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园林之父”一名真正的专家,留下《古建之美》,浸润后世萌芽、成长

原标题:“现代中国园林之父”一名真正的专家,留下《古建之美》,浸润后世萌芽、成长

时光荏苒,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多少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一些朝代的建筑饱经风雨后顽强地留在大地上,这些古建筑见证了曾经的故事,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沉淀成中华千百年可以目睹的历史文化。

搜狐号文化推荐一本《古建之美》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陈从周。陈先生生于1918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园林学家,被尊称为“一代园林宗师”、“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是令人敬仰、令人钦佩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他一生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

《古建之美》是陈从周先生的古建筑力作,汇集了先生毕生考察、研究、评价古建筑的精华文章。他怀揣着对中华民族深挚热爱和真切的感情,把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郁积淀,从他的字里行间中溢出,该书分为园宅篇、桥塔篇、寺殿篇、拾余篇四个板块,配有2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与手绘图,以及后人补拍的图片、博物馆珍藏的古建名画等。

《古建之美》这本书关于古建筑品赏的经典篇目,呈现了中国的古建之美。是一本研究中华古建筑十分宝贵的典藏级资料。后人在《古建之美》一书中,随着先生的目光领略中国百余年的古建文明的神韵。

书中记录了陈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工艺、技法、特征、研究,还特别收录了先生在走访考察和研究古建筑过程中写下的兼具知识性与个人情趣的散文性文字,令后世读者读起来轻松而不乏味。

陈先生在古建筑研究中,不仅关注建筑物本身,还关联其他学识。他曾问他的学生“牡丹富贵花中王”的寓意。学生答不上来,他解释道,牡丹是一干三枝,一枝三叶,象征三公九卿,符合古代理想的制度。建筑表达的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告诉他的学生要探究“物情、物理、物态”。

陈学生曾说道:“我是研究古建筑的,对古建筑有深厚的感情,拆毁一座古建筑真比割我的肉更痛。我们古建筑工作者的责任,是保护古建筑、修复古建筑。”他的女儿陈馨曾说:“没有什么可阻挡,他爱古建筑若性命,经他鉴定的古建古物难以计数,修缮的古塔寺庙不胜枚举,写下的考古文字盈千累万。哪儿有古建筑,哪儿就有父亲陈从周的足迹。他的行迹几乎遍布每一处古建物。”

介绍了《古建之美》这本书,还想说几句关于先生的两件轶事。

陈先生学识渊博,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书画技艺十分了得,但从不以此自傲。他谦谦君子,毫无架子。但凡有人索画,他总是有求必应。他专门请人刻了《免费供应》的闲章,表明心怀。“平生不卖书同画,我与人间何所求。”是先生人格的真实写照。

先生晚年遭遇妻子病逝,爱子命丧他乡的人间大悲。他满是凄凉地对学生说,书是他的妻子,笔是他的孩子,豫园是他的家。

时光无情,命运无常,2000年3月16日,陈从周先生的人生画上了令人叹息的句号。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宝贵财富,浸润着后世萌芽、成长。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一名真正的专家,留下《古建之美》,浸润后世萌芽、成长
重磅首发|一代古建园林大家陈从周古建研究精华
彩画修复师李燕肇:为古建“上妆”四十载,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纪录片《中国绣娘》正式启动:讲述中国绣娘故事 展现中国刺绣之美
岭南丹青映照时代传之后世
《中国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纪念邮票首发
从古典诗词入手解析中国文化之美 王力系列丛书推出上新
中国儿童剧:文学的“现代风景” | 社会科学报
“窗”与“竹”总是成对出现?园林诗画中逐渐融合的审美意象
明代中晚期绘画中的奇石:在士人笔下,成就了奇峭之美

网址: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一名真正的专家,留下《古建之美》,浸润后世萌芽、成长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77441.html
所属分类:品牌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