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人大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六期) 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成功举行

原标题:聚焦 | 人大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六期) 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成功举行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承办的“人大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六期):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支持下通过ZOOM线上方式成功举行。

本次讲座特邀德黑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古代伊朗语言文化与伊朗学专业系主任 阿里·沙希迪主讲。讲座中 沙希迪教授梳理了伊朗语言的变迁历程,以及伊朗语言在整个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地区的影响和分布状况。他从语言学和历史学两个纬度,探讨了古今文化融会贯通的议题,并认为伊朗自古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古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与伊朗文明之间互通互鉴,构成了文明间交相辉映、璀璨文明的历史。

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欧亚研究院副院长王宇洁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穆宏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波斯语言文化专业讲师沈一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参与互动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婧怡等从事伊朗思想文化研究的同学参与了听讲和讨论。

讲座过程中,阿里·沙希迪教授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双方均认为,古代时期中华文明和伊朗文明是对东亚和西亚这两大区域影响最深远,最深厚的两大文明体系。伊朗文化圈波及、影响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即古代西域;而中华文化圈向西发展,影响到了中亚地区。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是两大文明圈交汇、重叠的地区,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沙希迪教授最后提议, 应该重视中国和伊朗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考虑申请将中华文明与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文化遗产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继续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两国友好往来。这对两国以及世界文明互鉴都有深远意义。

主讲嘉宾简介

阿里·沙希迪(Ali Shahidi),德黑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伊朗语言文化与伊朗学专业系主任

简介:阿里·沙希迪(Ali Shahidi),德黑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伊朗语言文化与伊朗学专业系主任,德黑兰大学人文学院国际事务顾问,德胡达波斯语辞典研究所与国际波斯语教育中心副院长,国际事务顾问。沙希迪教授是伊朗文化与伊朗学研究教育方面的权威人士,他参与德黑兰伊斯兰大百科中心与波斯语文学学会的重要辞典编写工作,在《伊朗光谱》(SPEKTRUM IRAN)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指导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多名硕博研究生完成了古代语言研究、现代伊朗文化和中伊历史文化往来等领域内的论文。他也是伊朗人文地理研究月刊《我们的大陆》(Sarzmin-e Man)的编辑与创始人。

文稿来源:人大国发院国际交流部

微信编辑:张菁菁 张梓萌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聚焦 | 人大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六期) 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成功举行
以阅读向未来:第十七届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召开
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学术论坛在上海举办
美学洞见多元交锋 兴造城市无限可能 2022深圳国际城市美学论坛成功举行
深圳光影艺术论坛举行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学术论坛在沪举办
普洱茶企业家论坛在景洪举行
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在徐州举行
九龙坡区举行第十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
聚焦青年译者,首届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在南京举办

网址: 聚焦 | 人大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六期) 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成功举行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8486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