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古代的雅称 想不到有多精彩
原标题:茶在中国古代的雅称 想不到有多精彩
茶文化已伴随着中国文化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例如在中国茶叶的故乡河南信阳。
这里的饮茶文化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根据《茶经》的记载,这里曾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
不过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茶叶的名字也在不同时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雅称。
在 西周《诗经》中曾记载:“堇荼如饴,皆苦菜也”。这里的 “荼”就是对茶的一种别称。
到了汉代,习惯将茶称为“茗”,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明确地记载了,“茗,荼芽也”。在《神农食经》中还称茶有“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功效。
西晋时期,称茶为“不夜侯”,张华所著《博物志》中曾这样记载,“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将饮茶提神的功效进行了拟人化的比喻。
而 唐代则雅称茶为“涤烦子”,唐朝状元施肩吾曾这样描述茶叶,“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意思是指茶叶与美酒可以帮人们消除烦恼。
到了 宋代,著名的“铜山三苏”之一的苏易简 将茶昵称为“清友”,在其所著的《文房四谱》中这样描写:“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这里完全将茶当作了一个挚友来描述。
不过唐宋时期的喝法其实和现在不太一样,从前人们都喜欢喝抹茶,也就是将茶研磨成粉,经过搅拌烹泡饮用,而这种茶为了便于运输,通常会被制成茶饼,这种茶饼则常被称为“龙凤团”,后来根据朝代和产地的不同还被称为“密云龙”“端云”“翔龙”等霸气的名字。
就拿开头咱们提到的河南信阳著名的 信阳毛尖茶,在宋朝时常在惊蛰前后采茶,普通年份在惊蛰前三日采,而闰年则在惊蛰后三日采摘。
而到了现在,我们常在谷雨之前采摘,所以现在咱们都雅称其为“雨前”,央广网在售的信阳毛尖就是“雨前”毛尖。
除了这些名字之外,还有 “水厄”“丰富”“甘侯”等很多称谓。
茶叶之所以可以在中国有如此多的雅称,这与它天然的口感和特殊的作用不无关系。《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一段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出现在东汉时期,距今约1800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人们就认识到了茶的食用功效了。而这个茶,指的其实就是现在的绿茶。
绿茶同时也是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它属于“不发酵茶”。特点是,干茶、茶汤以及叶底都是呈绿色。例如央广网云遇中国项目的上榜品牌,信阳毛尖就是绿茶的代表品种。
古籍《茶经》中将茶分为了八个产区,书中称“八道”,信阳毛尖就属于淮南茶系。而同为淮南茶的还有“六安瓜片”及“霍山黄芽”。但民间对于淮南茶流传最广的,还是那句“淮南茶、信阳第一”。
央广网近日采访了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伍德军。他表示,随着制作工艺的提升,现在的制茶流程中 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制茶的摊放、生锅、熟锅、烘焙4大工序,还 细化了传统的“把子工艺”,也就是手工炒茶技艺。
摒弃了过去工艺相对粗糙的大叶炒制方式。现在所有茶叶均仅采集带有芽头、叶尖的部分,也就是俗称的一芽一叶。由于这一芽一叶牙尖似枪,叶展如旗,所以现在被俗称为“旗枪”。这种茶叶在古代已是上等品质了,次第向下还有“中芽”“白合”等。
现在,这些“枪旗”的炒制,会通过更精细的火候控制,让茶叶在大火和中火之间精细切换,以便更好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
茶经中说,“茶性俭、不宜广”。意思是茶汤不宜过多,酌茶的碗数也不宜过多。在古人看来,这样会减弱茶的味道和功效。不过在当下,经由现代工艺及传统匠人的加持,茶叶的香浓程度想必早已让古人艳羡不已了吧。
伍德军还说,“信阳毛尖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好喝又好看。”为了验证他的话,央广网记者泡了一杯毛尖茶。果然,茶叶在清澈的水中根根分明,茶豪浓密绵柔。茶汤也呈现出淡淡的青绿色,伴随而来的还有一阵清新的香气。
说一千道一万,好茶的定义其实不仅仅在于茶叶本身,而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对于茶这种树叶的那份执着,以及被茶香浸润的土地上传统制茶匠人的那份匠心精神。
这次央广网云遇中国助农品牌选取的茶叶,地处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不仅树种是信阳本地土生土长的茶树,还只选取茶树芽头最鲜嫩的一芽一叶作为原料,并经过非遗传承大师9道传统工序的制作而成。为的就是可以让消费者尝到原汁原味的正宗“雨前”信阳毛尖。现在这款两罐装信阳毛尖茶,总共250g,仅需195元。点击央广网公众号首页右下角的“信阳毛尖”,即可马上下单。
云遇中国
邀您一起品味信阳毛尖
方式1:
上京东搜索 “央广网原产经济带助农馆”
方式2:
关注 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右下角 “信阳毛尖”
方式3: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 央广网视频号
大家都在看↓
河南南阳上百台收割机无法下高速?最新通报→
飞天逐梦,英雄出征
祝贺!圆满成功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艺术世界里的茶”研讨会:讲好中国茶文化
《茶有真香》: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茶有真香”: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一文读懂六大茶类的制茶工艺流程
人生如茶:有苦,有甜,有淡然
“中国古代绘本文物珍藏展”在中央美院国际学院开幕
红场飞龙:漂亮的女人有多坏,场面精彩刺激,超燃动作片
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古代也有玻璃
关于茶的那些奇特“别称”
爱喝茶的你知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这句话吗?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