢》的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明清时期,放风筝的活动更为普及,并大多集中在清明节前后。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随着放风筝活动的普及,到了清代,还逐渐形成了北京、天津和潍坊三大风筝产地被尊为传统的“风筝三大流派”。

高飞的风筝在古时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每年春季,百姓们会将自制的风筝带到野外放飞,待到风筝越飞越高之际,将线割断,让风筝随风远去。据说,这样做可以让风筝带走所有的晦气。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紫鹃想捡,探春急忙阻止:“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也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第七十回再次用较长篇幅描写公子、小姐们放风筝,李纨对黛玉说:“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可见古人都认为清明前后放风筝有驱邪除秽之效。当然放风筝带走晦气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而它的确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能使人舒筋动骨、放飞心情,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自唐代以来,放风筝这项活动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人们不仅在诗词中吟咏赞颂,更将之入画。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人放风筝的生动景象。作为传承千年的雅趣,如今,放风筝已不仅仅只是中国人的民俗活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已流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人雅趣放纸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放纸鸢,秋风一击入云端
古人怎么迎接春天
古人八卦的雅趣境界:《诗经》与《聊斋》中的至情至性
春和景明 意趣盎然——《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带您感悟《春坞纸鸢图》中的诗情画意
零距离向传承人学习,四合院里绘纸鸢
品味生活雅趣,《中式雅生活与文化康养》新书发布会在长举行
古人消暑有“凉 ”方
“五不虚,六不实,七不留,八不坐”,古人的经典俗语,句句中肯
古人大型猜谜游戏:看图说吉祥

网址: 古人雅趣放纸鸢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6552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