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寻迹洛神赋

原标题:清明·寻迹洛神赋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浪漫情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寻迹·二十四节气》缘起于全域行浸剧场《寻迹洛神赋》中的“掌灯仪式”,借以科技美学的手法颠覆传统的表现模式,将洛神赋、二十四节气等标志性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让“24个节气”如同一袭历史长卷般徐徐展开。

黑弓BLACKBOW

,赞 3

清明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洛阳记》记载:“寒食日,妆万花舆,煮杨花粥。”据史籍记载,寒食节源以“禁火节”,后更多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原在清明节前夕,后因踏青、祭祀习俗,与清明节逐渐融合,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此时,恰是“正好时候”,古人说:“春梦暗随三月景。”清明节气,春暖花开,有踏青娱乐的传统,而四月的洛阳也正值“牡丹节”之际。 唐代诗人徐凝以虚拟之笔写出“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的诗句,将牡丹与传说中的美女洛神类比,犹言牡丹花放射着洛神的灵气。

在全域行浸剧场《寻迹洛神赋》中,您不仅可以看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还可以体验宛若惊鸿般的步步生花、挥袖成诗。在这里,您可以跟随演员行走在不同时空之中,在全沉浸式的行进观演中,您得以从全新视角体验尘封已久的洛阳故事,一窥河图洛书的源流觅迹,见证曹植与洛神的相遇,体会游子寻根的愁绪,探寻文人墨客的心境......一步一景中浸入不同时空,恍若置身于洛阳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之中,藉此踏上一场心灵共鸣的千年美学之旅。

“光影河洛、极致之美”《寻迹洛神赋》作为河南省重点文旅建设项目,该项目集数字化演艺、“博物馆+”商业、沉浸式展演的全域行浸式剧场于一体,在“洛阳大河荟”构建洛阳首个大型沉浸式场域空间,将成为汇集洛阳千年文化的文旅产业标杆。洛阳大河荟项目由国晟集团下属城投集团倾力打造,项目总建筑面积18.4万㎡,由数字光影演艺、“博物馆+”商业、隋唐文化主题酒店、剧本娱乐孵化基地四大业态组成。黑弓BLACKBOW作为全域行浸剧场《寻迹洛神赋》总创制方,以“洛阳神韵”为精神符号,以河洛文化为主线,由全域行浸剧场、沉浸式博物馆、数字化演艺三大板块组成,将通过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沉浸式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让历史与现代的光辉在此融荟绽放,令观众深度参与到场域当中,体验尘封已久的洛阳故事。黑弓团队作为“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效总制作团队,一直致力于以科技艺术打造中国文化记忆,在众多国际级大型创意演艺项目中向世界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的美学表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清明·寻迹洛神赋
春分·寻迹洛神赋
惊蛰·寻迹洛神赋
清明诗话
清明习俗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如何从节气成为节日
清明是一个动词
清明丨千般万般最思量 遍插杨柳是清明
文明寄哀思 清明更“清明”
清明盛景满汴梁

网址: 清明·寻迹洛神赋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509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