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影视剧创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中国影视剧创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创 王禹
进入到2023年,包括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等文化领域迸发出强烈的复苏态势,精品佳作频频出圈。 其中,电视剧和网络视听创作既有仰望星空的壮阔想象,亦有透着烟火气的现实生活, 《漫长的季节》《三体》《狂飙》《去有风的地方》《尘封十三载》 等作品创作,不仅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掀起了当代年轻人的观剧热潮。
而由8个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立故事组成的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则用中国式审美展示了中式想象,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夸张地说,《中国奇谭》掀起了一股独具中国味道的文化美学热潮。
2023年,电影市场同样迎来开门红,截至发稿前,电影票房达到232.70亿元,其中,春节档实现67.56亿元,五一档实现15.21亿元电影票房,《满江红》《流浪地球2》《人生路不熟》等影片,其呈现的中国题材、中国想象和中国文化的影视作品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
(一)
时至今日,我们不能不说影视剧创作进入到重要转型期,其中,减量提质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影视剧的发展与重构同样面临许多严峻的新课题。
在6月8日举行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坦陈,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距离。毛羽认为,电影市场还存在着电影投融资的热情和能力下降、优秀影片有效供给不足、传统电影发行方式亟待转型提升、电影全行业经营困难尚未根本缓解等现实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电影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更快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方向转变。
面对问题和困难,毛羽提出了解决之策,包括全力恢复做好周末档,让更多有实力影片定档在周末;鼓励电影出品方按照市场化规则自主定档,并把更多有实力的影片定在周末档;全力做好电影的内容生产、做大做强电影市场、推动科技赋能电影等。
虽然从市场层面来看,电影票房正在强势复苏,但不容忽视的是,从春节档和五一档两大档期表现来看,走进影院的观众数量却在减少,如何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唯有在电影质量上下功夫。
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反问了一个问题,“2022年中国电影有400多部,以前最高的时候有800、900部,你们谁能说出10部电影的名字?可能有,但比较少,这就是质和量的关系。”陈道明认为,必须处理好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只有相对好的电影数量才是生产高质量电影的保证。我们不能拿数量代替业绩,宁可电影少一点,但质量上去了比业绩好得多。任何电影都可以拍得很好看,主旋律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一些电影的成功正说明了观众的选择。
陈道明在阐释精品创作的方法论时表示,电影类型需要更加丰富,中国的故事从古至今讲不完,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希望更多的中青年导演、青年演员、青年编剧能够脱颖而出,不断注入新的力量,创造出新的多样化能引起观众喜欢的作品。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曾经算过一笔账,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642亿人民币,与北美市场差距不大,比第三名超出3倍以上。如果按照同比递增计算的话,2020年到2022年应该取得超过1900亿元的票房,实际上疫情三年票房只有900亿,电影行业蒸发了1000亿,失去了近30亿的观影人次。于冬同时预策今年票房将突破550亿元,接近600亿元,可以恢复到2019年的85%以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对当前的电影市场亦有着清醒的认知,他认为目前高居榜首前列的影片主要还是依靠内地的单一市场,本土市场之外的传播能力不足。其中,全球排名第四的《满江红》内地票房6.54亿美元,但海外总票房只有1300万美元,排名第五的《流浪地球2》内地票房5.8亿美元,海外票房不到3000万美元。而全球票房前二十大部分外国电影,其海外票房都超过了本土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的海外和国际传播力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电影必须承担起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也是中国电影未来面临的重要使命。
(二)
电影市场如此,电视剧创作同样面临着不能避免的阵痛期,其主要表现在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同时文化、知识与技术高度关联,其效果显现同样高度依赖创新和创造。
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对电视剧精品创作提出了新要求。朱咏雷强调,既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讲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增强电视剧作品精神能量;让人民成为电视剧主角,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坚持守正创新,攀登新时代电视剧艺术高峰;坚持弘扬正道,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朱咏雷同时强调,电视剧行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正确看待“流量”,关键要把作品质量放在首位,不能唯流量论、用流量指挥题材和选择演员。
在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看来,广大创作者还要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既要深入生活找选题,也要紧跟时代,从时代大事中找选题,“以温暖的基调底色,来反映火热现实生活。”
高长力认为,中国不缺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电视剧事业要高质量发展,现实题材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共情,也是最容易产生精品的类别,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的映照,讲述的都是大时代下人们的生活以及主人公们所经历的变化。做好现实题材的创作,电视剧事业才能够高质量发展。
当然,现实题材创作也有很多难点,比如怎么样去反映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不要反映现实中存在的不好的问题?高长力表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从矛盾中看到光明,从问题中看到希望,矛盾是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作品的结局要给人们带来美好带来光明。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高品质?或者说高品质剧集的衡量标准到底是什么?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认为,观众的满意度、播放用户数量、完播率等业务层面的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但在此之上,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更应该是高品质创作的题中之义。
目前,影视剧精品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在强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评价体系和增强讲故事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
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二次启航
弘扬民族音乐 创作时代经典
《路——唐大禧的时代塑记》新书首发,展现唐大禧的艺术人生
不会吧不会《罚罪》真的要走狗血剧的路子吧?
用光与影讲述疫情时代下的爱情故事
路知行广播剧 路知行配音的广播剧有哪些
疫情后三年的生存法则:麻雀定律、肺鱼思维、螃蟹效应
爆款影视剧为何“逆行”走上舞台?
“中国油画名家笔下的延安”油画写生、创作艺术展在京开幕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