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2023届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原标题:重庆市七校2023届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乌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

材料二: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幸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窩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睐。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山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喜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 “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

——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1. (改编)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B.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

C.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D.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

2.(改编)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

B.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

C.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D.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立场,故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

3. (改编)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

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

C.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

D.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4.(改编)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登泰山记》是如何体现“考据” (客观考证)的? (4分)

5. (改编)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内容加 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长夜(节选)

胡炎

父亲从ICU转入呼吸科普通病房,就像去鬼门关转了一遭,有惊无险地回来了,林涛禁不住再次落泪。

夜色降临,陪护的家属们见缝插针,把简易床搭得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林涛坐在椅子上,两肘支着床沿,看着父亲头顶上方缓缓滴落的药液。他不知道今晚的输液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但他愿意就这么一直输下去,看那些小小的液滴跳起生命的舞蹈。房间里充满了各种声音,三个老人已热睡,包括父亲。父亲的呼噜尽管不如平时底气足,却依然雄壮,出气时偶尔还能发出悠扬的哨音。一个中年女性显然被吵得无法入眠,不时烦躁地翻着身。另一个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邻床那个黑脸男人,一声接一声地咳,似乎要把肺叶咳出来。他的妻子正给他捶背,用了很大力,手下发出“咚咚”的响声。父亲显然受到了搅扰,半梦半醒着,间或抬起头,左右打量一下,又接着睡去。林涛索性用卫生纸团了两个球,塞进父亲的耳朵里。

“不好意思啊!”黑脸男人在咳嗽的间隙向他致歉。“没事。”林涛表示理解。

黑脸男人苦笑道: “我这是自作自受。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爱喝两口,没想到被一口酒呛了肺,瞎!”话音未落,又咳了起来。

他的妻子许是憋久了,终于忍不住发了火: “钱没挣几个,都让你扔进了医院。接着喝呀,喝死拉倒!”她气呼呼地躺下,任由自己男人没完没了地咳下去。

林涛递给黑脸男人一个讪笑,转脸看着父亲枕边的监测仪。他看不懂那些变化的曲线,但他知道那些跳动的数字代表什么:绿色的是心率,蓝色的是血氧饱和度,黄色的是呼吸频率,白色的是血压。此时,监测仪“嘀嘀”的呜叫和父亲的鼾声,对林涛来说,不啻为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父亲的腿在往上蜷,身子也扭动起来。林涛知道父亲要小便,他把接尿器拿过去,用一只手帮父亲。从小到大,这还是他头一次接触父亲的私密部位。父亲尿得很多,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

已是凌晨,林涛困极了。在ICU时,虽然神经紧绷,倒不必如此操劳,但在这里,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他伏在父亲脚边打盹儿,可又不敢睡过去。恍惚中,他闻到了一种怪怪的味道。仔细嗅嗅,竟是烟味。这倒怪了,病房里哪来的烟味?他抬起头四下张望,六个病人中五个都睡着了,唯独那个坐在床上的精瘦老汉在偷偷抽烟。林涛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这还有点儿公德吗?一屋子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都在接受他的二次伤害。林涛真想过去揍他,但终究克制住了,只是冲到护士台,说:“有人抽烟!”

“什么?”满脸倦意的护士似乎不大相信。“有人抽烟!”林涛大声重复了一遍。

护士蹙蹙眉,快步走进病房,不容分说夺了那个精瘦老汉的烟: “干什么你!”所有人都在她尖厉的嗓音中醒来,大伙儿同仇敌忾,一起声讨这个害人害己的老人。

“家属呢?怎么也不管管!”护士厉声问。

老汉的儿子正猫在墙角熟睡,疲惫至极的祥子,眼泡也肿着。他终于从大梦里爬起来,张口就是一句“他妈的”,倒让大伙儿愣住了。

“他妈的,你作死呀!”

谁也没想到,神色黯然的老汉突然抬起两只手,左右开弓扇起自己耳光。他一边扇,一边咳嗽,后来开始哭哭笑笑。没人能够制止他,护士无奈,离开了。老汉的儿子对大伙儿说:“叫他扇,神经病!”说完,他倒头继续呼呼大睡。约莫过了半个小时,老汉终于筋疲力尽,怪笑了一声,倒在床上,片刻便发出了雷鸣般的鼾声。这一夜,林涛无眠。他发觉自己的愤懑正一点点散去,代之而起的竟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他看到那个老汉的儿子悄悄起身为老汉掖了掖被角,还有黑脸男人的妻子,在丈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林涛想,不管怎样,在那些枯萎的生命前,他们和自己一样,陪伴着、守护着,也许有点儿麻木、有点儿怨怼,但他们始终和生命的长夜同在。是的,此刻,在这个病房里,每个人都是长夜里的同行者,也是灵魂的慰藉者。

听着药液滴落的声响,看着病房里的一切,林涛感到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那些下降的生命从幽暗的深渊里往上拉,一下,又一下,顽强地持续着……

文本二:

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从本质上说,正是缘于敬畏生命,我们才会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而当我们的目光探寻到生命的底部,我们或许就会隐隐看到灵魂的模样。

我曾经写过多年的小小说,近两年主要精力转向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小小说我还会写,不仅出于与其难以割舍的情结,更在于我对这个篇幅短小的文体越来越充满敬畏,“就像敬畏生命、敬畏灵魂。如果我的灵魂没有受到强烈的触动,我宁愿不写。在我看来,任何轻举轻放的文字,甚或连篇累牍的技术性编造,都是对小小说的亵渎与不尊。

(节选自胡炎《生命的底部是灵魂》)

6.(原创)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黑脸男人的老婆“气呼呼地躺下,任由自己男人没完没了地咳下去”,表达了对自己丈夫的怨恨,与后文她“在丈夫骤起的咳嗽声中抬起头,观察着”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她有醒悟和反思。

B.林涛自父亲入院起便亲力亲为照顾父亲,从“父亲的腿在往上蜷,身子也扭动起来”,便知道父亲要小便,说明对父亲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C.老汉的儿子从疲惫至极的熟睡中被吵醒,大骂自己的父亲“作死”,任由父亲自扇耳光,“倒头继续呼呼大睡”,看似无情,实则真实地展现了久病陪护的艰难。

D.护士的嗓音尖厉,不容分说夺了那个精瘦老汉的烟,可见护士对于这份夜班工作心生抱怨,最后没能够制止老汉自扇耳光便无奈离开了,还体现她工作无能。

7. (原创)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个老人已经熟睡,而写“精瘦的老汉始终坐着,嘴里自言自语”,为后文写他凌晨偷偷起来抽烟埋下伏笔。这些普通人所承受的精神或心理的痛苦,在不经意之间传达出来。

B. 林涛“愿意就这么一直输下去,看那些小小的液滴跳起生命的舞蹈”,使用比喻手法,把输液的液滴滴落比作舞蹈,也符合林涛在父亲转入普通病房后的心情。

C. 病房环境混乱嘈杂,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渐次登场,对这些小人物的塑造采用了极凝练的笔法,只取其神,不画其形。

D.小说结尾部分林涛的“感动”来得突然而意外,使文章前后产生巨大的反转效应,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

8. (原创)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老汉怎样的心理?是如何表现的? (6分)

9. (原创)文本二开头提到“如果我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定离灵魂不远”,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倓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楚。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鲁僖)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 “鲁人恐乎?”对曰: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齐)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 “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材料三:

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扺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喻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原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尔 A贡 B包 C茅 D不 E入 F王 G 祭H不I共J无 K以 L缩 M酒N寡O人P是Q征

11.(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不谷”意为不善,本是周天子的谦称,后为诸侯霸主僭用,这里是齐桓公的自称。

B.“虽众,无所用之”的“虽”,意为虽然,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虽”意 思不同。

C.“弥缝其阙”的“阙”,意为缺漏、过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意思不同。

D.“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的“用”,意为采用,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 的“用”意思相同。

12.(原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齐桓公纠合诸侯之兵伐楚,倚强恃众,来势汹汹,罗列楚王罪状,声称自己拥有征讨之权,表现得义正辞严。

R.面对齐国的软硬兼施,层层进逼,楚国也以实力为后盾,从容应付,时而和顺谦恭,时而激昂慷慨,最终成功化解危机,订立盟约。

C.齐孝公率军入侵鲁国,咄咄逼人地质问展喜鲁国人是否害怕,展喜巧妙作答,只有人格卑鄙的小人才会害怕,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则无所畏惧。

D.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在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中,各国使官运用比兴、讽喻之法,留下大量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

13. (原创)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侯曰: “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4分)

(2)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4分)

14.(原创)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王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选文中,屈完和展喜也有类似的表达,请找出来并分析其意图。(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实验中学】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近五十的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

15.(改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同来何事不同归”一句,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上片“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形象写出词人晚年丧偶的孤独凄凉。

C. 下片运用对比手法,“旧栖”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D. 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均为悼亡之作,且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寄寓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之情。

16. (原创)有评论家指出,本词善于运用赋比兴三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请结合诗歌对此观点简要分析。(6分)

17.(改编)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借鸿雁俊书、鲤鱼捎信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感,如《春江花月 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含蓄地表现了相思之苦。

(2)唐诗善于通过构筑“无声”境界,传递出欲诉无言的情怀,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譬如含有“无声”二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3)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其实啸只是一种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啸”兴盛于魏晋,如“__________”;唐宋时期,文人的吟啸已经不多了,但仍能听到一丝余音,如“____________”。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 11分)

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主题性创作中。主题性绘画一直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经典佳作不胜枚举。例如在《长城秋韵》创作中,更生动地表达画作主题,创作团队运用中国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远取势、近取质,在突出主景的同时大胆留白。不仅强化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视觉感受,还恰如其分地表达出长城雄浑、沉静、伟岸的气质。

在创作中,创作者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中国画主题性创作来说,保持画种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从而①有多么重要: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

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大观小、小中见大,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国画的“优长”。此外,“书卷气”是中国传统书画特有的美学范畴,文化的融入性更增添了其“内美”;而写意性旨趣,又使作品本身的内涵延伸出巨大的审美空间。这样的“优长”,使人们在欣赏中国画时总是②,回味无穷。

中国画的意义远远不止是视觉的,它更是文化的沉淀与结晶、是社会的、地域的、人文的价值体现。它与政治、经济、自然等③,与书法、篆刻、戏曲等一脉相通。就此而言,以“大文化”视城研究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和创作规律,才能开拓中国画创作新境界。

18. (原创)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原创)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 “优长”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表现唐代刘禹锡《秋词》诗意时,如何艺术地诠释"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 中国画如何开艺术新境? 齐白石之“新”在于朴实天趣,黄宾虹之“新”在于浑厚华滋.....

C. 有几个 “慈祥” 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D. 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 “希望工程” 捐款。

20, (原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 (本题共2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流言总是带着阴沉之气。这阴沉气有时是东西厢房的薰衣草气味,有时是樟脑丸气味,还有时是肉砧板上的气味。它不是那种板烟和雪茄的气味,也不是六六粉和敌敌畏的气味。它不是那种阳刚凛冽的气味,而是①。是闺阁和厨房的混淆的气味,有点脂粉香,有点油烟味,还有点汗气的。流言还都有些②,是哈了气的窗玻璃,也是蒙了灰尘的窗玻璃。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③是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的。这些流言有一种蔓延的洇染的作用,它们会把一些正传也变成流言一般暧昧的东西,于是,什么是正传,什么是流言,便有些分不清。它们难免有着荒诞不经的面目,这荒诞也是女人家短见识的荒诞,带着些少见多怪、还有些幻觉的。它们在弄堂这种地方,从一扇后门传进另一扇后门,转眼间便全世界皆知了。它们就好像一种无声的电波,在城市的上空交叉穿行;它们还好像是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城市,渐渐酿成一场是非的雨。

21. (原创)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22.(原创)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 分)

23.(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A(“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可见,《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不包含“全文紧扣‘寒冬’”“直接描写风雪”)

2.(3分)D(“故中兴桐城,开辟新境”以偏概全。从材料二第二段“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可知,曾国藩“中兴桐城,开辟新境”不只是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

3.(3分)D (A.选项表明桐城派在全国成就斐然;B.选项表明桐城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 C项表明桐城派在教育方面的成就;D项表现的是桐城派的服务对象,没有表现出它的成就)

4.(4分)①“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②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叙述客观,用语平实,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5.(4分)①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②在书法碑帖艺术等艺术领域颇有建树建;③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答“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亦可);④一生著述颇丰,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

6.(3分) C(A项不是她的醒悟和反思,这种矛盾的表现正是体现人的真实而复杂的心理。B项从“从小到大,这还是他头一次接触父亲的私密部位”和“在 ICU 时,虽然神经紧绷,倒不必如此操劳,但在这里,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可知,林涛并非“自父亲入院起便亲历亲为照顾父亲”, “对父亲身体状况了如指掌”的说法也并不妥当。D项属于过分解读。)

7.(3分)A (B项不是比喻,是拟人。C项“只取其神,不画其形”错误。D项小说结尾没有产生巨大的反转效应,也不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

8.(6分)①表现了老汉懊恼、自责、愧疚的心理(3分)②通过抬手、扇耳光等动作描写和神色黯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老汉因无法自控而给众人带来伤害的自责和愧疚。(3分)

9.(6分)①这句话指的是因为敬畏生命,关注人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遭际和命运,感受到灵魂的真实与动人。(2分)②文本一中,病人家属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以及责备外衣下的关心,将生命从幽暗的深渊里往上拉,既是亲情的体现,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分)③黑脸男人和老汉等病人在对欲望的满足和不爱惜生命的矛盾中自责、愧疚,体现了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悟到灵魂的底色。(2分)

10.(3分)F、J、N

11.(3分)D(B“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虽”意为即使,所以不同。C.“阙秦以利晋”的“阙”意为削弱,因此不同。D“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的“用”意为因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的“用”意为采用,所以不同。)

12.(3分)C “小人”和“君子”在这里可以是以见识的高下来分,意为没有见识的人和有见识的人;也可以是以地位的高低来分,意为地位卑微的小民和地位尊贵的君王。但不能是以道德修养的高低来分,所以错误。

13.(1)(4分)齐孝公说:“百姓的家像挂起来的磬一样空空荡荡,田野光光秃秃连青草也没有,你们依仗什么不害怕?”(县磐、何恃、恐各1分)

(2)(4分)看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列国大夫访问诸侯,出使四方随机应答,都想要通过修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辞命、聘问、文、达旨各1分)

14.(3分)①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②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

③意图:迎合示弱,恭顺有礼,以退为进。(1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向南征伐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征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诸侯联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中去交涉。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为我们国家的社稷求福,忍辱容我们国君保持目前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用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材料二:

夏天,齐孝公率兵攻打我国北部边境。

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军,并叫他到展禽那里讨教犒劳齐军时的外交辞令。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移贵步,即将屈尊光临敝邑,所以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害怕,有见识的人就不(普通的小人害怕了,有地位的君子并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的家空空荡荡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光光秃秃连青草都没有,你们依仗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齐大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所以齐桓公联合诸侯,谋求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弥补他们的缺失,救助他们的灾祸,这都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大公的职责啊。等到君侯您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们国家因此不敢修筑城廓,聚集百姓,大家都说:‘难道他即位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吗?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齐孝公于是收兵回国。

材料三:

战国,是纵横之术盛行的时代。纵横学说,起源于古代的行人之官。看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列国大夫访问诸侯,出使四方随机应答,都想要通过修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到战国时,纵横家们四方游说,侃侃而谈,研读兵书,用心体会,宣扬自己的学说来求取富贵,他们的言辞铺陈渲染,讲究排场,改变事物本来的面目而令它更加的不同寻常,不能说不是外交辞令的极点了。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不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酬酢;纵是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虽然比兴的意图,委婉说理的要义,本来就是使者需要学习的。但纵横家们,将这些方法推而广之,因此能够说理周全而动之以情,言辞精微委婉而善于含蓄地劝谏。

15.(3分) B( “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鸳鸯,也指词人自己。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

16.(6分)①赋: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写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写出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

②比:“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③兴:“原上草,露初晞” 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

17.(6分)

(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①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登东皋以舒啸/啸傲东轩下 扣舷独啸/弹琴复长啸/天门一长啸

18.(3分)扬长避短 意犹未尽 息息相关

19.(3分)B A选项表示引用;B选项与材料中的引号都是突出强调;C选项表示反语;D选项表示特定称谓。

20.(4分)例如在《长城秋韵》创作中,为了更生动地表达画作主题,创作团队运用中国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远取势、近取质,在突出主景的同时大胆留白。

21.(6分)①带有些阴柔委婉的气味。

②云遮雾罩(或影影绰绰、朦朦胧胧、迷蒙不清)

③流言就有多少

22.(4分)①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流言,喻体是浮云和雨。(1分)②把流言比作浮云笼罩城市,形象地写出了流言传播广泛的特点;(1分)③把流言的散播比作酝酿成一场是非的雨,生动地写出了流言颠倒是非、对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的特点。(1分)④本句化抽象为形象,表达新颖独特,引起读者的对流言造成的影响的反思。(1分)

命题指导思想:参照四省联考题,语言文字运用中补写句子的题有文学类文本,增加了难度。本语段选的是王安忆的《长恨歌》的节选部分,是经典名著,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体会语句表达的细微不同所带来的含义的区别,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

23.【审题指导】

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这是一则蕴含思辨关系的作文命题。“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非此即彼,二者平列,既无转折意味,也不选择可能。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

1.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对此我们可以持不同态度。

(1)否定态度:他人逼迫的内涵是他人的压力、环境的内卷,被这些裹挟被迫前行。被别人逼迫,极易陷入精神内耗;而这样的推力一旦消失,自己前进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最终可能沦为躺平摆烂之流。

(2)辩证看待:别人的逼迫是外力、推力、助力,对自己的发展可以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倒逼华为公司自主研发芯片,转型升级。

2.真正的优秀是自己和自己死磕。对此我们也可以持不同态度。

(1)肯定态度:“和自己死磕”的内涵是自己与自己对抗,是自我追求和自我鞭策,是对实现梦想的渴求,是与困境对抗到底,绝不退缩,永不屈服。

(2)辩证看待“死磕”:死磕有其积极意义,但有时死磕也代表着钻牛角尖,心怀执念,或者固守僵化,不知变通,这样的死磕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参考立意】 (一定要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写,偷换话题,算三等。)

1.否认别人的逼迫,肯定在于自己和自己死磕。

2.不否认别人的逼迫,但是更在于自己和自己死磕。

【评分标准】 建议切入分45分

一等(60--51):对这句话有鲜明的态度,论证有思辨性,观点内涵分析透彻,论证深刻有层次,论据准确、丰富、多样,语言表达水平高。

二等上(50-46):对这句话有鲜明的态度,论证有思辨性,观点内涵分析比较透彻,论证条理清晰,论据比较具体充实,语言表达流畅。

二等下(45--42):缺少思辨力,论证时只写死磕一个方面,不能兼顾死磕和逼迫的对举关系;或者不能辩证分析死磕。论证条理清晰,论据比较具体充实,语言表达较流畅。

三等(41--36):缺少思辨力,行文时缺少分析论证,论证缺少条理,论据不充实,语言表达不流畅。

四等(35--20):文章由材料引入,但较多篇幅与材料无关;或者内容基本符合写作要求,但文章不完整(400-600字);三观不正的文章。

五等(19-0):残篇(400字以下)、套作、抄袭试卷其他选文。

扣分项:

错别字:错一个字扣1分,上不封顶。

书写:潦草,扣2分;难看,扣3分。

题目:没有题目,扣2分。

字数:不足400字,20分以下;不足600字,30分以下;满600字,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抄袭:抄袭阅读内容的,抄袭400字的,20分以下;抄袭600字的,10分以下;抄袭800字的,0分。

【补充说明】

1.关于偷换概念:完全不提他人逼迫和自己死磕,换成加持、支持、指点、引领、凭借、自律、自强、磨砺、努力、拼搏,属于偷换概念;或者只在开头提了一下他人逼迫和自己死磕却不做分析,以下行文转换成这些词语的,也属于偷换概念。

2.对于“死磕”和“逼”两个词的阐释,只要学生行文中给予阐释界定,然后以自选的关键词论证下去,就不算偷换概念。譬如,学生写“死磕”就是对自我的严格约束和要求,是强烈自律精神的体现,如此论证下去不是偷换概念。

3.如果学生反复提“死磕”“逼”,但在具体阐释和举例时没有正确扣这两个词的内涵,错误理解成了要有梦想,他人的陪伴鼓励之类的,应该算符合题意但理解有偏差,二类打分。

4.一类上的作文:论证否认别人的逼迫,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其内涵,阐释原因并举例论证,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分论点进行分析才行,不是简单一提就行。

5.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我们稍微放宽一下标准:如果对他人逼迫没有做比较充分的分析论证,而死磕论证的比较具体充分,例证丰富贴切,表达得好,可以打到50分。

【佳作展示】

于烈火中升华,于磨砺中借力

倘若把优秀比作一把宝剑的铸就,逼迫即于烈火中的烧制,而死磕为一次又一次的打磨,吾辈需将烈火转化为内生动力,将借烈火之力潜心打磨,方可成就自身之英气。

源古溯今,“逼迫”的力量不可忽视,若无家长之“逼迫”,何来无数有才之青年?若无村民信任危机的逼迫,杨宁何以探得致富之路?若无列强打开国门之逼迫,中国又何以向世界敞开怀抱?诚然,有了逼迫的压力,才激发了内生的动力,但若没有将其成功转化,青年是否会失去朝气?杨宁是否会抽身走人?国家是否会动荡灭亡?由是观之,化逼迫为内力,适度的施压是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的。但,世殊事异,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倘若仅将逼迫视作唯一手段,而忽视了个人与环境相互渗透与弥合的作用,是否会呈得太过粗野与鄙吝呢?个人的努力是否也沦为了仅剩消极意义的说辞呢?

因而,在成功与优秀的道路上,与自己“死磕”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事不罢休不放弃的坚毅,是立于励风中的松柏,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时代洪流英勇搏斗的我们。揆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于书;酌今,当代名家路遥行走于贫困黄土之间,奋发求学;又有林清玄不甘贫苦、立志成材。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与命运和自己的斗争。如今五风十雨,国泰民安,我们或许不再苦于无饭无书之贫苦,但你是否在该学习的时候与自己的懒情死磕?是否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中与自私自利死磕,点燃人心的温暖?又是否在无人之处与自己的懈怠放纵死磕,做到君子恒其独?只有如此,我们方能朝优秀前进。

当然,死磕不是一味地消耗自己,打压自己,我们应善于借助外力,或是逼迫之火,或是”舆马舟楫”决不做那不听劝的骑驾之人,一路向北,与自己死磕,终无法到达目的地,而要做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做到有效“死磕”。所以,真正的优秀一方面需要我们将逼迫转化为自己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更需我们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死磕”方法。借外力而发内力,一借一发,方得成功。

愿我们青年一代,身负朝气,在逼迫之烈火中找寻动力,方得以升华:在磨砺死磕中,找寻恰当方法,方立得脚跟。于是乎,我们便能以青春之种子,构出雨林蓬勃,散出花香幽径。点缀国之芳序,国之馨宁。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重庆市七校2023届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余姚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05
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轮联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蚂蚁庄园魔芋是不是低热量食物答案 魔芋真的是低热量食物吗?
最期待影视化的作品:沈从文小说《三三》
2023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启幕
花三三发文回应大家的争议……
从古典诗词入手解析中国文化之美 王力系列丛书推出上新

网址: 重庆市七校2023届高三三诊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9297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