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龄——老而不衰的科学

原标题:冻龄——老而不衰的科学

冻龄——老而不衰的科学

王钊/文

与美好的爱情一样,衰老与长寿也一直是我们人类文化传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然而,衰老并不像爱情那么美好甜蜜,更不会那么令人向往,却比爱情更加让人生畏而不可回避。就像对爱情的憧憬大大超过对婚姻的期待,人们对衰老的恐惧也远远超过了对死亡的无奈。很多人不惧死亡的光临,却非常害怕衰老的到来。其实细想一下,人们惧怕的并不是“老”,而是“衰”。通常关于衰老的说法,比如“白头偕老”,比如“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都只是说偕老、变老、老去,而绝口不提“衰”。如果只是老,而不伴有衰,那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释然的。

对于人类来说,衰老是无情而又不可避免的。无论把衰老说成“增龄”还是“老化”,对人类来说都无可辩驳地伴随着各种身体机能的减退。这真的很不可思议,因为无论从生物学还是进化的观点看,衰老都不是必经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倒是更新和进化所必需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健康地活到120岁或150岁,然后再与今世悄然说再见,免遭衰老失能或衰老相关疾病的折磨呢?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我们几个世纪,直至现在也没有被完全解决。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已然成为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英国计算生物学家、科学作家安德鲁·斯蒂尔博士在这本书中讲述了近年来科学为确保人类的健康老龄化所取得的惊人进展,以及如何让我们老而不衰、寿而无疾。

衰老其实是最近几百年里才大量出现的。数千年来,人类的寿命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到了近二三百年,得益于社会经济(如工业革命)、技术(如显微镜)、公共卫生(如清洁饮用水和疫苗)、医药保健(如抗生素)等领域的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才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欧洲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公元前仅为20岁左右,之后持续缓慢地延长,1850年前后达到40岁,即在漫长的近2000年的历史中终于延长了一倍(平均每百年增寿一岁)。而2020年,欧盟人均预期寿命为80.4岁(根据2022年4月欧盟统计局公告),这一次的平均预期寿命翻番只用了170年(平均每四年增寿一岁)。1949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18年,这个数字达到了77岁,预期寿命翻番仅仅用了70年。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标志着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已经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与此同时,老龄化所产生的影响逐渐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衰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健康。随着繁育期的结束和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熟悉而又陌生的变化——从头发灰白、皱纹、老年斑、眼花、耳背等表观的变化,渐渐到失能、失智和致命疾病风险增加等改变生命质量与进程的变化。不管你生活习惯有多好,仅仅是变老这一点对患病概率增加的贡献,就超出了吸烟、超重、缺乏锻炼等其他风险因素。老年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就是衰老本身,而作为根本原因的衰老过程往往被我们完全忽略了。

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在理解衰老机制、干预衰老过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衰老已成为人类普遍生命历程一部分的今天,将衰老视为一个生物学过程,努力探究并理解其科学含义,将能够引发医疗保健模式的彻底转变。对老龄化的研究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衰老才是迄今为止导致生命后期诸多疾苦的主要原因。面对这样一场滚雪球般增长的老龄化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

其实有关衰老的生物学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一项关于热量限制的动物实验改变了科学史,人们惊讶地发现,少吃似乎就能减缓衰老过程本身。之后科学家们在横跨多个种类的生物中进行了热量限制的实验研究,发现其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效果具有惊人的普遍性:无论是在单细胞酵母(用于烘焙和酿造啤酒的真菌)、线虫、果蝇上,还是在斑马鱼、小鼠、狗等动物中,热量限制都能使它们活得更长,并且更健康!这些研究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衰老并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生物必然现象,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就可能在整个动物王国中实现衰老延缓并大大减少衰老相关的其他退化现象。现在我们认识到,衰老具有随机性和可塑性,各种抗衰老措施(包括抗衰老药物)研发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在人类身上模拟热量限制的机制,复制我们在许多物种身上看到的那种效果:让我们更加健康、远离衰老相关疾病,压缩患上相关疾病或失能/失智的时间、延长个体乃至群体的健康寿命。抗衰老医学的思维改变了我们对衰老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治疗衰老本身而不是某一具体的疾病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可改善数十亿人的健康水平。

衰老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系列生物变化的集合,这些变化是否属于疾病范畴一直是有争议的。如果将疾病定义为“对人体正常形态与机能的偏离”,那么衰老无疑是一种疾病(当然这里又涉及对“人体正常形态与机能”的定义问题,比如皱纹、白发、老花眼、老年斑等,是属于正常还是偏离呢?)。如今在科学界尤其是衰老研究领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疾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并导致残疾和/或死亡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衰老与此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衰老是一种疾病,是一种可以治疗、可以干预的疾病。对于疾病来讲,并不是人人都会得病,更不是人人都会得同样的病,并因为同样的疾病而离世。有些健康的人一生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病。那么,衰老也同样,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可能治愈的,且每个个体衰老的特征、程度和速率也都会有所不同。其实在2018年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衰老”纳入了一个新的诊断类别MG2A,即“其他类别未分类的症状、体征或临床发现”,并建议各国从2022年开始采纳此疾病类别。2022年,《柳叶刀·健康长寿》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衰老是疾病吗?”的评论,详细介绍了一个国际临床医生小组对ICD–11中该新疾病分类的质疑和挑战,并迫使世界卫生组织同意撤回“衰老”一词,而代之以更微妙的“与增龄相关的内在能力的下降”来定义该新疾病的类别。表面上看(至少对于ICD–11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解决,但围绕语言精确性的学术争议实际上反映了长寿科学和老年医学之间更深层次的内在意识形态的冲突,以及这两个学科在所谓的长寿医学这一新兴学科中不同的立场和应对思路。这场冲突围绕着一个关键问题:衰老能否、应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疾病?

学术界的普遍意见是更积极的。繁育期后的持续增龄常常伴随着内在生理储备的丧失和对外部压力源的抵抗能力的下降,会增加罹患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而如果可以将衰老视为一个病理过程,那么我们科研工作者就可以研究衰老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找到减缓衰老速率的作用机制,并实施合理的针对性措施。把目标放在衰老途径(而不是某个具体的疾病)上,我们可能会从多种看似无关的源头上狙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压缩生命后期失能、失智等疾病期,延长人们的健康寿命,同时一定程度延长其平均预期寿命,以期减少个人疾苦、家庭压力和社会负担。

如果潜在的益处如此之大,那为什么将衰老视为一种疾病在临床医学和医生中如此有争议呢?大概因为目前衰老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只有某些人经历的疾病状态,并且由于衰老的异质性、潜在的可塑性等,我们目前并没有像其他大部分疾病那样的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或指标)来“诊断”衰老,也缺

乏任何临床证实能够减缓人类衰老进展速度的干预措施。当然还有一些社会学的因素,比如如果将衰老定义为一种疾病,是否有可能加剧已经在全球流行的年龄相关歧视,以及与社会保险的一些矛盾等。

但这并不能否定衰老生物学与长寿科学的研究意义和取得的成果,而且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广泛的,对我们所有的个人、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以及整个社会和人类来说,其益处将远远大于代价。该书作者大声疾呼,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致力于治疗衰老。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治疗衰老并不意味着长生不老,很多措施甚至与(群体平均)寿命的延长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会大大减少痛苦、提高健康水平。从这一点来说,这是可以拯救人类于疾苦的科学。

衰老是非进化性的,这一点只有从进化的视角才能观察得到。衰老作为人类生命史中一种非适应性的特征,其不利影响发生在繁殖开始之后,所以选择压力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衰老既不会提高也不会降低种群的适应度。发生在繁育期后的衰老,已经脱离了自然选择的范围和生物进化的轨道,其间发生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遗传突变都无法进入种群进化的长河中。已经过了繁殖期的躯体是否会衰老,自然选择并不关心;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抗衰老才有了进化理论的基础。

就像幼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一样,老年也是我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是我们一生中最有收获的一段时光。但衰老仍然令人难以理解。自然界几十亿年演化出的生命体,为何绝大多数会以衰老和死亡作为终结?这是生命进化对自然界的妥协,还是自然界对生命进化的约束?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类寿命延长了一倍以上,所有过了成熟期的人都会经历衰老。年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经验与智慧,社会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益处。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关注衰老现象本身,而不仅仅是与衰老相关的标志性疾病和症状。这是衰老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老而不衰不再是梦想,健康老龄化终将实现。

其实,年龄和岁月的流逝就像日出日落、四季更迭,都是无可奈何的,但经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加持,在生命的后期保持健康、快乐每一天却是有望实现的。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介绍衰老过程和应对策略的好书,其在深入研究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对最新的发展和未来前景提供了客观的描述。其实健康长寿的秘密就握在你自己的手中:管住嘴、迈开腿,食而不饱、动而不疲。这里一个“不”字便是需要把握的度,不贪不懈,不嗔不妄,全在个人心理的素养和心性的坚忍了。

以上是我个人对衰老和抗衰老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说得对的地方,应该感谢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和开示,不对的地方则应该归咎于我个人知识的寡陋和思维的拘囿。对衰老和抗衰老的研究,本质上是对健康快乐的追求,而非对永生不朽的追逐。我始终坚信,也许我们无法战胜死亡,但我们终将克服衰老。这里请允许我借用这样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一辈子不长,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好咱下半辈子的平凡生活。”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本文为《老而不衰的科学》推荐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冻龄——老而不衰的科学
有一位冻龄女神的妈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儿子的答案让人意外
47岁谢金燕近照曝光,双腿纤细身材完美,一脸冻龄宛如少女
47岁林熙蕾近况曝光,一脸冻龄身材完美,淡出演艺圈回归家庭
最近活动上发出,俩人真的冻龄美女,气质一直都那么绝……
一出生就身家上亿,72岁冻龄引爆舆论,抛弃丈夫的王薇薇现状如何
44岁的她依旧美艳动人,颜值不输小鲜肉,身材完美,堪称冻龄女
50岁陈慧琳近况曝光,淡妆出行穿着低调,一脸冻龄状态超好
43岁秦岚近照曝光,一脸冻龄貌美迷人,感情坎坷至今单身
56岁温碧霞近况曝光,一脸冻龄身材超好,状态回春气质出众

网址: 冻龄——老而不衰的科学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8024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