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曾有预言
原标题: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曾有预言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大江健三郎先生是日本进步知识分子,也是一个世界级作家。”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刚刚看到新闻,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日本新闻写他在3月3日就去世了,家人应该是等后事都办妥了才公开消息。”
大江健三郎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毛丹青看来,大江健三郎的一大特点是所有想法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落在文学。“我们说只有两条路可以抵达文学,一是作品本身,一是作家经历。大江先生更倾向于前者。他非常欣赏中国作家莫言,但他感兴趣的不是莫言的经历,而是莫言的作品。”
2002春节期间,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在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曾有过一次足以记入中日文学交流史册的谈话。那一次谈话就源于大江健三郎读了英文版《秋水》,对莫言写到的一个场面非常好奇。那个场面是说老家老房子的背后有一条河,洪水爆发的时候,河水如马头一样奔涌而来。大江健三郎就问纳闷了,“河水像马头”是什么意思?是像马头之高还是马头之多?
于是,作为译者的毛丹青组织了那一趟高密之行。他陪同大江健三郎从东京飞北京,再从北京飞青岛,然后驱车开往莫言老家大栏乡。一路上大江健三郎都带着一个很沉的箱子,毛丹青后来才知道里面全是书。“见到莫言时,他拿出了一本英文版的《秋水》,里面还做了很多标签。”
在莫言带领下,大江健三郎也特意去看了老房子背后的那条河,但那时的河已经消失了,都是干枯的石头。大江健三郎站在那里非常感慨,说文学的诞生原来是这样的。
“大江先生和莫言的高密对话,前后持续了三四天,内容非常丰富。大江先生是学语言出身,他们从索绪尔谈到语言规范再谈到文学的内部,很是精彩。他读莫言早期的作品是读英文版,后来是读日文版的莫言长篇小说。他很倾向于译者对语言的把控,认为不同译者带来的小说氛围亦有很大差别。后来我们还专门请大江先生谈感想,他说给我十分钟,然后就坐在莫言老家的炕头上,拿起纸笔,在那竖着写,非常严谨。我们在他身上,真的可以看到一个文学家的脉络。”
而离开高密以后,从青岛飞到北京,再从北京飞到东京,毛丹青也和大江健三郎一直在一起 。“他跟我说,我看到文学原始风景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文学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觉得是真的。而且我敢断定他(莫言)可以在十年之后拿到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在2002年发生的事情,果然在2012年,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发言摘录
大江健三郎先生给我们的启示——在大江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06年9月11日
2009年,北京,大江健三郎(左)和莫言。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大江健三郎先生连续推出了《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二百年的孩子》《别了,我的书!》这样四部热切地关注世界焦点问题、深刻地思考人类命运、无情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并且在艺术上锐意创新的皇皇巨著。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功成名就的大江先生,完全可以沐浴在巨大的荣光里安享晚年,但他却以让年轻人都感到吃惊的热情而勤奋工作,这样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同行敬仰、钦佩,也让我们感到惭愧。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大江先生不懈地创作?我想,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良知和“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们报信的人”的责任和勇气。大江先生经历过从试图逃避苦难到勇于承担苦难的心路历程,这历程像但丁的《神曲》一样崎岖而壮丽,他在承担苦难的过程中发现了苦难的意义,使自己由一般的悲天悯人,升华为一种为人类寻求光明和救赎的宗教情怀。他继承了鲁迅的“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的牺牲精神和“救救孩子”的大慈大悲。这样的灵魂是注定不得安宁的。创作,唯有创作,才可能使他获得解脱。
大江先生不是那种能够躲进小楼自得其乐的书生,他有一颗像鲁迅那样疾恶如仇的灵魂。他的创作,可以看成是那个不断地把巨石推到山上去的西绪福斯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不合时宜的浪漫骑士堂吉诃德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夫子的努力;他所寻求的是“绝望中的希望”,是那线“透进铁屋的光明”。这样一种悲壮的努力和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更强化为一种不得不说的责任。这让我联想到流传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海力布能听懂鸟兽之语,但如果他把听来的内容泄露出去,自己就会变成石头。有一天,海力布听到森林中的鸟兽在纷纷议论山洪即将暴发、村庄即将被冲毁的事。海力布匆匆下山,劝说乡亲们搬迁。他的话被人认为是疯话。情况越来越危急,海力布无奈,只好把自己能听懂鸟兽之语的秘密透露给乡亲,一边说着,他的身体就变成了石头。乡亲们看着海力布变成的石头,才相信了他的话。大家呼唤着海力布的名字搬迁了,不久,山洪暴发,村子被夷为平地。——一个有着海力布般的无私精神,一个用自己的睿智洞察了人类面临着的巨大困境的人,是不能不创作的。这个“唯一的报信人”,是不能闭住嘴的。
大江先生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写作之初,即立志要“创造出和已有的日本小说一般文体不同的东西”。几十年来,他对小说文体、结构,做了大量的探索和试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他又说:“写作新小说时我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由此可见,大江先生对小说艺术的探索,已经达到入迷的境界,这种对艺术的痴迷,也使得他的笔不能停顿。
最近一个时期,我比较集中地阅读了大江先生的作品,回顾了大江先生走过的文学道路,深深感到,大江先生的作品中,饱含着他对人类的爱和对未来的忧虑与企盼,这样一个清醒的声音,我们应该给予格外的注意。他的作品和他走过的创作道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将他的创作给予我们的启示大概地概括为如下五点:一、边缘——中心对立图式,二、继承传统与突破传统,三、关注社会与介入政治,四、广采博取与融会贯通,五、关注孩子与关注未来。
(摘录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演讲集《我们都是偷换的孩子》。)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莫言:大江健三郎毫无疑问是我的老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去世
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去世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文学家大江健三郎去世 终年88岁
诺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去世享年88岁 曾说: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毛丹青:在大江健三郎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文学家的脉络
大江健三郎去世,“对中国最友好的日本作家”走了 | 新京报快评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逝世,曾五度访华与中国文学渊源深厚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 享年88岁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2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4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78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