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致敬大师的最佳方式——从扬州评话《王少堂》说起
原标题:苗怀明:致敬大师的最佳方式——从扬州评话《王少堂》说起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从新鲜时髦的概念变成人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词,但这一词汇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仍相当沉重。传承与弘扬,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初提出的初衷,并一直贯穿于各项措施之中。这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人类共同的智慧来面对和解决。
马伟表演扬州评话《王少堂》剧照
身处大数据时代,农耕社会的单纯与宁静早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电脑、手机进行阅读和欣赏,那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如何传承和弘扬,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近来欣赏扬州评话《王少堂》,对这一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
提起王少堂,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也许会感到陌生,但对出生在七十年代之前的扬州人乃至江苏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王派水浒作为扬州评话乃至南方说唱艺术的代表,曾经广受欢迎,有着庞大的观众群,带给一代又一代观众美好的记忆。
时光荏苒,如今王派已历经王少堂、王筱堂、王丽堂等传到第五代。但第五代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此前大不一样,如何将王派水浒在大数据时代传承和发扬,对新一代的传人来说,这是一场严肃的考验。亦步亦趋沿袭前人的老路肯定行不通,也做不到,而且会失去年轻的观众;丢掉传统去进行创新,则失去根基,同样也会失去观众。
《王少堂》口述本
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兼顾两者,这需要智慧。在笔者看来,扬州评话《王少堂》的出现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可以为传统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就笔者观赏扬州评话《王少堂》的印象而言,这一作品有如下几个值得关注之处。
首先是其新颖的形式。
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都要从前辈艺人那里汲取营养。王少堂不仅是王派水浒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从其学艺到演出的丰富经历中可以得到艺术上的启发,同样也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为王少堂撰写传记,进行研究,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较为常见的。而采用评话的形式,将这位大师的一生搬上舞台,用评话的形式来讲述评话大师的评话生涯,这在过去没有过,是一种新颖的形式。
对王少堂来说,将其评话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后人最佳的致敬方式。
王少堂先生
其次是动人的内容。
虽然王少堂经历新旧社会,阅历丰富,其人生颇有一些传奇色彩,一生有很多可以评说的地方,但还是无法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性极强的传统作品相比。这样一部以评话艺人生平为题材的大书如何吸引住观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毕竟在扬州评话史上,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作品。
在此方面,改编者下了很大功夫,不仅案头工作做得扎实,表演也同样需要细细打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需要创新,才能满足当下观众的口味。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评话《王少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对扬州评话乃至说唱艺术来说,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将前辈传下的艺术原汁原味的继承下来,不许有任何改动;一种则认为应该打破陈规,勇于创新,推出新作。
相比之下,那些新题材的新作不太容易被接受,尽管有些新作获得各类大奖,风行一时,但风头一过,转眼就被人忘记,这种尴尬的现象并不少见。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固然与创作人员急功近利、打磨不够有关,但也与接受者的观念有关。
《王少堂传》
毫无疑问,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法立足。但是继承前人的传统并不等于不能创新,因为大师们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们在前人基础上有创新。
如果王少堂没有创新,完全照搬其父亲王玉堂、伯父王金章的东西,他就无法成为一代宗师。一门传统艺术往往就是经历一代代的创新才不断发展、积累,获得生命力的。过去可以创新,现在同样需要创新,否则艺术就没有进步,只能成为博物馆艺术,缺少生命力。因此对传统艺术的创新应该持鼓励的态度,当然前提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抛开传统,弄些花里胡哨、四不像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看,扬州评话《王少堂》是一部很好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新作。主创人员的态度是认真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原汁原味的扬州评话,表演者是正宗的王派水浒传人。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行了创新,比如评的部分,除了对人物、故事进行介绍、评述外,还增加了对扬州风土人情、评话艺术的介绍,使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也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在传统评话作品中是不多的,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要。毕竟现代的观众不能与先前相比,他们有不少是初次接触到这门传统艺术,增加这部分内容有着补课的效用。
王少堂口述《武松》、《宋江》
这样,作品经过不断打磨,在艺术上得到提升,而且经受了舞台的检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对这样的新作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
在欣赏这部作品时,笔者脑海中浮现一个想法,那就是假如王少堂先生上天有灵,看到这部作品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他肯定没有想到,说了一辈子扬州评话的自己日后会成为扬州评话的表现对象吧,当然,他可能更为关注的是作品的表演水准,看到扬州评话后继有人,传承有序,他应该会感到欣慰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苗怀明编:《卢前教授纪念集》
古榕荫下话评话:被誉为“讲唱文学的活化石”的福州评话
苗怀明主编:《红楼前梦——曹雪芹未写的人生传奇》
苗怀明:在茶与壶之间——从《宜兴紫砂壶与品茗艺术》一书说起
乾隆帝御笔《御制澄怀堂诗》七言诗 历经三百年首次公开面世
痛悼!宁波又一位大师走了
苏明奇:东坡缘何嘲子由?从郏县三苏园“启功碑”浅谈苏轼教育方式
苗怀明:重读唐德刚《曹雪芹底“文化冲突”》
周杰伦新歌致敬了哪些大师
苗怀明:重读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