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导言 | 安德里亚与《化学婚仪》

原标题:刘小枫导言 | 安德里亚与《化学婚仪》

化学婚仪

(“经典与解释”丛编)

[德]安德里亚 著

史敏岳 译

定价:3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2年12月

化学婚仪象征人类发展

小说手法隐藏复杂寓意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罗森克罗伊茨在复活节前夕,受天使之邀,前往一座奇异王宫参加一场王室婚礼的故事。接下来的七天里,在罗森克罗伊茨的见证和协助下,国王与王后圆满完成了这场婚礼。小说以象征叙事的手法,将炼金术中精神和物质的特殊结合道路表达出来。化学婚礼的七个日夜象征着人类的七个发展阶段,婚礼的圆满象征着神秘变化过程的完成,通过初始仪式、试炼、净化、死亡、复活、飞升,最终达到秘境。小说充满了神秘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曾经引起过很大的反响。

作者简介

安德里亚(Johann Valentin Andreä,1586—1654),德意志神学家、作家,对符腾堡地区的新教影响很大,属于著名的玫瑰十字会传说的发起者。著有《化学婚仪》《玫瑰十字兄弟会的传说》《基督城》等。教会史研究者多认为他是启蒙运动的鼻祖和虔敬主义的先驱。

译者简介

史敏岳,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近现代文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译文数篇,出版译著《海上丝绸之路》。

刘小枫:中译本导言(节选)

安德里亚与《化学婚仪》

1616年,斯特拉斯堡(Strassburg)城出现了一部名为《化学婚仪》(Chymische Hochzeit)的书,署名是“基督徒罗森克罗伊茨,1459年”(Christiani Rosencreutz,Anno 1459)。

就文体和修辞而言,这本书明显是托名罗森克罗伊茨的叙事作品。作者以罗森克罗伊茨的名义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参加一位国王与王后的婚仪的七日经历,时间在1459年复活节前的一周,这时的罗森克罗伊茨已经是81岁的耄耋老人。由于内容纯属虚构,《化学婚仪》可归类为如今的中篇小说。

全书共七章,历时七日的婚仪每日一章,整个叙事看起来没有特别让人费解的地方,其实不然。叙事由层层隐喻包裹,象征充满奇幻色彩,其中的寓意显然仅内行才能看明白。

开篇第一句是这样的:

复活节前的一个傍晚,我坐在一张桌前,像我习惯的那样,在我恭顺的祈祷中与我的造物主惬意地叙谈。

短短一句话,与“我”相关的语词出现了六次(中译仅能表达出其中四次)。看来,主人翁这时正要进入神性的冥想状态。随后,一阵风暴袭来,一个带翅膀的女人给罗森克罗伊茨送来出席皇家婚仪的请柬。

罗森克罗伊茨激动一阵子后就睡着了,并做了一个长梦。他梦见自己被囚禁在一个塔楼底层,黑暗中所有的人相互踩踏。正当骚乱不断加剧时,七根绳索从天而降,人们纷纷争夺这些救命绳索,难免更加厮打得你死我活。罗森克罗伊茨不与众人争夺,他以为自己已经没救,未料一根绳索径直飞到跟前。凭着这根绳索,罗森克罗伊茨脱离了黑暗的塔楼上升到光明天地。这是第一日。

第二日,罗森克罗伊茨前往举行婚仪的城堡,一路上难免遇到好些艰难,此不赘述。傍晚时分,罗森克罗伊茨终于赶在大门关闭之前进入了皇家城堡。这时,年轻漂亮的皇家侍女阿尔希米亚(Alchimia)出现了,她将全程引领受邀宾客参加婚仪。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她明显是炼金术的化身。

等在大厅准备进入内庭参加婚仪的人已经不少,既有国王、王子、贵族人士,也有各色平民。作者尤其提到其中还有“假哲人”,整个场面有如闹剧,让人联想到罗森克罗伊茨昨夜梦中的塔楼底层。

第三日,为防止无关人士混入婚仪场所,阿尔希米亚一大早主持了一场资格审查:每位来宾都得在一架“德性天平”(Tugendwaage)上过秤,身上有足够的品德才有资格进入内庭参加婚仪。大多数人非常自信却没能通过资格审查,罗森克罗伊茨担心自己也通不过,未料自己身上的德性重得不行。这意味着,他昨夜梦中的地牢处境应验了:从天而降的绳索有选择性地飞到他跟前。

罗森克罗伊茨和其他通过审查的人获得骑士团的“金羊毛”(Goldene Vlies),他们凭此进入皇家城堡。看来,这场“化学婚仪”发生的地点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因为“金羊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骑士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

审查在上午就结束了,通过审查的宾客获准参观城堡。罗森克罗伊茨在参观时尤其对图书馆和天文馆感兴趣,他提醒我们注意到,天文馆里有一个像如今的地球仪一般的圆球,上面标满了各个地方的国家。晚上,宾客们受邀参加了一个豪华宴会。

现在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皇家城堡其实是个新兴的科学城。如果城堡还寓意政治体,那么,罗森克罗伊茨的德性让他有资格进入的是一个当时的理想之国。对如今的美国人来说,这个理想之国已经成为现实。

第四日,有资格参加婚仪的人进入内庭,身为新郎和新娘的国王和王后已经在那里恭候。罗森克罗伊茨感到奇怪:这对新人看上去其貌不扬,而且无精打采。一位名叫阿特拉斯(Atlas)的老人出面迎接宾客并发表演说,宾客们现在被称为“哲人”。

接下来,阿尔希米亚引领宾客们前往剧场观看一出七幕喜剧,随后又是豪华宴会。联想到前日参观图书馆和天文馆,我们值得意识到,这座皇家城堡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和“文艺”,也就是卢梭(1712—1778)在100多年后猛烈抨击的伤风败俗的东西。

第四日位居七日婚仪的中间,这一天想必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果然,傍晚时分响起了钟声,新郎和新娘以及作为伴郎和伴娘的另两对皇室成员夫妇共六人被围巾蒙上眼睛,一位身着黑袍的行刑人(摩尔人)砍掉他们的头,男侍者将鲜血收进黄金杯,将尸体放进棺材。行刑人自己最后也被砍头,共七具尸身进了棺材。

婚仪开始了,用化学术语来讲,这叫作物质分解。要从物质中提炼出优质的prima materia[原初物质],必须先让物质中的成分相互分离(separatio)。

白天的经历让罗森克罗伊茨入夜难寐,他看到窗外湖上有7艘船驶过,船上火焰通明,想必是七口棺材中的灵魂正驶向重生之地。

第五日,阿尔希米亚一大早带领罗森克罗伊茨和其他宾客参观城堡内的宫殿。宾客们见到那里摆放着三对棺材,唯有罗森克罗伊茨怀疑,棺材里很可能是空的。为何棺材现在变成了三对,对读者来说则是一个谜。

阿尔希米亚发表了一通演说,邀请宾客们与她一起去奥林匹斯塔,参与提炼一种让三对皇室成员的尸身复活的灵丹。

读到这里我们才知道,所谓“化学婚仪”是指灵魂重生的过程。日常的婚仪标志着一对男女的结合,他们将开始新的共同生活,并诞生新的后代。“化学婚仪”寓意个体灵魂与宇宙灵魂的结合,并开始全新的生活,他的后代会是一个新天新地的政治体,即新的国家。毕竟,罗森克罗伊茨应邀参加的是一位国王的“婚仪”。

皇家城堡内有一大湖,奥林匹斯塔坐落在湖中的一个小岛上。小岛呈正方形,显得像是一个按科学的几何比例造就的人工岛。宾客们乘船前往小岛的途中,他们听到了像是出自海中女仙和海洋女神充满“爱”的歌声———文本中体现为诗歌。

奥林匹斯塔有七层高,底层是一个化学实验室,顶层是个平台,实际上有九层。宾客们进入实验室后马上开始干活:洗药草、碾药草、萃取汁液或精油,再不就是碾磨矿石。他们都成了“(化学)技师”,看来,淬金工程(如今叫“化学实验”)是这座城堡的核心。

与昨晚一样,罗森克罗伊茨夜不能寐。他抬眼望天,看到了让他惊讶的星象异动,还发现了沉睡着的维纳斯(die schlafende Venus),不免又一阵激动。读到这里,我们应该想起康帕内拉(1568—1639)的著名对话录《太阳城》(La città del sole,1602)的开篇。这部作品的拉丁文译本虽然在1623年才出版,实际上在1614年就已经秘密流传到德意志地区,刚好在《化学婚仪》出版之前两年,恐怕不是偶然。

第六日,宾客们一大早起身后来到塔楼一层,不知道要干什么,正在困惑之际,守塔老人前来告诉他们,每人必须经天花板的一个小洞一层又一层地爬到塔顶,还得背着三件东西之一:梯子、翅膀或者绳索。宾客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要什么,而是靠抽签得到其中一件。梯子、翅膀、绳索都是有助上升的工具,抽签得到其中一件意味着,每个宾客的灵魂都有个体差异,上升时或艰难或轻便由天命决定。罗森克罗伊茨抽签得到一架十二阶梯子,这意味着他的灵魂在上升时会非常稳重,无论上到多高,梯子总稳稳地立在地上。

由此开始了具体的淬金进程,宾客们要经过六个塔层,每一层都有事情做,整个上升过程在第六日这一天内完成。

上升到第二层时,宾客们见到那里摆放着三对皇室成员的尸体。阿尔希米亚主持仪式,将昨日宾客们提炼出来的物质加热,然后滴在尸体上面,尸体随即融解(solutio)成液态,流入一个大金球。看来,这种能让尸体随即融解的东西就是炼金密术中常说的硫黄。

上到第三层时,罗森克罗伊茨发现这里除了金球、窗户和镜子外,什么都没有。太阳升起后,窗户之间的镜子让整个房间显得处在多重太阳之下,恍若来到曜灵城。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金球的圆形显得像是天与地的结合(coniunctio)。

宾客们将金球打开后才发现,里面是皇室成员尸体的液体蒸馏后获得的一颗白色大蛋。蛋寓意一种原生的力量,果然,上到第四层后,宾客们把白色的蛋放在细沙上慢慢加热,一只小鸟从蛋里孵化而出。宾客们用国王和皇后被砍头时流的血喂养小鸟,由于这血液中储藏着这对男女的灵性精微,具有净化和转化的力量,每喂一次,鸟性都会发生质的变化。

鸟儿会飞,它很可能寓意人的个体灵魂。毕竟,灵魂是人体上唯一不受身体支配的部分,但它的性质必须经过改造,否则也飞不起来,只能在地牢里相互厮杀。

到第五层时,阿尔希米亚带领宾客们让小鸟在奶白色的液体中加热,小鸟的羽毛渐渐脱落,露出光滑如人体的肌肤,奶白色的液体慢慢蒸发后则凝结成一颗蓝色石头。宾客们把石头碾成粉末,然后涂在小鸟身上———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其寓意不难让人遐想。

到第六层时,宾客们看到一个祭台,他们被要求砍下小鸟的头,血留下,再把尸身烧成灰。显然,宾客们重复了国王和王后被砍头的程序。罗森克罗伊茨说,鸟儿的死让他的心深受触动。看来,他的灵魂这时已经与国王和王后的灵魂变形的历程交融在一起。

上第七层时,宾客们再次经过拣选,只有罗森克罗伊茨和另外四位宾客得以见到最后一道工序:阿尔希米亚把小鸟的骨灰掺水做成膏,然后倒进一个小熔炉加热。不一会儿,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偶”(homunculi duo)样的透明人形神奇地浮现出来。

宾客们用鸟儿的血喂养这对“小人偶”到成年模样后,守塔老人用一只小号角放进两个已经长大的小人偶嘴里各吹了三次气,灵魂飘入了他们的身体。

这时,“任性的丘比特”(der mutwillige Cupido)进来把两个已经长大的小人偶唤醒,还介绍两人相互认识。他们穿上白袍,向宾客们表示感谢。罗森克罗伊茨一看,两个长大的小人偶不是别人,正是他在第三日见到被砍头的国王与王后。

可以看到,“化学婚仪”的关键过程在第六日,鸟儿寓意的不仅是国王与王后的灵魂,也寓意宾客们或炼金术士们的灵魂。宾客们让国王与王后的灵魂变形的过程,也是自己的灵魂变形的过程,或者说自己的灵魂得救的过程。我们不可忘记,“化学婚仪”是从罗森克罗伊茨在祷告中与上帝交谈以及随后的那个梦开始的。

因此我们看到,第七日一大早阿尔希米亚就宣布,参与这场婚仪的每位宾客都荣升为“金石骑士”。《化学婚仪》出版时,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1552—1612)驾崩还不到五年,他在历史上首先以热衷炼金术和占星术闻名,因为他邀请大名鼎鼎的第谷·布拉赫(1546—1601)在布拉格附近建立了一座天文台(1599),而第谷则邀请天才的开普勒(1571—1630)一同工作。第谷去世后,作为鲁道夫二世的御用占星家和数学家,开普勒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史称哥白尼天文学革命的最后完成者。因此有人推测,《化学婚仪》是在影射鲁道夫二世的宫廷。

开普勒也是如今“科幻小说”(Science-Fiction)的最早先驱之一,他的《梦》(Somnium,写于1608,1634年出版)颇具童话色彩,的确堪称“科幻小说”。他在成熟之年写下的传世之作《世界的和谐》(Harmonice Mundi,1619)与他在25岁时写下的《宇宙的奥秘》(Mysterium Cosmographicum,1596)有内在的连续性,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位天体物理学家不仅具有基督教的神学理论修养,而且具有音乐家的素养和诗人气质———开普勒的确也写诗。

鲁道夫二世还以对新教徒持宽容态度著称,而天文学家大多是新教徒。反叛罗马教宗的新教运动与天文学革命在同一时期展开,而且相当程度上交织在一起,两者之间的隐秘关系迄今还是一个政治史学之谜。

所有宾客离开城堡时都得在纪念石上留下一句话,罗森克罗伊茨说他留下了这样一句:Summa scientia nihil scire[最高的知识即一无所知]。

这不是基督教“否定神学”的最高原则吗?从公元5世纪的托名狄奥尼索斯到15世纪的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基督教的神秘论者都主张这样的道理。罗森克罗伊茨真的崇尚这样的神学知识原则?与《传说》和《告白》对比,我们有理由怀疑,作者让罗森克罗伊茨写下这句话倒像是反讽。

按现代德文校勘本计算,《化学婚仪》约80页(原版154页,18世纪的小开本有173页),篇幅不短。笔者在此只能勾勒故事梗概,无法呈现大量细节和花絮。即便再多两三倍篇幅,对于理解整个叙事所依托的这些细节和花絮铺展的层层寓意仍然无济于事。

比如,结尾时罗森克罗伊茨本来应该心怀喜悦离开城堡,没想到他在第五日自以为发现了沉睡的维纳斯,结果被证明是搞错了,他因此被罚留在城堡当“城门看守”(Thorhüter)。要解释这个细节的寓意,显然不容易。

从写作手法上讲,《化学婚仪》具有所谓巴洛克(Baroque)式的装饰风格。故事发生在奢华的城堡,花园中有带自动小机械的喷泉,人物服装随着故事的发展或淬金进程不同阶段的变化由黑色换成白色又换成红色,还穿插着宴会、喜剧演出、音乐表演。

从受邀之日算起,罗森克罗伊茨经历的这次神秘婚仪整整七天。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字“七”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绝非偶然:被斩首的皇室成员共七位,七艘船驶向正方形的湖中岛,更不用说七根绳索、七位少女、七位男侍和七个砝码之类。最后经历的七层上升过程最为重要,它展示了制作“灵魂转变”这一化合工程的七个具体步骤。

从第一日到第七日都有关于天象的描述,尤其是关键性的第五和第六日。显然,地上的淬金过程与宇宙天体之间有着神秘的内在关联。这让笔者想起14世纪的著名基督教神秘主义作家吕斯布鲁克(Jan van Ruusbroec,1293—1381),他写过很多书,其中《爱的七重阶梯》(De septem amoris gradibus)和《属灵的婚仪》(De ornatu spiritalium nuptiarum,又译《精神的婚恋》)最为著名。《化学婚仪》中的各种寓意意象并非作者的臆想,毋宁说,所有的寓意意象都有所本,无不来自某种既成传统。

化学婚仪

(“经典与解释”丛编)

目录

上下滑动

中译本导言安德里亚与《化学婚仪》(刘小枫)/ 1

第一天 / 55

义疏 / 63

第二天 / 75

义疏 / 89

第三天 / 104

义疏 / 126

第四天 / 140

义疏 / 154

第五天 / 166

义疏 / 175

第六天 / 188

义疏 / 201

第七天 / 214

义疏 / 222

“经典与解释”丛编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创设的“经典与解释”丛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丛书之一,自2002年开设以来,迄今已出版逾500种。

“经典与解释”丛书自觉继承商务印书馆创设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精神,为我国学界积累学术资源,尤其积极推动译介西方历代经典的绎读,以期源源不断的学子们能更好地认识西方历代经典。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精选若干西方经典,联合商务印书馆共同推出“‘经典与解释’丛编”。本丛编着眼于配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发展,为这一百年学术大业添砖加瓦。

《奥古斯丁的解经学》 [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 尹哲 编译 《驳无教养的犬儒》 [古罗马]尤利安、利巴尼乌斯 著 马勇 编译 《化学婚仪》 [德]安德里亚 著 史敏岳 译 《比希莫特:英国内战起因及阴谋和奸计史》 [英]霍布斯 著 王军伟 译 《特勒马科斯纪》 [法]费奈隆 著 吴雅凌 译 《论16世纪的英格兰政体》 [英]胡克 著 姚啸宇 译 《金镜:西羌国列王纪》 [德]维兰德 著 蒋佳 译 《作为悲剧的世界史:〈蒙特祖玛〉悲剧与史学笔记》 [德]斯宾格勒 著 温玉伟 编译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 [德]豪斯霍弗、福赫勒-豪克 著 何涛 编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窦漪房赐婚,周亚夫超级不情愿,看到新娘真香!
赛琳娜谈到未来规划 称终将告别演艺圈结婚生子
世纪婚礼背后超不堪?贝克汉姆家亿万亲家杠上婚顾互告
江美仪参加陈可辛生日会,与吴君如家人亲密合照,前夫吴君祥缺席
赵昭仪家庭背景 赵昭仪简介
吴宣仪男朋友 吴宣仪个人资料介绍
张婧仪喜欢黄景瑜吗 黄景瑜新剧开拍与张婧仪组CP
于正晒与吴宣仪合影 网友笑称“美女不需要美颜”
59岁钱慧仪宣布离婚,与富豪老公结束27年婚姻,婚变原因曝光
吴宣仪为什么不能吃鱼 吴宣仪不能吃鱼的原因

网址: 刘小枫导言 | 安德里亚与《化学婚仪》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6742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