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转境和情绪ABC理论:积极心态的关键技巧

原标题:以心转境和情绪ABC理论:积极心态的关键技巧

韩明丽/文

在佛教文化中,有一个说法叫“心能转境”,而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也有类似的意思。这两种说法都分享了一个重要的智慧,即培养积极心态的关键技巧。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在经历创伤和艰难时,可以通过这些痛苦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变得更加坚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来适应逆境,寻找事件中的正面意义和价值。

情绪ABC理论更为通俗易懂,它说我们的情绪是由事件A引发,然后产生某种信念B,最终显现为情绪反应C。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分析背后的信念,调整我们的想法和态度,就能够实现“心能转境”,实现情绪调节和自我治疗。

例如,两个人都没能通过某个资格考试,其中一个人毫不在意,而另一个人却悲伤欲绝。为什么?是因为事件和情绪行为之间还有一种看法和解释B的影响。一个人可能会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没通过也没关系,下次还可以再来。”但是,另一个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再举个例子,王阳明落第后曾说:“世人皆以落第为耻,而我以落第动心为耻。”这说明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故事更加感人。弗兰克尔是个犹太人,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遭受种种摧残,处境极其困难。但是在这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他独特的智慧和内心力量,发掘出了最根本的人性自由。他发现,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着广阔的空间,那就是人的自由选择。

他认为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纳粹控制了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了他的身体,但他的自我意识依然是独立的,他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在遭遇和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和能力。

1946年,他写作出版了《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用9天的时间写下了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和感悟。他在书中写到:“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在这里,我们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经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的自由。”

内心的自由是人类独有的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我们可以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情境再创造;“良知”,我们可以超越流俗偏见,明辨是非,坚持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价值观;“独立意志”,我们可以基于自我意志、不受外界消极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内心自由自然极其有限。但若能对事件与反应之间的阐释加以有意觉察和练习,以乐观解释代替悲观解释,以积极解释代替消极解释,以有意义的解释代替虚无主义的解释,以爱与慈悲的解释代替恐惧和憎恨的解释,这就逐步接近于佛教所说的以心转境的能力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如何通过积极心态和自我认同来提高自尊和自信心
自信自爱,方能境随心转
成功的路上必备 积极的心态,怎么培养它,我来告诉你方法
大学生如何积极面对困难 《百家讲坛》主讲人走进中南大学为同学支招
控制情绪,吸引积极结果
心态对了,一切就顺了!(句句入心)
没有有价值的目标,就很难有积极的情绪
稻盛和夫《活法》:心态对了,工作就不累了
你的心态里,藏着你的“福运”
人这一辈子,把心修好,比什么都重要

网址: 以心转境和情绪ABC理论:积极心态的关键技巧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90577.html
所属分类:品牌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