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春天,来赴一场剧场之约
原标题:生机勃勃的春天,来赴一场剧场之约
初春的北京,春风送来的不仅有满树的繁花,还有剧场里的热闹。当然,不止是北京,全国的剧场都热闹起来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舞台艺术工作者收拾心情,重新奔跑起来。
“舞台的光,照亮演员的脸;演员的心,向着观众的面。”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来赴一场剧场之约吧!
北京鼓楼西剧场:有光了,戏来了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 淼
▲ 首届鼓楼西独角戏剧节开幕式现场 郭幸福 摄
“我喜欢华灯初上的时候,因为剧场里的演出就要开始了,那时我会在剧场等待,等待观众的到来。
一,二,三!当场钟响起,万物生。一个人的独角戏映照一万种人生,一群人的孤独,汇集成河,在剧场里彼此温暖。”
——李羊朵
3月14日,初春的北京,强劲的北风夹杂着沙尘。傍晚,恶劣的天气让大家匆匆“逃”回了家。北京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里,平时坐在街门前唠家常的大爷、大妈也不见了踪影。走过修缮一新的拈花寺,右转,打眼就能看见“鼓楼西剧场”的灯亮着。
推开白色木框镶嵌玻璃的大门,就会发现,北京美好的春天浓缩在这个小小的剧场里。在浓郁的咖啡香和书香之中,在亲切的交谈声和音乐声中,在戏剧人和鼓楼西剧场朋友们的笑靥中,首届鼓楼西独角戏剧节温暖开幕。
鼓楼西戏剧创始人、总经理李羊朵将这个戏剧节定名为“我知道光在哪里”。开幕式上,正对舞台的第一排座椅前,濮存昕、刘震云、任冬生、吕效平、史航……鼓楼西剧场的朋友们坐在沙发和坐垫上,聊戏剧、读剧本、演节目。大家似乎不是在参加戏剧节的开幕式,而是回家和家人谈谈心。
“能演戏了,太好了!”“又能坐在剧场看戏,太好了!”……面对“失而复得”的幸福,大家似乎都有些词穷了。但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太好了”!
这是一个失而复得的戏剧节。原定于2022年12月12日开幕,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延期。但疫情对一个民营剧场而言,“延期”的又何止一个戏剧节。
2014年,李羊朵承包下全总文工团闲置的排练厅,花重金装修改造成的鼓楼西剧场开业。从开业大戏《枕头人》,到《丽南山的美人》《那年我学开车》《晚安妈妈》等一系列自制小剧场戏剧,再到《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等自制大剧场作品,几年来,在李羊朵的精心打理和运营下,鼓楼西剧场已经成为一个有剧场、排练厅、书店、咖啡厅的“北京文艺地标”,吸引着众多文艺青年、普通观众到此打卡、观剧、相聚。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演出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民营剧场而言,一切似乎更不容易。2020年,剧场无法正常运营,李羊朵“破圈”自救,和家乡有果园的戏剧人李国杰联手,以预售果农樱桃的形式守护剧场这一精神家园。
之后,鼓楼西剧场还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发起了“1+1青年导演戏剧制造计划”,成立了“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青年评论人才实践基地”……全方位培养戏剧人才,鼓励戏剧创作。
2022年,是鼓楼西剧场最为艰难的时期。“2020年时,我们说疫情为我们按下了暂停键,我们赋予了它很多诗意和浪漫,所以那时我们还是非常积极地面对。但在2022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消耗完了,所以我是无奈的、焦虑的、无助的,甚至觉得我已经黯淡无光了。”李羊朵说。
“无光”的日子,也给了李羊朵更多时间思考。虽然似乎前路渺茫,但依然要生存下去。于是,李羊朵选择了独角戏。“以前我们制作一部小剧场话剧,只需要三四十万元,但后来成本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要花费一百三四十万元,而且主要费用用在了舞美方面。这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再加上疫情的重创,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剧场到底该怎样生存?我就想到了独角戏。”李羊朵说,她决定让戏剧回归质朴,回归表演本身,也希望用专业的演员、简约的空间、精妙的故事构筑一出好戏,从而探索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李羊朵选择了三位并非明星,但饱含热爱、深耕舞台多年的戏剧演员,请他们创作自己想要做的独角戏。她给每个独角戏剧组只提供有限的经费,不在舞美上多花钱,但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音效,展现舞台作为一个“空的空间”的魅力。
2022年,在鼓楼西剧场成立8周年之际,包含《一只猿的报告》《象棋的故事》《吉他男》三部作品的“独角Show”系列正式推出。这三部构思精巧、舞美轻巧、表演精致的作品大获成功。也正是在业内专家和普通观众反馈和激励下,首届鼓楼西独角戏剧节应运而生。
这个为期12天的戏剧节包含五大单元。剧目展演单元包括《一只猿的报告》《雅各比和雷弹头》《三生》《花不语》四部别具一格的独角戏作品;独角短剧竞赛单元中,《死无葬身之地》《渡》《Ta,你,我》《盼》《千里走单骑》等多部优质独角短剧将竞争“鼓楼西独角Show”奖牌和奖金;沉浸式国风秀单元中,《千年非遗傀儡戏》《卖货郎》两部作品在鼓楼西剧场咖啡厅上演;戏剧公益讲座单元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表演专业教授宋丽博从专业角度讲解独角戏的多元魅力;戏剧论坛单元则以“独角戏之光”为主题,邀请戏剧人、剧组代表与观众,聊聊有关独角戏的一切。
“或许,剧场是一座城市里最温柔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束光,是心中的方向。”李羊朵说,疫情的阴霾已逐渐散去,她会朝着有光的地方,一直走下去。
上海院团组团展演——
京城舞台充满沪上风情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彭澳丽
▲ 淮剧《影的影》剧照 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供图
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上海昆剧团献演的全本昆曲《牡丹亭》刚刚落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悬疑剧《深渊》在北京保利剧院登场;在国家大剧院,上海京剧团新版京剧《大唐贵妃》、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单人喜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上海爱乐乐团大型管弦乐套曲无词版《尼伯龙根的指环》等演出相继上演;在繁星戏剧村,上海淮剧团带来的淮剧《影的影》《孔乙己》好戏连台;在北京多家电影院线,沪剧电影《敦煌女儿》正在温情献映……
近日,来自上海的多家演艺院团组团进京,为首都观众献上一场场充满沪上风情的视听盛宴。据介绍,这是上海院团阔别首都舞台3年后,首次集中进京展演。多年来,各院团通过打包、组团的方式交流合作、联动巡演,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让“上海文化”品牌在推动区域演艺高质量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集群传声
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标识
《敦煌女儿》是上海沪剧院推出的第二部沪剧电影,将上海本土剧种与电影表现手法巧妙融合,讲述了“上海女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守护敦煌文物50余载的奉献与担当。该影片由沪剧名家茅善玉领衔主演,一级导演滕俊杰执导,历时3年打磨,荣获第三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2022中美电影节最佳年度戏曲片及第五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等多项大奖。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研究员孙红侠认为,《敦煌女儿》是一部有“上海气质”的作品,体现出沪剧从素有“西装旗袍戏”之称的市民戏曲向现代化都市戏剧的过渡。
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在海派文化传播提升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聚力汇智作用,提高海派文化标识度,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持续打响精品剧目品牌、优秀演出品牌、惠民公益品牌;提升区级国有文艺院团、民营文艺院团剧目创作演出水平,打造品牌剧目。
由上海昆剧团倾力打造的昆剧《牡丹亭》,是国内院团首次对《牡丹亭》全本55出戏折的复原版本。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介绍,上海昆剧团自成立以来,对昆剧《牡丹亭》的修改提高与演绎有10余次之多。凭借不同演员各具特色的多版本艺术呈现,《牡丹亭》已经成为上海昆剧团的一大招牌,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
通过集群上海区域文艺院团的整体力量,唱出更响亮“上海之声”,可以大幅缩减宣传投入成本,提升区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上海文艺院团与文艺事业的整体发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谷好好同样关注着品牌标识打造对戏曲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她表示,用戏曲语汇构建起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这对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集群提质
营造合作竞争创新氛围
《牡丹亭》导演郭小男表示,抱团巡演有利于推动创作观念向更多维度拓展,也是同行之间互相借鉴、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次集体进京可以说是新时代戏剧的一次整体跃动和审美集结,也是对前一段时间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提升,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引发不一样的创作动力。
正是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上海淮剧团创作出《影的影》《孔乙己》等一系列具有先锋性、实验性、探索性、思辨性、哲理性的精品剧目,在小剧场领域的拓展中锻造出剧团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淮剧《影的影》讲述了两个时代、两对男女的情感世界。全剧采用简练、干净、写意的舞台呈现,在保留淮剧传统表演风格的基础上赋予作品现代时尚感。剧中通过一对“影子”舞者,营造出水中花、镜前影的意境,让舞台表达更加丰富,同时也建立起一种更具当代剧场气质的舞台样式,让首都的观众眼前一亮、大呼过瘾。
集群增效
同舟共济开拓更大市场
如果说,最初促使上海文艺院团联系联动、打包展演的主要驱动力源自院团抱团取暖、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市场风险,那么,在上海演艺市场已初步实现集群效应的今天,文艺院团组团再出发则展现出上海演出团体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大市场,建立更多元深层次自主交流、民间交流和演出贸易的抱负与决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善于运用细腻情感的微妙捕捉,刻画人性中的爱与救赎,此次巡演带来的《每一件美妙的小事》《深渊》均属这一领域的精品力作。《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以受抑郁症困扰的主人公为第一视角,细致演绎了主人公与患抑郁症的母亲及身边人的故事,真实再现了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状况。《深渊》则聚焦社会低收入群体,糅合舞台表演与即时影像多重视角,让观众在悬疑氛围中收获感动,被观众评价为“有票就买”“不可错过”的开春好剧,演出现场掌声雷动、座无虚席。
火热的演出现场在参与此次进京展演的各院团间传递,更有观众场场不落、轮番打卡,组团演出再次获得市场高度肯定。
有观众表示,这样集中呈现的沪上文化大餐,对时、对味儿,大饱口福,让不同审美、不同爱好的观演者都能畅享艺术体验,也由此对上海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产生更多期待。
广州大剧院:阳春三月,演出不断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彭澳丽
▲ 舞台剧《本草纲目》剧照 广州大剧院供图
阳春三月,广东省广州大剧院精彩演出不断、亮点纷呈。广州大剧院第六届女性艺术节依旧如火如荼地举办着,话剧、芭蕾、音乐剧、脱口秀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在广州大剧院轮番上演,其中原创芭蕾舞剧《红楼梦》、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剧目场场爆满……广州文艺演出市场呈现可喜态势。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广州年会在广州落幕。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广州论坛上,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介绍了广州大剧院近年来在演出制作方面的发展方向及规划,引发业内关注。
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
2010年,广州大剧院建成,先后迎来了1500多个中外艺术院团和4.3万多名艺术家带来的3142场精彩演出,累计超过530万人次走进广州大剧院观看演出、参与活动、参观交流。陈睿表示:“作为广州的文化地标、综合性艺术表演场馆,广州大剧院不仅引进和上演海内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更积极开展原创舞台艺术创作,不断向人民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产品。”
近年来,广州大剧院以建设“生产型剧院”为目标,制作了多部高质量文艺精品。2018年,广州大剧院推出首部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一经上演即成为广州文化盛事,并于2019年在意大利成功演出,成为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的重要事件;2021年,广州大剧院将经典文学IP《活动变人形》成功搬上舞台,大获好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于2022年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导演奖;2021年,广州大剧院制作完成“战疫”题材话剧《呼吸》,以钟南山院士为主题,以广州话剧中心为演出班底,用艺术讲好广州故事;2022年,星海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剧院联合打造原创歌剧《星海星海》,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故事为原型,讲述抗战救亡的中国故事,展现新一代对“星海精神”的探寻与传承……
“优质内容是剧院最核心的竞争力。”陈睿认为,优质的演出内容能够更好地擦亮剧院品牌,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据了解,为了支持原创内容生产,广州大剧院成立了专门的制作中心,专注于演出内容生产和制作,通过发掘、整合创作和演艺资源,孵化、打造优质的演出剧目和艺术品牌项目。
探索剧场的“第N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广州大剧院也积极探索全新剧场体验,与戏剧、剧场、艺术爱好者一起,开发剧场的“第N种可能性”。在广州大剧院向“生产型剧院”转型的过程中,来自北京的QFun 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于2022年8月正式落地广州大剧院制作中心。“我们探索剧场的多种可能性,而少儿戏剧萌芽计划就是其中之一。”陈睿介绍,少儿戏剧萌芽计划是以“戏剧启蒙×自主创排”的模式,结合广州大剧院与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双方优势与资源,成立专属的儿童戏剧研发团队,培养少儿戏剧人才,创排并推出多部少儿戏剧。
“现在儿童实验剧团的孩子们基本上在8岁至15岁这一年龄段,而我们的创作首先就通过告诉孩子们大致的框架、主线,让他们参与文本创作,过程中会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陈睿介绍,目前打造的剧目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这种创作是非常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可以发掘中国戏剧新希望。
2022年末,广州大剧院与QFunTheater 儿童实验剧团合作,推出原创剧目《本草纲目》,这是中国首部由儿童自主创作戏剧文本、作词作曲并编舞的舞台剧作品。今年,该剧将参加2023年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并计划前往土库曼斯坦、英国等国家参加艺术节及巡演。
“接下来,广州大剧院和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将融合双方在文化事业上的经验,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出一条多元、优秀、国际化的少儿戏剧融合发展之路。”陈睿说。
做好文化窗口的展示
除了舞台剧《本草纲目》,广州大剧院预计明年推出原创剧目——根据国漫电影《雄狮少年》改编的同名音乐剧,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初创阶段。陈睿介绍,该剧取材于岭南醒狮文化,其推出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也是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广州大剧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广州优秀演艺项目从“湾区舞台”走向“世界舞台”,实现文化出海。
“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雄狮少年》,我们的创作始终围绕着‘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目标,努力打造适合文化出海的优质作品,不仅是将作品搬上世界舞台,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搬上世界舞台。”陈睿说。
文化交流既需要“走出去”,又需要“引进来”。“今年全年的档期基本上排满了,待4月女性艺术节进入收尾阶段后,我们将筹备引进国外演出项目。”陈睿表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计划在6月开展第一波国外优秀作品演出,包括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作为文化地标,如何用文化更好地触动普通市民,让艺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广州大剧院的文化使命,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未来也将做好文化窗口的展示。”陈睿说。
2023年3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有光了,戏来了》、
《京城舞台充满沪上风情》、
《阳春三月,演出不断》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国内外诗人相聚成都 赶赴春天的诗歌之约
来常州武进寻春,赴一场“梅”好花事
以诗之名,共赴一场面朝大海的春日之约!2023“青岛栈桥春之诗”诗歌朗诵会3月19日举行
邀请你,共赴一场山海之约丨理想国读者日
生机勃勃的生活
艺术 | 2月26日,共赴一场春天的“乐”会
国内外诗人相聚成都,赶赴春天的诗歌之约|成都国际诗歌周
老酒推动品牌价值回归西凤酒再赴七十年“名酒之约”
来赶一场春天的演交会! 第13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在穗开幕
栾树花开 来海宁共赴秋天之约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