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工作失友症”

原标题:也说“工作失友症”

陶琦

自媒体时代,新词新概念迭出。最近,又有一词曰“工作失友症”,说的是许多年轻人一走入社会,就失去了朋友。或是因为工作分隔两地,同学朋友难得一见,疏远了;或是需全力以赴适应职场,维系人际交往的时间精力减少,新朋友交不上。年轻人为此失落感伤,觉得人生中的美好情谊与现实奔波难兼容,将之比拟成“鱼与熊掌”。

人是群居性动物,对情感联系有着天然的渴求。尤其是刚从校园生活走上职场,成为茫茫人海的“一粟”,产生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在所难免。其实,现代社会流动性增大,人们活动轨迹不断扩大,为了追求事业、更好生活奔赴远方,与家人朋友相隔千里万里已是常态。但,这就意味着必须面对“工作失友症”吗?

时间流逝、光阴流转,人的一生是动态的,人际交往也是流动的。人生早期,思维比较简单,情感比较单一,更容易开启心扉,特别是在求学阶段,有相对固定的集体生活,彼此将信息交换,观念、行为方式相近,产生一种“死党”的亲密感。但随着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界,更多的任务清单与情感寄托,于是不得不学会拒绝、作出取舍,逐渐摆脱旧有交友模式。“工作失友”,就是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变化的契机,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开始。

有人曾这样论述人际关系,尽管人类情感认同与联接方式极其丰富,但具体到个体,往往在某个特定阶段、特定的交往范畴,只有其中一部分被他人需要。也就是说,工作后失去朋友,是因为之前对方需要你的那一部分,或你需要对方的那一部分,已经被取代。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有一个著名理论,他把朋友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配偶以及每天交流的亲密的人”;第二种是“每周一次进行某种联络的人”;第三种是“关系一般的熟人”。那些难以保持足够的交流被放弃的友情,都是各自选择的结果。

以此观之,“工作失友症”只是一个归因错误。工作、生活等环境的变化,从来都不是美好情谊的对立面。正视自己的内心诉求,无论是伸出手交朋友,还是关上门求清静,都是值得被尊重的选择。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厌蠢症”上热搜,但请不要轻易自称“厌蠢”
全球每3秒增加1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不为人知的游荡现状 | 读书日签
央视网:“热度排斥症”是个什么“症”?
人到中年,不做三事,不说三话,不交三友,说的真好
啥意思呢,说你和向佐一直是p友?还是说郭碧婷才是3?
苍兰诀 诀症
布鲁斯·威利斯失智后首度庆生,唱生日歌吹蜡烛,妻子当场落泪
布鲁斯·威利斯近况曝光,遭狗仔大呼小叫!妻恳求:请给他空间与尊重
何超琼:插足我婚姻你也别好过!离婚设下大坑,李嘉欣永失四百亿
“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暂别影坛,因被查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倾向

网址: 也说“工作失友症”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238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