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主编李少君:诗词是情感的储存器|成都国际诗歌周

原标题:《诗刊》主编李少君:诗词是情感的储存器|成都国际诗歌周

情感是诗词的基本元素,抒情是诗词的特质。

在今(16)日下午举行的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终极关怀:人类的生命与生态”主题沙龙上,《诗刊》主编李少君围绕“情感转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本质上是一个情感的存在,可以把握、控制、组织和保存情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

“情感转向”,是由哲学家斯宾诺莎,经德勒兹等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情动”理论,认为人的存在就是情感活动,人的本质就是一种情感行为。情动,就是情感连续流变、时强时弱、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状态。

李少君以德籍韩裔哲学家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一书举例,他说,倦怠社会按现在的说法是“躺平”,“这一现象也与大量强刺激的过度信息轰炸有关,大数据巨大的信息量等同大规模精神杀伤性武器,撕裂个体。很多信息是虚假的,虚假信息喧嚣不仅让灵性消失,而且容易引发幻灭感和虚无感。这种强力持续刺激也导致了人的倦怠。”

李少君说,韩炳哲另一本书《爱欲之死》认为,因为过度个人主义,过度自恋,人们不再关心关注他者,亲密关系断裂,从而导致爱欲之死,深度忧郁症者增多。但是,只要爱欲不死,人类就有希望。

“诗词是情感的储存器,”李少君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诗词,来重新建立爱的联系,建构情感的共同体,建造心灵的保护区,因此,诗词在“情感转向”中,可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编辑 毛渝川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情感是人类诗歌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重要一环|成都国际诗歌周
《诗刊》《星星》诗刊原主编、诗人叶延滨:诗歌周让成都的诗歌形象更加“清晰化”
国内外诗人相聚成都,赶赴春天的诗歌之约|成都国际诗歌周
著名诗人叶延滨:用情感对抗人工智能|成都国际诗歌周
吉狄马加:让诗歌周成为城市文化符号|成都国际诗歌周
赶赴一场春天里的文学雅聚!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来了
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诗人梁平:希望诗歌周能呈现出当下诗歌现场的整体格局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 诗歌不讲故事,但能表现故事的“声音”或“语气”|成都国际诗歌周
国内外诗人相聚成都 赶赴春天的诗歌之约
做城市行走的文化形象 《草堂》诗刊改版启航

网址: 《诗刊》主编李少君:诗词是情感的储存器|成都国际诗歌周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6852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