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昆曲在直播间受瞩目 小众艺术走出传承新路

原标题:评弹、昆曲在直播间受瞩目 小众艺术走出传承新路

聆听吴侬软语演唱的《青花瓷》,是种什么体验?点进@聆韵社的抖音直播间,几位年轻靓丽的青年演员手抱琵琶,用一曲曲江南风味的苏州评弹拨动观众心弦,一片叫好声在评论区纷纷滚动。

苏州评弹是一门古老的“说唱”艺术,拥有几百年历史。它由苏州评话和弹词组成,唱腔非常自由,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长期以来,评弹的主要听众聚集在苏浙沪本地,受众多以中老年为主,近年来,评弹演员不断流失,苏浙沪地区的书场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550多家,锐减到现在的百余家。它们大多集中在乡镇和老年社区,而且是公益性质。

聆韵社是苏州当地有名的评弹、昆曲艺术茶社,许多青年演员在社里直播间进行团播,推广苏州传统艺术。在抖音开播以来,最多一次场观看量突破30万,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万人。

“95后”评弹演员赵翊辰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家人中每一辈都有从事评弹的,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以后就进入了苏州评弹学校。疫情时演出停滞,看到京剧、越剧、甚至书法都能在抖音直播,她也决定加入。

在线下演出的时候,赵翊辰遇到的很多都是年纪大的听众,但在直播间第一次碰到有00后看评弹、甚至热情打赏,“从来没有想过会通过这个平台会有这么多天南海北的人关注评弹,支持我喜欢我。现在打开抖音,戏曲直播到处都有人看,甚至流行歌手都会把戏曲元素揉进去。古老非遗和现代生活完全可以共存,评弹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颇为神奇的一幕的是,年轻人在短视频、直播中感受戏曲唱腔、品味民乐音韵,已是普遍现象。锡剧、评弹、昆曲、二胡、古筝…越来越多的非遗艺术正在通过直播间焕发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年轻人通过观看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始了解并喜爱上了非遗艺术,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文化素养。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不仅有不少的接班人,而且通过直播的形式让艺术活起来了。

《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同时,濒危非遗全类目都通过平台找到了“新观众”。短视频和直播扩大了非遗的关注人群,为其赢得了更多粉丝,也降低了非遗技艺展示和传播的门槛,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多种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多的花样与玩法。

叫好也叫座,伴随着文化艺术的传扬发展,非遗从业者、传承人也通过打赏获得展示才华、出售艺术的新路径。在抖音,一场评弹直播超过10万人观看的盛况,是过去线下演奏百十人观看无法比拟的。直播间这个“可移动的舞台”,不仅让线下日趋萎缩的小众艺术市场存活下来,同时更能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撑起演员们坚守的梦想。《江苏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获打赏的前5名江苏非遗项目为淮剧、昆曲、苏州评弹、扬剧、锡剧。过去一年,71%江苏非遗主播获打赏支持,获得的打赏金额同比增加52%。

通过直播,95后、00后的评弹、昆曲演员门在大量演出中磨练技艺,给年轻观众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促使他们因认可而自发打赏,主动投入非遗保育,让年轻一代更有动力投身传统戏剧、曲艺传承,小众非遗由此在现代走出一条传承新路。(江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评弹、昆曲在直播间受瞩目 小众艺术走出传承新路
江苏戏曲谁最火?抖音直播数据前三:淮剧昆曲苏州评弹
昆曲艺术家柯军:艺术本无界,何谈“破圈”?
(两会声音)昆曲艺术家柯军:艺术本无界,何谈“破圈”?
让昆曲成为中华文化闪亮名片
古老昆曲艺术焕发新生机
全国人大代表柯军:应鼓励演艺人员利用直播传播戏曲艺术
赓续红色血脉,老中青三代精彩演绎评弹艺术
四大昆剧院“牡丹”京城争奇斗艳 古老昆曲艺术焕发新生机
张冉昆曲艺术专场绽放申城戏曲舞台

网址: 评弹、昆曲在直播间受瞩目 小众艺术走出传承新路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074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