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展播(78):此“画”怎讲
原标题:全国品牌故事大赛获奖作品展播(78):此“画”怎讲
今年54岁的赵生波没有想到,他笔下的灶头画竟然还能迎来涅槃重生,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重生后的灶头画颜色更鲜亮、保存更长久、韵味更深厚……
赵生波,浙江嘉兴海盐县人,灶头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起灶头画来,这位腼腆的农家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我与这灶头画的故事啊,还得从头讲起……”
▲海盐农家灶头及灶头画
开放东风引风潮,灶头画“燃起来”
千年稻香,百年灶画。方寸之间,芊笔勾描,把酒入色,依灶适形,形成了“百家”灶头上的艺术——灶头画,其中以浙江嘉兴的灶头画最负盛名。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传统民俗文化始终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嘉兴灶头画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江南水乡文化,赋予了土灶薪火相传的生活气息,是市井生活最原汁原味的表达。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东风搅动海盐雪水港村一池春水。随着村里的采石生意和集体经济的日益红火,村民手里也有了闲钱。造新房,打新灶、画灶头画成为了村民富起来后的第一选择,让赵生波家成为当时整个村子最热闹的地方。
每逢腊月,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着找赵生波父亲和爷爷帮忙自家装饰灶 头,画灶头画。年前给大家画灶画,那可是送福气。后来,子承父业,赵生波也开始打灶头、画灶画,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每年差不多都要画150个左右。对当时的赵生波而言,每天与灶头画打交道,是一份生计,更是一份理想!
▲赵生波画灶头画
非遗技艺成记忆,民间灶画难觅其踪
1992年,海盐成功创建农村电气化县。电力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蓬勃生机。城市建设、工农业经济、文化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起来。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使得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家里,电饭煲正嗞嗞作响,喷香的米饭香飘溢而出。煤气灶、电磁炉上,几个菜正等待着丰富赵生波家的餐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灶头画一直在走下坡路。最低谷的时候,整个嘉兴能找到画灶头画的,只有十几个人,赵生波已经算是里面年纪最小的了。作为传统文化,灶头画呼唤着时代的回望。2011年,嘉兴灶头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消息,如一股清泉,注入干涸的溪流,让赵生波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匠人文化、匠心传承,他似乎看到了灶头画的春天正在向他招手。
电力赋能好兆头,“柴改电”探索一条新出路
如何将有着浓郁江南文化的“灶头画”传承下去?不仅是赵生波日思夜想的事,也是当地供电部门正着手推进的课题。
2018年,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带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农家土灶改电灶。通过在土灶锅底安装发热装置,配上控制系统和电路,只是曾经以柴火加热的方式改为以电磁加热,灶还是那口灶,只是旧貌换新颜。浓浓的江南农村风又回来了!
▲安装农家电灶,推动农村再电气化
美丽乡村的美好画卷与诗意江南的百年传承,在柴改电“滴滴”的屏幕按键中,撞了个满怀。去年,刚回村定居的雪水港村村民许卫东第一时间找到赵师傅,要新起一幅灶头画,赵生波又开始了他的忙碌。
“黑厨房、土灶台,一日三餐不离柴火。”说起土灶头,许卫东是又爱又恨。田间的秸秆、晒干的树枝,凡是能作为燃料的,只要被他母亲周六宝看到,就会悄悄搬到家里面。
听说当地供电部门要推行柴改电,许卫东第一时间报了名。“一键开关,加减号就是调整火力大小,太方便了,连我这老太太都能用!”如今,柴改电过后的厨房,明亮干净,土灶大锅里溢出阵阵肉香来,78岁的周六宝熟练地操作着新装的电灶。在这新装的厨房中,电灶显然是其中最令许卫东母子满意的、“画龙点睛”的一笔。
“现在村里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都越来越好了,加上村里节奏慢,少了土灶的污染,空气质量也变好了不少,所以近两年回村里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许卫东对自己回乡的选择颇为满意,“灶头画一定会像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也印证着我们的好日子。”
“柴火的熏烟会破坏灶头画的美感和完整性,现在的灶头画少了‘火燎’保存能更长久,颜色也更艳丽,现在很多通元人搬到城里,也要专门打造一方‘花灶’作为装饰。”赵生波背起“老伙计”抬头看着晴朗的天,又开始了他“走村入户”的日子。近几年不仅是乡下,城市也来凑热闹,上海、杭州、苏州比比皆是,这都让赵生波对灶头画有了新盼头。
一双妙笔在灶面上轻描。一辈子画惯了送子观音、牡丹花开、八仙过海等传统灶头画的赵生波,现在有了新构思:将绿水青山、零碳村落、风光互补描入画中……笔画勾描间,是画,亦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赵生波心中,这更是对他多年技艺的肯定和回馈。
赵生波的欣喜,是雪水港村所有村民的感受。476户农户个个是电灶,百姓之间又多了一门“共同语言”。据测算,靠着电灶,雪水港村一年便可减少柴火消耗约1042.44吨,碳减排154.63吨。综合电气做饭节省的成本及出售秸秆、柴火收入,每年可为全村村民增收28万余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虽已年过半百,赵生波却愈发觉得自己有干劲,眼瞅着村子也愈来愈有活力了。
村里的天空似乎也在悄悄改变。农村的“蜘蛛网”消失了,留下了清爽的“天际线”,随之出现的是“电力驿站”。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走在路上,他总想掏出手机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这乡村美景。“田间作业电气化、农户家庭电气化、农副加工全电化、乡村景区全电化”,让“零碳村落”不仅是耳熟能详的口号,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景和便利。
共富乡村人心齐,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灶头画大师赵生波最近又有了新行当——入职乡旅公司做非遗文化专职宣传员。
“学灶头画是门苦功,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就被我父亲要求躺在贴着一面薄纸的八仙桌下面练打格子,要是沾墨的功夫不到位,出来保准是个‘花猫’。”在灶头画展示馆,面对来参观的学子们,赵生波犹如一个老顽童,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白墙黑瓦间的乡情,传递藏在灶头画和电灶里的“共富”:“我们是全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灶头画就是我们的一张金名片,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灶头画!”
▲红船服务队服务助力雪水港村零碳村落建设
从农村生活“用上电”到乡村全面振兴“用好能”,雪水港村走过了30多年。灶头画几经沉浮,乡村模样也不断焕新。随着海盐乡村旅游“繁花盛开”,文旅融合在当地供电部门 “不停电”和“零碳思想”的助力下呈现新气象,集体经济的账又翻了几番。
2006年,雪水港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是46.2万元,到了2021年,提升到了245.6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8520元提升到2021年的4.4万元,一幅“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乡村共富图”也赫然嵌在村口。
“灶头画”所映衬的美好生活,是寻常百姓“百禄争迎好事归”的祝愿,是非遗匠人“晚归浅酌饭茶香”的温度,更是国家电网人“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使命。在方寸之间,芊笔勾描,化作一道光,照亮每一个努力奋斗的海盐人,指引他们在追梦前行的路上不忘初心!
内容来源:国网浙江电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微电影 | 从画徒到演画创始人,看黄凤荣几十年的艺术人生【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奖作品展映】
鼓盆歌《菜缘》入选全国优秀曲艺节目网络展播
洛阳市第二届少儿美术大赛鸣锣开赛 首届少儿美术大赛颁奖典礼、少儿美展举办
重庆作家再获童话大赛大奖
赛事规模空前 全国九省联办第五届丝路朗诵大赛正式启动
德军抢走了一张破画,徐悲鸿倾家荡产将它买下,如今此画成为国宝
少儿绘画大赛启事
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津召开
《父亲》原型人物所在地全国征集“父亲”文艺作品,最高奖2万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线上展播落幕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