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七夕话“乞巧”
原标题:今夕何夕,七夕话“乞巧”
▲《乞巧图》钱慧安(1833~1911)
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至南北朝时期已较为盛行,刘宋孝武帝刘骏曾作《七夕诗》:“秋风发离愿,明月照双心。……沿风披弱缕,迎辉贯玄针”。梁简文帝亦有《七夕穿针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当时的乞巧习俗不仅在民间流行,在皇宫也很盛行。还有喜蛛应巧的乞巧方式,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人们在七夕这天将蜘蛛置于盒中,视次日结网情况来判断是否应巧。在今日浙江等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七夕乞巧风俗,至唐宋趋于最盛。唐诗中有许多七夕乞巧的描写。崔颢的《七夕词》“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王建的宫廷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展现了当时都城长安七夕的繁盛景象;“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的这首《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宋元时期,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宋代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人们忙碌购买置办乞巧物品欢度乞巧节的繁华热闹场面,简直不亚于春节。读王禹偁写的《七夕应制》,可见一斑:“斜汉横空瑞气浮,桥边乌鹊侍牵牛。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边岁有秋。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华对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
明清时乞巧形式又有扩展,开始盛行投针验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古代七夕节的习俗众多,除乞巧之外,还有守夜祈福、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等二十余项。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又见七夕,亲人团聚,祭牛郎织女,拜巧神,行乞巧,祈求爱情,使这个充满灵气的节日,到处飞扬着幸福的味道。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七夕”竟然不是情人节
省文化馆七夕邀您“叹”非遗,体验指尖上的浪漫
临近七夕,这些趣味民俗了解一下
看非遗木偶戏《梁祝》“七夕”在博物馆感悟文物里的天长地久
七夕在一起吧真的被他们两个甜到了……
红色诗人王林栓原创新作:《七夕赋》
《遇见你》终极预告释分手催泪弹 七夕唯一真爱电影献给所有情侣
七夕电影《遇见你》“越爱越痛”特辑曝光 李汶翰徐若晗深陷现实爱情
情侣必看爱情片《遇见你》曝同名推广曲 李汶翰唱响七夕告白神曲
七夕电影《遇见你》曝“现代爱情故事”特辑 扎心爱情戳中情侣共鸣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