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的写作

原标题:潜在的写作

相对于自媒体视频的显性表达来说,写作始终都是潜在的东西。可以说,写作的文本是媒体视频的根本。也就是说,不管是电视媒体还是自媒体播报的视频,都要依照一定的文字底本,于是,潜在的写作就变得非常重要。即便一些习作成了不被播出的东西,也仍然有一定的价值。

在宋代有了说书艺人,小说、说铁骑儿、讲经、讲史,都用了说书的底本,也就是用了文字底本。而后代的小说大多来源于此,从说话的底本而来,也让小说具备了摇曳多姿的情节,吸引人们看下去。即便是一些宣传时的讲话、演讲等也需要有文字底本,唱歌、唱戏也需要有歌词,有乐谱,没有文字底本,没有符号记录,基本上不能成其为艺术。于是,搞创作的作家成了幕后操纵者,而表演的人成了被操控的人物,当然,表演的人也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改动一些文字资料,让表演更符合个人的特点和风格。

很多作家写成作品之后,并不能立刻发表,而是囿于当时政治的影响,只能“藏之深山,传之后世。”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会发表出来,当然,还有一部分作品在发表出来之后,被统治者禁毁了,也就只能在民间偷偷流传。这样的写作是广泛的,除了一些民间故事集合而成的小说之外,就是野史的写作,有别于官修正史,也不上大雅之堂,但偏偏能迎合民间老百姓的心思,在民间流传。就好像现在网络作家们写的那些关于历史的故事一样,但不同的是,野史是对正史的解构,而网络作家们写的历史故事偏偏来源于正史,是对历史的一种阐释,当然也有的参考了野史、笔记,写出了很多生动的故事,但已经不是原创,而是伪原创了。

偷着写作的人大有人在,只是不被当朝所发现而已。不过,写作的人都为了图名图利,一旦写出自认为好的作品就要发表出去,看看能不能形成洛阳纸贵的效果。要是凭借一篇诗文就能名满天下,为什么不发表出去呢?而发表出去就要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核,也要接受一些有知识的官僚的审核,甚至会惊动皇帝。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徐骏没想到被同僚告发,最终被杀头。于是,“文字狱”愈演愈烈,弄得知识分子们不敢发表什么诗文,也不敢写一些腹诽的文字。那么,写作是不是就停止了呢?当然没有,除了一些知识分子沉迷于考据之学,皓首穷经,兀兀穷年,就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写小说。

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统治者不会和作者计较。只要作者没有影射当朝,就可以获得创作的自由。这种“宽容”类似于当下的审核,当然,当下所不同的是资本注入文学,让网络文学大兴,出现全民写作的浪潮,当然也出现了很多文字垃圾。清代的小说比较发达,风头盖过了诗词和散文,《聊斋志异》、《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儒林外史》等都产生于清代,也都成了古典小说中的经典。尤其那些揭露官场黑幕的小说,让很多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却没有被强力禁毁。很多潜在的写作者都开始写作,以此赚取稿费。类似于现在的网络写手纷纷捉刀,要在网络文学中分一杯羹。

小说在六朝表现为志怪,在唐代表现为传奇,在宋代表现为话本,后来有了元代的戏剧底本,有了明清小说的蔚为大观。其实,最早的小说应该来源于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已经失去了作者,只是一个故事,具备了小说的一些问题要素,也形成了小说的雏形。那么,那些潜在的创作者到底是谁?

可能是群体创作的,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整理,才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产生神话传说的年代还没有纸笔,仅凭人们口耳相传,很难保证故事的原汁原味。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每个传播者都是创作者,也都参与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当然也是发布者。到故事被文人整理出来以后,已经失掉了创作者。于是,很多神话传说没有作者,或者说作者已经湮没无闻。很多乐府民歌也是如此,汉代的乐府机关官员从民间采集歌诗,整理成册,却不知道歌诗的作者是谁。歌诗流行于民间,只是流行,即便唱着歌诗的农民也不知道歌诗的创作者是谁。也就是说,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只属于读者,已经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作者成了潜在的创作者,而不是显性的创作者,而这个时候,要是作者出来指导读者阅读就犯了大忌,一定会违背阅读的规律,毕竟,作品已经不是作者的了。作者所要做的是,推销作品,然后埋头创作新的作品。虽然乐府机关后来解散了,但文人开始写作乐府诗,并把乐府当成一种清新的诗体,那么,如此写作的乐府诗就有了作者,而且作者的名字会和诗作一起出现。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都没有作者,真正的作者已经湮没无闻,很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加工改编了不少内容,属于群体创作的东西。被称为文人五言诗代表的《古诗十九首》也没有作者,只剩下了十九首诗歌流传后世。或许,作者并不被人重视,而作品却得以流传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写作都成了潜在的写作,是一种智力创作,却不会真正显出来,也不会被人们真正认识和理解。

得益于文学奖的评奖,很多获奖作者被人们认识,但是,很多人没读过他们的作品,而读了他们作品的却不一定了解他们的为人。或许,这种作者和读者的隔膜永远都消除不了吧。于是,潜在的写作仍然在进行,即便外界环境不好,也仍然会有人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写一些文艺性的作品,既能自娱,又能娱人,只是盼望不要获罪。要是怕了,就偷着写,文革时期,作家冯骥才偷着写了很多小纸条,塞在暖气管道缝隙里、墙缝里,夜里扣出来阅读,害怕别人发现后举报。现在,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写出来了。

时代变了,潜在的写作并没有变。毕竟,审核机制还在,举报还在,通过文字批判的风气还在,于是,潜在的写作又变得非常重要了。而文学,就是从潜在的写作开始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举办小说写作座谈会
写自大凉山的长信,是他“最难的一次写作”|封面专访
胡洪侠|你的往事真的是你的往事?
水千丞的作品全集 作品讲解
心情不好的时候,女人记得做好这三件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52岁横空出世的女作家 凭日记夺文学大奖
韩国总统宴请宋康昊等人 表示对电影支援但不干涉
好为人师的我,写给年轻的你
《恋人与铁》:若说是小说,更像是痴梦人的呓语
单身是一个姑娘最好的状态

网址: 潜在的写作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847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