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铁线?哥窑到底什么来头,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原标题:金丝铁线?哥窑到底什么来头,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本期主角:哥窑
哥窑属中国宋代名扬四海的五大名窑之一,其中的哥窑更是以其独特的“金丝铁线”而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哥窑碎了
《墨子》中有一句十分朴素的话:“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天下之事没有十全十美。再甘甜的瓜,蒂都是苦的。
缺陷、遗憾、残损、破碎……是事物发展的常态。
在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中,“破碎、遗憾”是一种美。甚至是一种更高境界、更有生命感、更自然的美。
如林椿画作枝头的枇杷叶,虽卷曲破损,但却恰恰显示出一种真实的、果熟禽来的盎然。
有那么一个小故事
哥哥烧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弟弟烧窑就爱投机取巧。后来哥窑被皇室选为御窑,产品价钱高,销量大,弟弟的产品只能在民间销售,收入不尽人意。
弟弟渐渐的对哥哥有了嫉妒之心,便想加害于哥哥。这一天,哥哥正在烧窑,突然有急事需要外出,就把烧窑的事托付给弟弟。瓷窑烧到1400℃以后需要停火,等冷却到常温以后才能打开窑门,可是,弟弟嫉贤妒能,居心叵测想让哥哥误了皇上限定的烧制瓷器的任务,于是,弟弟再需要停火的热胀的极限时,忽然打开窑门,冷空气进入窑内,由于胎和釉冷缩的速度和 系数不一样,使瓷器上产生了很多裂纹。
哥哥回来大吃一惊,御窑如果误期就会有掉头之罪,但是时间已经不够重新烧制了,哥哥无奈之下带几件带裂纹的瓷器到集市上碰碰运气,没想到碰上几个秀才,认为这带裂纹的产品在当时是绝好的产品,连连称赞,一下子把所有带裂纹的产品都买光了。哥哥大着胆子把带裂纹的产品送到京城, 没有想到皇帝和大臣们都赞不绝口,并受到皇上的嘉奖。
一:着色说,第一次刚出窑时用色调深一些的着色剂着色,过一段时间,待小纹片大部分出现后再用色调浅一些的着色剂着色。1993年故宫博物院陶瓷组专家王健华在《古瓷辩赏》“宋哥窑鱼耳炉与明仿品"中介绍“……哥窑和官窑的开片纹是不同的,“金丝铁线”是哥窑最著名的特征,是哥窑首创的纹路技术。在器物出窑后尚未完全冷却之前,置入掺有紫金土的浆水中,深层的纹路渗进紫褐色的浆水而成为铁线纹;浅层的纹路渗入少量浆汁而成为金丝纹。
二:氧化说,故宫南三所蔡毅在《中国陶瓷器真伪识别》的专著中介绍:“官窑、哥窑、汝窑器物、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满密集的片纹,这些细密的开片纹,虽然是窑工在烧窑时的不成功之作,但经过人们巧妙装饰和后人的推崇,却成为举世无双的装饰纹样。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有胎体露出部位因氧化受污染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
哥窑的鉴定
一: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官窑和龙泉窑产品上也有表现。由于施有乳浊性厚釉,口沿处釉层较薄,泛出比黑胎稍浅的紫色;底足无釉处则呈现胎的颜色。它和青釉配合,既能衬托青釉和美,又使厚釉产品具有挺拔秀丽的质感。瓷器上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为“紫口铁足”。
二:聚沫攒珠
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釉中气泡密集,犹如“聚沫攒珠”,这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寻正规平台参与拍卖出手,有缘者可与笔者沟通;壹叄壹、陆肆柒叄,贰壹扒陆。)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三:金丝铁线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有一些专家认为,哥窑,金丝铁线是后人去用某种方法,把它染上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根据出土瓷片,在高倍的放大镜下面,可以看得出来,它的紫金土里面的含铁量非常之重,这个开片在窑里第一次开片的时候,胎里面的铁元素就已经渗出来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铁线一样的,像线一样的。
而所谓金丝的这一部分,是在它二次开片,或者是开片的后期,胎里面的铁元素微量释发的时候是在非常细小的片,就像丝一样的这个线里面,它的铁元素含量很少,那么这个颜色偏淡就像金黄色一样所以就出现了这样金丝和铁线这样的感觉。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所产生的片纹是因为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当天的膨胀系数比釉的膨胀系数小到一定程度时,釉就会在烧成后期的冷却过程中产生开裂。哥窑瓷器釉面开裂,打破了单一釉面给人视觉带来的单调感,使釉面产生大小,疏密的块面分割,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给人一种崭新的艺术享受。
下面再分享一首
乾隆咏哥窑御题诗: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好了, 今天关于哥窑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欢迎各位藏友来交流讨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金丝铁线?哥窑到底什么来头,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
所以我就想知道,蜥蜴到底吃的什么长那么大
“我,到底为什么要脱毛啊?”
这三个建议,值得一看
在灵台方寸山给孙悟空指路的樵夫是谁?其实来头很不小?
曹喜蛙:与天价艺术家比,你到底差点什么?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俗话说:“人过五十,不贪三样”,句句在理,中年人值得一看
一见钟情到底是什么感觉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