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写诗的21世纪浪漫“打工人”
原标题:爱上写诗的21世纪浪漫“打工人”
如同豆瓣诗歌小组里描述的那样,21世纪,人人都要写上几句“蹩脚诗”。时下,热衷写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学者说,这是第三波青年诗歌浪潮。诗歌重回到年轻人的生活里。
北青报记者发现,这些直白而口语化的青年诗歌在用词和韵律等传统要求之外,极其富有感染力。而诗的作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各行各业、披星戴月的“打工人”。他们可能是一个办公室小职员,是证券师,是动画制片人……
从他们的故事里,不难发现,诗歌,不仅仅成为一个情绪抒发的出口,在诗歌的逻辑中,还提供了一种评估世界的新向度。 而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诗歌也是庸常生活中的一种自我“救赎”。
幻想化成流星的你我
中学行政老师袁源:
诗是我存在的痕迹
小雨转中雨
“妻子在灯下给我掏耳朵
她掏一点
窗外雨声就大一点”
袁源
很少有人的朋友圈能够一天连发几条纯文字的原创小诗,但袁源可以。
袁源是西安交大附中的一名行政干事,他更习惯称自己是小职员。 “我的理想职业就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所以我只求尽职尽责,但志不在升迁,而是安于做一个‘搬砖人’。”袁源坦言。他曾假想自己是超市里的搬货员或者是货车司机,工作不用动脑,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胡思乱想,下班之后也有时间写诗。
没错,他热爱诗歌,袁源曾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但刚入校时,老师对他们讲:“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犹如一盆冷水浇下来。大学四年,袁源并未完全沉下心去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练习写作,而是投身于各种社团活动以及谈恋爱。以至于当毕业季悄然到来,看到宿舍八个人中多数已经在著名期刊上发表过文章,袁源才“悟已往之不谏”,而懊恼与遗憾转化成一股后劲和动力。
袁源手稿
毕业后,袁源把《中国文学史》《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再次翻出来,自那时起,他开始大量地创作诗歌。袁源写的诗多用词朴素简洁,连带叙事并且有些诙谐幽默的口语,生活日常中的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场对话都可能成为他的灵感来源。比如,“王文博老师在足球场不慎将手机掉落,一瞬间,将整个足球场变成了停机坪。”又或者“逛了半天市场,我对妻子说,现在的水果,长得一个比一个完美,吃起来都没味。她说,人也是啊。”这些简单的小诗一旦在他头脑中形成,在手机上敲出字来往往用不到一分钟。袁源最多的时候一天写过 17 首小诗,但仍觉得意犹未尽。
最近一两年,袁源跟一个语文老师合作开设了一门“现代诗的阅读与写作”选修课程。有趣的是,学生还未出师,倒是先有几位老师被这门课“圈了粉”,有的语文老师被袁源的口语诗影响,也开始从古体诗写作慢慢尝试现代诗写作。
一两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对诗歌的热爱也转化为写诗的能力。有趣亮眼的小诗开始井喷式地出现,有的学生在毕业后又辗转找到袁源,和他分享起了自己写的诗歌。袁源感到十分欣慰,这门课早早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诗歌的种子。袁源说,某种意义上,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弥补曾经那段被荒废的青葱岁月。
袁源在上课
“去年年终总结,我跟同事说,一年来感觉好像忙忙碌碌,但又没干成什么事,但是一整理诗发现,我这一年没有白活。”袁源说,人生在世要有存在感。 “如果一个人离开之后,世上没人能记得他,或者他留下的痕迹很少,就像白来一趟,我是不能接受的。”袁源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有一位读者会被他的诗触动,他觉得那是一种美好的“相遇”。
证券人张恒:
诗是我认识世界的另一个出口
一束雪
“ 我们之间的距离被海水拉开
你告诉我华北平原上的积雪还在
北京却依然火热
路边垃圾桶里折射出一丝春色
我站在路边
手捧着一束不存在的雪 ”
生活中的张恒
张恒已经在金融行业待了六年,目前是一名券商从业人员。早在高中时,张恒就已经开始断断续续地创作诗歌。工作以后,因张恒的女友酷爱绘画,在他们自己的公众号上,每一幅画作下方都缀着一首由张恒创作的与画作主题相关的“命题”诗。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碌,张恒停下了自己写诗的笔。
直到前年,他再次把属于自己的诗歌“拾”了回来,而契机是一次出差。
那是从青岛回北京的火车上,刚刚见完客户,张恒全身的神经由紧绷状态慢慢松弛下来,但手头上依然有亟待交付的任务,由于客户需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他几乎要做到24小时“待命”,而出差让原本就紧张的工作节奏变得更是没有丝毫喘息片刻。张恒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停一帧,留一刻。在当下,只有写作能让他稍微慢下来。窗外飞快闪过的风景被无限放大,张恒在注意力放空的时候,总有一种把目之所及在脑海中延展开来的渴望, “路过一条河,我的思绪就想随着这条河趟过去了。”在那节回程的火车上,张恒作下一首小诗,这首诗将他从金融行业单一的“收益至上”的价值观中抽离和“解救”出来。
张恒和女友
“让我们一起劳动,远离工厂,远离工作,去到不远处的集市,用鲜花和诗歌交换棉衣和香料,在点燃柴火之后,我们还有歌声。”
他已经记不得多久没有酣畅淋漓地为自己写过一首诗,他的内心感到无比舒展,坏情绪瞬时间烟消云散。
后来,张恒渐渐放飞自我,作诗也不再围绕女友的绘画主题,而是“诗归诗,画归画”。张恒会定期整理那些已经成型的诗,去年一年,他发现自己已经写了一百多首。这些诗的主题并没有侧重,既有对爱情的歌颂,也包含了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及对世界的认识。
张恒说,诗与画的结合本身有些偏小众,喜欢的人会特意在后台给他们留言。“冬天转身走了,从我身上抽去它冰冷的刀,我的热血不甘心冷却,誓要喷出一个春天,你听,道边的花圃里,土地正在破裂。”某一日,就在这首小诗的下方,张恒收到一条真诚的赞美。
“诗会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去发现日常,所以常常给人以惊喜。在读这首诗以前,留言的朋友每天朝九晚五地从胡同里走出去,并不知道胡同旁的那朵花已经历经了四季,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张恒说。
日复一日的写诗,也是一项长期的思维训练,在别人看不见诗意的地方,张恒总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诗意。他的大脑或许会因繁重的工作任务而“宕机”,但他写诗的灵感从未经历过枯竭。身边人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或是生活中被多数人忽略的细节都可能被他捕捉到,并延展成一首诗。
之前情人节,垃圾桶里的大捧大捧的鲜花就吸引了他的思考。“很多人说不如直接去垃圾桶里捡花,可是垃圾桶里的花还是花吗?如果你是花,你会怎么想?”张恒说,那一天,他创作了开篇的那首《一束雪》。
该如何描述“诗歌之于你”的意义呢?“写诗让我更愿意站在大众视角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而这正是诗歌的意义,世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是人们解读的角度不同。”张恒说,他每次回老家都要找个安静的河边坐坐,只要在那里待着,他就会感到很平和、舒服,而这也恰恰是诗歌带给他的感觉。
动画制作人小麦:
写诗是一种自我拯救
另一个地球历2020年
漫长的冬季里
秃鹫在摩天大楼繁衍生息
很多对话都像兜售
最先售罄者最轻松
街上贩卖的鸡汤总掺杂鸩毒
嘴里吃到的塑料终究堆在心头
体检报告被叫做薛定谔的猫
你好,妈妈
别再让我好好吃饭
我想回到春天的羊水里
那里更暖
小麦的手稿
动画制片人小麦(化名)刚从工作瓶颈中脱离出来不久。对她来说,这是一份跟文学创作毫不相干的高压型职业。管理工期项目的成本预算、保障项目如期进行、带团队……小麦每天看得最多的不是纷繁多彩的动画,而是枯燥无味的数据报表。
小麦说,刚入行那四年,她的精神和身体都度过了一段煎熬时期。而写诗,在某种意义上是她对自己完成的一次小小“施救”。
在小麦的记忆里,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晚上。她照例加班结束、走出写字楼,发现天空飘起了小雪,冷空气灌进鼻腔,这一瞬间她心底突然涌起一股回老家的冲动,准确地说,是“逃离”上海。实际上,那一整天她的工作进展都十分不顺利,下午3点左右,小麦就开始酝酿写诗,没想到回家路上景色刚好迎合了她的心境,而这番景致也为诗的结尾增添了苍凉的一笔。“人生有暗明,不忍亲朋听。漫漫风雪终相迎,孤注一身行。”
对小麦来说,这首诗把孤独“社畜”的自我救赎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边吞咽苦涩,一边自我排解。但不能否认的是,诗具有一种奇妙的治愈力,“停笔的那一刻,其实我的心情就已经平复下来了,人也从感性恢复到冷静。最重要的是,写完诗后你会明白其实人无法逃离生活,只好借诗顺便给自己打个气。”小麦说。
除了自我“拯救”之外,对于小麦来说,诗歌也有着更加宽泛和纯粹的意义。她把诗看作是对待生活的语言,因为诗中的词句都源于她最单纯、最真诚的情感。
小麦是一个恐惧社交的人,她喜欢刻意把视线从人的身上挪开,转而让注意力停留在大自然上。她新搬家的地方有一条路,细心的她观察到这条路上有一棵杉树长得高耸而生机勃勃,每次下班经过,隔着马路看到它,它都犹如一个大大的怀抱一样,让小麦瞬间安全感满满。“在繁华的街景中,它像是一块小小的孤岛,等待你向它走近。”
所以在名为“走近一棵树”的诗的开篇,小麦这样写道:“像走进树的怀抱一样,走近一棵树”。接下来,她从树反观自身,“像触摸自己一样,触摸每一棵树的记忆······青涩、丰盛、凋零、腐败······像一个女性,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砍伐和凝视,才能长成一棵树的姿态。”小麦说,这样的自我审视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一起艺考老师猥亵学生的现实社会事件: “像一棵旷野里的树,长在能看见天空的地方,不为谁开花,不为谁结果,纵然历经风雨,始终独自葳蕤。”就这样,小麦赋予全诗第三层情感投射,她内心希望自己能成为诗中那棵生长在旷野里的树······
青年诗歌回潮
从富士康工人许立志到外卖员王计兵,身份阶层与文艺创作形成的巨大反差引起了社会对“打工诗人”这一群体的关注。
而在他们之外,更多的,不被大众所知悉的“野生打工诗人”其实是隐没在我们身边的“你我他”。
据统计,小红书的诗歌创作相关笔记已超两百万,这些诗歌来自近90万名创作者。而在豆瓣上,与“写诗”相关联的兴趣小组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之中,无数人是在“打工”和“搬砖”的间隙,在手机备忘录中写下长句、短句,完成着诗歌的产出。
人类社会学教授项飙曾说,现在已经出现了第三波青年诗歌浪潮。如果说第一波青年诗歌浪潮中北岛、舒婷等作家的诗极具哲理性与历史感,接下来的第二波浪潮以校园民谣为代表,充满青春气息,注重表达对生命滋味的细腻感触。当下青年人的诗歌则直率而有冲击力,又不乏诙谐幽默,强调自我抒情,同时也充满想象,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化色彩。当他们写起工作时,网友@不冷不刺写下:“工作日的早晨,我看见,一个哈欠,走出房门。”当他们歌颂爱情时,@无吾写下:“你只管爱,刀山会绕着你走,火海会往上流。”他们谈论梦想时,@一勺脆写下“我要开着洒水车,正大光明地攻击这个世界,世人们看见我都纷纷避让,只有彩虹飞到身后为我鼓掌。”
对于这些热衷写诗的年轻人来说,写诗已然成为一项生活日常, 借由诗歌,他们将面对生活时的英雄气概和关于生命的所有浪漫想象全然释放。
再来欣赏一些21世纪打工人的诗作,
祝大家都能拥有诗和远方的快乐~
蛋炒饭
袁源
备了四个人吃的饭
炒出来却不够吃
洗锅的时候恍然大悟
锅吃了一人份的
状态
袁源
踢足球
状态好的时候
我的两条腿
想说话
睡眠三明治
袁源
我的睡眠
被切成了
一个个薄片
中间夹着
厚厚的清醒
春雨水
张恒
一道闪电贯穿过眼睛
脚心传来大地的低鸣
雨水给大地带来绿色
我在渴望你给我的红
晚霞
张恒
你看到晚霞
你就是晚霞
融入其中
温柔的光都在那里
从此以后
我学会了抬头
为什么就不能热爱痛苦
张恒
我的睡眠
不再痛苦
是因为不再追求和区分快乐
人们就是这样爱着
人们就是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没人规定你一定要是快乐的
为什么痛苦就不能是快乐
为什么就不能热爱痛苦
远处
开场音乐给没人的海
也可以给山
给云
给跃过的鸟兽
给数公里内的海鲜
给十五年前的人
给十五年后的人
给夏天
这一切还不好吗?
我能坐在这儿听一整晚
宇宙矿场
——写给一个不再感到快乐的宇航员
小麦
#宇宙历2045年
宇航员离开家乡的时候
曾近距离目睹绚烂荒凉的木星
想起一句话:
“人都是在一阵秋风中忽然老去的······”
#地球历2020年
台风裹着失望的呜咽声
与海边最繁华的城市擦肩而过
一些海草躲在水泥巢穴中窥探
还有一些勇敢地冲向街道
在隔日被暴晒而亡
他们不知道快乐是一种天赋
而不是本能
如果不再感到快乐
你会害怕呼吸吗
你好,未来人
本世纪盛行歌颂虚荣
致力于将一切物种送进深渊
#地球历2002年
十岁开始学着离家出走
流浪汉的梦想次次落空
世界小如一弯童年新月
又大如一场人生别离
故去四年的外婆
只掬起一撮时间的尘土
很想唤她
已领会余生无人应答
你好,外婆
我现在知道后悔
是最深刻也最无用的一种痛苦
#另一个地球历2020年
漫长的冬季里
秃鹫在摩天大楼繁衍生息
很多对话都像兜售
最先售罄者最轻松
街上贩卖的鸡汤总掺杂鸩毒
嘴里吃到的塑料终究堆在心头
体检报告被叫做薛定谔的猫
你好,妈妈
别再让我好好吃饭
我想回到春天的羊水里
那里更暖
#宇宙历2045年
螺旋星系最大的一场谋杀案
发生在银河系三十万光年外
那里有一座宇宙矿场
古老冰冷又空荡
每颗糟糕的灵魂想要与时间为敌
却被高于一切的自我粉碎
又被人间的泪水稀释
从幽阒的黑洞深处看去
有亿万点荧荧
丢掉过往的宇航员目睹一切
他虽不再感到快乐
却有了拥抱命运的力量
END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 | 林艳 张彬
编辑 |实习生 张煜佳
校对 | 李建良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爱上写诗的21世纪浪漫“打工人”
打工人的两幅面孔!
“天选打工人”!新闻联播五天没换主持人
年后复工的可爱打工人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中枪的位置在手上啊!打工人也想看的书
打工人梦想“躺平”,职场综艺却比“996”还“内卷”?
为你写诗歌词 为你写诗歌词是什么
为榴莲写诗的老赵,火了!
特稿|在互联网上写诗的年轻人
浪漫作家都这么玩?爱上丈夫的哥们,还看上了他的媳妇儿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