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窝子”海陆丰为什么被称为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

原标题:“戏窝子”海陆丰为什么被称为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

3月14日下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文学研究中心)所长、研究员詹双晖博士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音乐博物馆作为题为《戏窝子海陆丰——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的讲座,不但分析了海陆丰成为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的原因,而且指出了海陆丰民俗演剧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

《戏窝子海陆丰——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讲座海报。

据介绍,《戏窝子海陆丰——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讲座是星海音乐学院《戏说海陆丰·探秘红土地》公开选修课的授课内容。该特色课程由汕尾市戏剧家协会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星海粤剧传承基地携手打造,在华南地区最高音乐学府——星海音乐学院中传播海陆丰古老戏曲文化。

詹双晖博士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海陆丰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海陆丰民系的组成部分,从海陆丰地区的族群文化入手,指出海陆丰是当代中国现存不多的几个民俗演戏戏窝子之一、并分析当地成为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的原因。

讲座现场,学生们在认真听讲。

詹双晖博士表示,中国传统戏剧的三种演剧形态分别为:堂会演剧、商业演剧、民俗演剧,而海陆丰的民俗演剧则是我国传统社会民俗演剧的一个缩影,其特征主要有古老的戏剧样式与形制、原生的戏剧演出市场、传统的演剧文化空间以及浓郁的宗教民俗文化氛围。换言之,民俗演剧具有“一长四多”的特点,即历史长、剧种多、戏班多、台口多、演戏多。

他还着重介绍了海陆丰地区的三大珍稀剧种——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还有本地的特色剧种皮影戏、木偶戏、竹马戏;本地外来剧种如潮剧、粤剧、采茶戏、黄梅戏。此外还有曲班、钱鼓舞、英歌舞(后棚演出)、司功坛、渔歌剧等等。

音乐博物馆馆长郑敏向詹双晖博士赠送讲座海报留念。

此外,詹双晖博士还从价值取向和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海陆丰民俗演剧的各种仪式和剧本创作的特点,并指出民俗演剧中不一样的戏剧观:民俗演剧并不是单纯的艺术演出与欣赏活动,它是中国传统社会乡民们表达俗民信仰、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媒介,是基层社会自我管治的重要手段。最后,詹博士分享了他在粤东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心得,并勉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海陆丰民俗演剧的研究当中。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美彤 通讯员 戴晓静

图片由音乐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黎国韬新作《中国早期戏剧形态考论》,展现戏剧史研究新视角
四川成都:百年“戏窝子”焕新归来
憷窝子、处窝子还是杵窝子?
三届政协委员多次提案 呼吁建立国家级戏曲博物馆
守护传统技艺 坚持活态传承
2035年北京各类博物馆将超460座
10件古代书画名品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举办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 让文物“活”起来
李梅委员:优化戏剧人才结构 发展戏曲文旅产业
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网址: “戏窝子”海陆丰为什么被称为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064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