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共话黄河文化,黄河入海口这场高规格国际传播论坛在谈啥
原标题:九省共话黄河文化,黄河入海口这场高规格国际传播论坛在谈啥
沿着川流的黄河向前,入目是一片蓝色大海。如果说黄河是中国的,大海是世界的。当这片黄色融入蓝色,就似中国的黄河文化传播向世界。
4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黄河文化论坛就在这片黄蓝交汇处——山东省东营市召开。来自中央及沿黄九个省(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黄河入海口,与穿越千年的黄河文化对话,探讨如何将黄河文化传播到远方。
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以“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于18日下午成功举办。
4月18日,2023黄河文化论坛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主办方供图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去年就曾随全国政协团组来过东营,围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调研。九曲黄河安澜入海的壮观景象和这里美好的生态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也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天然宝藏。”
主办方邀请中外嘉宾体验了一场富有生活气息与黄河文化特色的“赶集”活动。主办方供图
中外嘉宾赶“黄河大集”,体验沿黄河九省特色文化
在论坛开幕前,主办方邀请中外嘉宾体验了一场富有生活气息与黄河文化特色的“赶集”活动,通过视、听、品,感受沿黄九省(区)的传统手造、特色农产品与文艺表演。
展会分为黄河金艺、绣艺、民艺、泥作4个主题展区,展出了山东济南泥塑兔子王、河南浚县泥咕咕、甘肃夜光杯雕、宁夏泥哇呜,内蒙古马头琴等传统手造。
黄河大集街头还上演了山东吕剧、四川变脸、敦煌飞天舞、西安“不倒翁”等文艺节目,这些民间艺术承载着黄河文化的基因,也给论坛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翌日论坛中,多位嘉宾回顾了前一日的“黄河大集”,表达了对黄河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震撼。
外文出版社德文专家李博瀚在德国首都柏林生活了7年,他坦言自己每个夏天都会去柏林附近的哈弗尔河大集。而这次来东营赶集,也给了他耳目一新的感受。“我觉得东营黄河大集的民间艺术更多,内容也更丰富多彩。”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表示,黄河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张力,蕴含着流域文化、风土民情和多样化的艺术形态,昨天在黄河大集上我们对此有了深切的感受。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提出,建议利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大集等形式,集中展示黄河现代文明的成就,多样化的风土人情,提高黄河文化在世界上的美誉度。
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省新闻办主任袭艳春介绍,山东省融合打造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博物馆,打造黄河大集,推出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这与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融合展现,让黄河两岸的人间烟火和非遗风物相得益彰。”
论坛现场,嘉宾畅谈“黄河文化”。主办方供图
扭转国际层面对黄河的刻板印象,探讨“融合”课题
提及国际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外国人眼中的黄河什么样?
国外维基百科关于黄河文化的描述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中国人的骄傲”,另一个是“中国人的悲伤”。“中国人的悲伤”一栏的下方统计了国外媒体曾记录下的水灾、战争等灾难性报道。
在论坛上多位外籍学者也提到了当前西方国家受众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情况。德国学者李博瀚根据自己过往的亲身经验发现,此前欧洲媒体对黄河的报道中负面内容居多。
对于国外媒体针对黄河的刻板印象,程曼丽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强调了“请看事实”这4个字。“过去的黄河的确存在生态方面的问题,但是经过持续治理已经今非昔比了。要扭转外部世界对黄河的刻板印象,无非是让他们`看见',无论是他们亲自来看还是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看见。”
李博瀚还注意到,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advisor”配有一个通向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网站的链接,不过这个英文网站上目前为止只有17个游客留言评论。
他表示,如果中国努力填补宣传领域的空白,黄河文化海外传播及生态旅游海外推广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还有助于在海外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班牙资深国际记者哈维尔·加西亚认为“找到共性”是促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把钥匙。“我们看到有一些偏见、媒体上对中国的负面的渲染,这些报道可能不是最全面或最正确的。”他相信找到双方的共同性,能帮助彼此互相了解,拉近彼此距离,为未来的交流打下一个基础。
“融合”也是本次论坛的高频词之一。多位学者从水上水下、传统现在、呈现形式等多方面探讨黄河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融合”课题。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黄河水利科学院黄河文化中心副主任田世民发现,当前黄河保护治理与黄河历史人文这两类研究是“两张皮”。他概括为一句话:水里的不上岸,岸上的不下水。
他解释道,水利工作者侧重黄河保护治理研究,但对流域文化了解较少,而考古、历史、人文研究者则对黄河保护治理历程缺少宏观的了解,这就导致了黄河文化研究是“两张皮”,水里的做水里的,岸上的做岸上的,所以要加强融合。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王红莲则提到了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她举例称,可以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家居用品设计,甚至游戏设计中,让公众能够主动地去接受。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民间声音传递黄河文化,淄博烧烤等日常生活是传播法宝
“不只是生活的‘活’,还有‘火’。”来自荷兰的青年汉学家潘妧纱用了两个同音字概括了如何推动黄河文化在国际青年中传播。
生活气息是一大法宝,为此潘妧纱还提到了最近爆火的淄博烧烤。
“最近淄博烤肉火了,国外的人对这个特别感兴趣。而且淄博烤肉—BBQ的故事也有自己的特色。人们喜欢吃饭,所以他们也会喜欢这种故事,不只是给人们看一下这种文化,还有关于日常生活的部分。”潘妧纱说。
王红莲表示,民间文化的特点是它特别生动、接地气,它是民众用自己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传播,它的队伍也是更加的多元化和开放式的。
据介绍,淄博烧烤是典型的由民间美食引发出来的社会现象。从目前来看,它基本上走出了一条民众自发参与,市场自动推进,政府自觉服务的模式。所有参与到宣传淄博烧烤的个人、机构及政府部门,都是传播者,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和自由的队伍。
记者观察到,淄博烧烤不仅在此次论坛上屡屡被提及。淄博烧烤也被搬到了“黄河大集”上,游客们三五一群,一个小炉,几把小串,小饼小葱,在美食中享文化。
在黄河大集上,不少自媒体主播手持手机等拍摄工具,边走动边介绍黄河大集上民间工艺。几位主播也纷纷围绕布艺老虎、手工煎饼编制的玫瑰花等民间艺术工艺品拍摄。
程曼丽也注意到了这一民间传播队伍。她表示,外国人对我们的民间工艺和特色文化产品一般都比较感兴趣,现在很多主播播出的内容也不限于国内,在国外同样受到关注。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粉丝群,所介绍的内容也会对国内外的粉丝们产生影响。这等于为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发出了民间声音。
为进一步解决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难点,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经济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张小影也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加强大河文化的比较研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场景等。
如何把黄河文化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故事,向国际社会讲清楚讲明白?郭卫民告诉南都记者,“讲好黄河故事,要系统研究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方法。各种故事,分不同的类型,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文化,从黄河治理到民间艺术,从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到展示我们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把这些故事脉络梳理清楚,更好地帮助国际社会理解。”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发自山东东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九省共话黄河文化,黄河入海口这场高规格国际传播论坛在谈啥
山东:讲好黄河故事 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
山东: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黄河文化论坛将于4月18日至19日在东营市举办
夜雨丨石子:在黄河入海口湿地公园
《黄河文化通览》正式发布 一书览尽黄河故事
“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成立
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在驻马店市开幕
黄河精神激荡中原大地 “何以黄河”艺术展落幕
黄河岸边闹元宵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