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今日启幕,郦波漫谈茶与诗歌

原标题: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今日启幕,郦波漫谈茶与诗歌

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今日启幕,郦波漫谈茶与诗歌

四川雅安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3月17日,“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在此启幕。理真二字是为了纪念西汉时在蒙顶山上种下了七株“仙茶”的吴理真,他也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种茶人。

著名学者郦波作为活动的特邀嘉宾,在蒙顶山飘着淡淡茶香的春风里,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有关中国茶文化与诗歌艺术的精彩讲座。

郦波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也是央视《百家讲坛》与《中国诗词大会》的知名国学嘉宾。研究古典文学和阳明心学的郦波,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相生的茶文化也颇有心得。

在讲座开头,郦波就告诉大家:虽然饮茶文化源远流长,但其实在唐代以前都没有“茶”这个字,而是用荼蘼的“荼”字来指茶,“荼字原有苦的意思,正是茶汤的本来味道”,郦波说,“到了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将荼字减去了其中一横,才有了‘茶’这个字的诞生。”

郦波在蒙顶诗歌节现场

当然,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比“茶”字正式出现,要早上很多很多:上世纪80年代,科考人员在贵州的普安县就发现了一块古老的茶籽化石,后经古生物学家和地球物理化学专家们鉴定,判断该化石年代距今百万年以上,确认了全世界茶树最早起源的地方就在中国。

郦波是江苏人,江苏的名城扬州,历史上曾有过两位著名文人来做过官(扬州知州),一个是欧阳修,另一个就是苏轼。“我们当地人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上喝茶,晚上泡澡。”郦波风趣地说,“我认为苏轼当年也把四川人对茶的热爱带到了江南。”

讲座现场旁的红色山茶花

除了这些有关茶文化的“知识点”,郦波更多提到的还是那一首首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茶诗。他最喜欢的文人苏轼,有一首《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还有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山上的巨型诗意竹简装置

郦波告诉大家:卢仝的《七碗茶歌》原本并非单独成篇,而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的节选。“因为太过精彩,所以经常被人取出来单列。”郦波说,“因为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千年以下,这一段诗就以七碗茶歌的名字单独成篇,被后人屡屡提及。”

在品毕七碗佳茗后,卢仝感叹“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如果他当时身处蒙顶山的春风里,看着脚下连绵成簇的青团般的茶树,或许会瞬间找到答案。

据主办方负责人介绍: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是第十九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诗歌节现场设置了茶园里的诗意迷宫装置和巨型诗歌竹简装置等特色新地标,还有“声音明信片”等趣味文艺互动游戏,很受游客们追捧。“原计划是将持续至3月24日。目前看来,也可能会延期到3月31日,欢迎大家前来品茶游玩。”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乔雪阳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今日启幕,郦波漫谈茶与诗歌
用春茶开启诗意生活!这场启幕仪式上共话诗歌与茶
理真第一杯春茶,开启蒙顶之春
又到一年春茶季 这场活动用茶与诗开启蒙顶之春
赶赴一场春天里的文学雅聚!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来了
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启幕 近百名中外诗人以诗会友
郦波新书《心学的诞生》共情式讲述阳明心学的智慧
《诗刊》《星星》诗刊原主编、诗人叶延滨:诗歌周让成都的诗歌形象更加“清晰化”
成都,用诗歌与世界紧密相连
著名学者郦波新书《心学的诞生》在贵阳修文发布

网址: 理真·春天里的蒙顶诗歌节今日启幕,郦波漫谈茶与诗歌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6897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